平時隱於山林,戰時呼嘯海天,北部戰區海軍某岸導團——
本報記者 金正波
2025年02月16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戰車機動前往預設陣地。 |
在大山裡磨利劍,在車輪上練硬功,一群扎根海島深山的水兵,愛山,也愛海。
夜色如黛,戰車轟鳴,北部戰區海軍某岸導團緊急機動至數百公裡外的發射陣地,開展跨晝夜融合演練。機動行軍、搶佔陣地、模擬攻擊等多個訓練課目連貫展開,演練中,遭敵偵察、遇敵空襲等多個特情隨機設置,全面錘煉官兵應急處置能力。
靜伏無聲,動若雷霆,這是他們練兵備戰的常態。該團是人民海軍第一支岸導部隊,被稱為海軍岸艦導彈“種子”部隊。1958年組建以來,多次參加導彈實射任務,圓滿完成多項重大戰備任務,“忠誠、善戰、勇猛、獻身”的團訓,激勵著一茬茬官兵不斷前行。
“幫助戰艦決勝大洋,就是對英雄精神最好的傳承”
步入營區,一座形似紅色火焰托舉著的導彈雕塑仰天蓄勢、彎弓待發。雕塑名叫“鎮海利箭”,與該團使命任務緊緊契合,寓意“鎮守海疆”。
“老一輩岸導人用不怕萬難、艱苦創業、奮發進取的開拓精神,實現了海軍岸導部隊從無到有的壯舉。今天我們要繼續沿著先輩的足跡,用實際行動將他們的精神發揚光大……”軍史長廊內,解說員聲情並茂地向剛下連的新兵講述團隊的光榮歷史。
組建之初,駐地營盤偏遠,面對駐島無房、上山無路的艱苦條件,全團官兵甘願吃苦,以島為家。在沒有現代化機械工程設備的條件下,岸導兵修路、建房、挖坑道、蓋哨所……用肩扛手挑、人工開鑿的方法,逐漸把荒涼的海島打造成“海防堡壘”。
一段段影像、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訴說著老一輩岸導兵的感人事跡。“艱苦條件下老一輩岸導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堅決完成任務’的信念深深打動了我們。這份光榮事業,我們要更好地傳承下去。”新兵劉鵬宇激動地說。
老一輩岸導兵的忠誠和奉獻,激勵著一代代岸導新兵銳意進取、突破自我。
一心向往大洋的姜昊瓊懷著滿腔熱血應征入伍,如願成為一名海軍戰士。來到營地后,看著綿延起伏的大山,面對高強度的訓練、精細的專業要求,一腔熱情逐漸被消解。
“每名從容不迫的水兵,都經歷過風浪的洗禮。”察覺到變化的指導員將和姜昊瓊同批下連的戰士組織到一起,帶到團軍史長廊,重溫一代代岸導人篳路藍縷、接續奮斗的艱苦歷程,講述團隊先進典型的奮斗事跡。
該團一支功勛卓著的連隊改編前是負責日常勤務保障工作的。三級軍士長王小磊記得,當時連隊剛完成改編,就面臨接新裝挑戰。新型裝備信息化程度高,與其他同時接裝的傳統發射連相比,保障出身的他們轉型難度很大。
模擬訓練裝備有限,就抓住休息時間,插空多練幾遍﹔接裝時間緊,就晚上復盤匯總疑難問題,一起研究討論﹔年輕同志短板弱項多,就加強骨干幫帶……
銖積寸累,日就月將。在一次海軍比武中,該連官兵見招拆招、沉著應對,先后高質量完成10余個動態課目和20余個穿插應急課目,一舉奪魁,榮立集體二等功。
榮譽是對過去戰勝困難的肯定,也是對未來向難攻堅的激勵。“學好專業,讓導彈精准命中目標,幫助戰艦決勝大洋,就是對英雄精神最好的傳承。”在一個個真實又震撼心靈的故事中,姜昊瓊逐漸找到了人生方向,心中燃起了奮進的火種。
隨后的日子裡,姜昊瓊刻苦鑽研專業知識,加緊練習實操,訓練成績有了大幅提升。
“夜深人靜與自己較量的時候,我能感到自己在進步,這種感覺讓人興奮。”姜昊瓊說,面向未來,勝戰底氣更足了,信念也越來越堅定!
“勇於向困難較真,敢於跟短板較勁”
當清晨的陽光洒向山間密林,一陣急促的哨音驟然在測試大廳響起,一場實戰背景下的導彈前運保障演練迅速拉開戰幕。
安裝吊具、固定螺栓、導彈轉載……該團某營於營長手持對講機,指揮導彈運輸車編隊向預定吊裝陣地出發。
山路蜿蜒,導彈運輸車一路向前。剛剛抵達一號導彈吊裝陣地,於營長卻“臨時換陣”,決定啟用二號陣地進行吊裝,錘煉官兵應急反應能力。
“保障快一秒,勝算就多一分。”於營長說,近年來,隨著導彈應急吊裝轉運要求越來越高,他們組織骨干聚焦導彈技術准備保障流程中的難點堵點集智攻關,主動打破固定陣地保障思維,不斷優化應急保障方案,持續縮短導彈連續補給准備時間。
兵無常勢,戰無常態。制勝戰場不僅需要完善的方案預案,還需要指揮員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號手熟練的操作本領。該團官兵聚焦實戰,著眼“平時善戰、戰時打贏”的目標,通過多特情連環設置,磨礪善戰本領。
一次聯合演訓任務過程中,指揮員齊佳興正在按照預定計劃開展導彈等級轉換,突然受到導調組的“刁難”:陣地遭“空襲”,4名主號手“陣亡”。面對特情,齊佳興立即啟用應急預案。在極限減員條件下,備份號手迅速按照“最小戰斗編組”模式展開導彈測試,憑借熟練的操作,順利完成發射前准備,成功保障導彈發射,精准命中目標。
用最少的人,打最硬的仗。這樣的潛力得益於一遍又一遍緊貼實戰的磨礪。
“戰場是殘酷的,要想戰勝敵人,首先要戰勝自己。”齊佳興說,哪裡有人倒下,哪裡就要有人頂上去。通過逼近真實戰場設置訓練背景,才能不斷挖掘潛力,超越自我。
二級軍士長李華良至今還記得那年夏天,該團全面換裝升級,新式武器裝備列裝部隊,而僅僅在5個月后,他所在的連隊就要迎來第一次導彈實射任務。
“這是一個難關,我們要勇於向困難較真,敢於跟短板較勁。”動員會上,團長的話激起了官兵斗志,大家紛紛在橫幅上簽下自己的名字,立下“勇克難關,完成任務”的誓言。
裝備不熟悉?那就鑽進車裡苦練加巧練。流程不掌握?那就一遍遍規劃作戰方案。對於李華良和戰友們來說,隻有盡快完成導彈實射准備,才能更早形成作戰能力。
當年11月,該團數輛戰車編組前出,前往某野外陌生陣地進行導彈實射,兩發兩中,實現“當年接裝,當年打彈”。
“我們既是深山裡的水兵也是車輪上的部隊,一支善戰的岸導部隊要能做到‘靜伏無聲、動若雷霆’,以實戰心態准備戰爭,以實戰標准磨礪本領。”從軍26年的李華良擲地有聲地說。
“有人馳騁大海,就要有人守望深山”
初冬的大山深處,濃霧彌漫。新兵下連的日子,新兵王崢淇坐在駛向營區的大巴車裡,失神地望著窗外。一望無際的大海飛快向后掠過,曲折蜿蜒的盤山路邊雜草叢生,一如他五味雜陳的心情……
這個從高校畢業的小伙曾無數次夢想自己穿著軍裝隨戰艦馳騁大洋。然而,眼前沒有大海,隻有群山連綿。
“別難過,咱岸導兵心裡有自己的‘海’。”接他入營的班長葛航笑著對王崢淇說道。
“身為海軍光守山不看海哪有不遺憾的,但在這裡,每個人都會找到甘於堅守、勇於獻身的意義。”葛航怕王崢淇思想上的彎兒轉不過來,時不時找他聊天談心,手把手教他技術。
一次站崗結束后,葛航沒有帶王崢淇下山,而是帶他沿著環山路一直往山頂走,直到山下的霓虹閃爍盡收眼底。坐下來,肩並肩,葛航講起他參加受閱任務的經歷。
2015年,該團接到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的任務,葛航因作風扎實、業務能力突出被推薦參加受閱選拔。
站軍姿,領子周邊粘貼圖釘﹔肩膀扛槍12個小時,留下深深勒痕﹔長時間站立,膝關節疼痛,憑毅力咬牙堅持……訓練場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考驗著葛航的生理極限。
這麼艱苦,從沒想過放棄?葛航說,每當動搖的時候,便一遍一遍地告訴自己:軍人,沒有吃不了的苦。
功夫不負有心人。靠著這股勁兒,他挺過來了。“一次受閱,終生光榮。當我與國產新裝備一起,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那一刻,所有受過的苦都值了。”葛航說。
“有人馳騁大海,就要有人守望深山。對於岸導兵來說,使命和榮譽就是我們心中的那片‘海’!”朦朧夜色中,聽了葛航的話,王崢淇紅了眼圈。
“班長,我會像這裡的每個人一樣,扎根深山,為了眼前的萬家燈火,也為了心中的那片‘海’。”王崢淇堅定地說。
此后,王崢淇在葛航的帶領下,熟練掌握了各項業務技能,不斷成長為一名扎根深山的岸導兵。
平時隱於山林,戰時呼嘯海天。一茬茬海軍岸導兵,扎根深山、忠誠使命,譜寫了一曲曲甘於奉獻、敢打必勝的青春樂章。
(劉子浩、馮慧鳳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6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