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2024年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超2.6萬億元

全力托舉企業攀“高”向“新”(大數據觀察)

本報記者  王  觀

2025年02月13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江西宜春市萬載縣龍恩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機器人裝配制造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調試准備外銷的工業機器人。
  周 亮攝(影像中國)
  圖②:河南洛陽市汝陽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鴻路鋼構機器人焊接車間內,生產一派繁忙。
  康紅軍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國家稅務總局

  機器人、無人天車有條不紊運行,吉林建龍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的工廠自從用上“智慧大腦”,生產效率提高24.7%,產值成本降低9%。“去年公司享受各項稅費政策紅利上億元,國家政策給力,有力支持企業加快‘智改數轉’的步伐。”公司財務負責人劉姍姍說。

  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稅費政策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稅務總局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現行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達26293億元,有效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創新活力。

  制造業企業——

  “在稅費政策護航下,公司順利完成設備更新”

  在山東煙台泰和新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紡絲車間內,高速運轉的卷繞機發出“嗒嗒”聲,比頭發絲還細的芳綸絲飛快地纏繞在紙管上。“這是我們公司生產的高性能纖維——對位芳綸加捻長絲,強度是鋼絲的5至6倍。”泰和新材財務總監顧裕梅說。

  泰和新材是一家主要從事高性能纖維研發與生產的新材料企業,產品技術一路升級的背后,是公司連續多年投入資金不斷攀“高”向“新”的結果。“過去,國內氨綸、芳綸需求還依賴國外進口。如今,經過多年技術攻關,我們已經實現了從自主創新到技術引領的跨越。”顧裕梅坦言,企業能安心謀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去年公司需要對多個關鍵組件的設備進行更新,資金需求較大,減稅政策給公司送來了‘及時雨’,減輕了經營負擔,其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334萬元,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減稅1597萬元。”顧裕梅說,“在稅費政策護航下,公司順利完成設備更新,實現了差異化生產。”

  2024年以來,稅務部門積極落實制造業重點行業新購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等政策,推動制造業加快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支持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政策減稅1140億元﹔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和留抵退稅等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11094億元。

  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司長沈新國表示,稅務部門將持續聚焦制造業企業發展需求,不斷優化稅收營商環境,進一步釋放政策效應,確保政策紅利精准直達經營主體,更好發揮稅收政策對制造業產業升級、創新發展的導向及扶持作用。

  科創企業——

  “全方位的支持,會點燃更多企業的創新熱情”

  逛商場乘坐電梯時,無需接觸按鈕就能選擇樓層﹔參觀博物館、科技館時,靜止的展品在眼前“動”起來……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無介質空中懸浮成像技術,讓很多科幻片中的場景變成了現實。

  “前期資金投入大,好在稅費紅利給了我們充足的底氣,2022年—2024年,公司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共計5000多萬元。”東超科技財務負責人余章盼說,近年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陸續出台,特別是連續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多次提前政策享受時點,讓科創企業有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去年10月,東超科技牽頭承擔的“空中交互式懸浮成像系統”項目入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科技創新投入結出喜人成果。

  在安徽合肥“科大硅谷”核心區的中安創谷科技園,還有很多東超科技這樣的企業。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安創谷正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創新種子扎根成長厚植優質沃土。

  為了支持園區企業科技創新的步伐,轄區所在地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稅務局積極組建專業團隊對接服務,聯合開發區管委會在“互聯網+創業創新”服務平台“合創匯”上按季制作稅費政策指引,並開展一系列進園區、走企業活動將送政策上門,確保稅費紅利落實落細。

  “融資、引才、政策……全方位的支持,會點燃更多企業的創新熱情。”東超科技董事長韓東成說。

  數據顯示,2024年,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和成果轉讓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8069億元﹔支持破解“卡脖子”難題和科技人才引進及培養的集成電路和工業母機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等政策減稅降費1328億元﹔支持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新興產業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等政策減稅4662億元。

  在稅費優惠政策支持下,企業更有動力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滿足新需求。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4年,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同比較全國總體增速快9.6個百分點,全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7.1%,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同比增長7.1%。

  中小微企業——

  “資金周轉順暢了,我們才有底氣放開手腳”

  “2024年,企業資金周轉需求緊張,好在稅費優惠政策持續加碼、利好不斷,幫我們頂住了壓力。”河南郎科電氣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曉惠算了筆賬,2024年公司享受各項稅收優惠240.8萬元,其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199萬元、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33.5萬元、“六稅兩費”減免4.8萬元、小微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3.5萬元。

  “資金周轉順暢了,我們才有底氣放開手腳,改造升級、創新研發、擴大生產。”張曉惠說。

  借助稅收優惠節省的資金,郎科電氣採購了新的生產設備,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研發投入也收獲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我們自主研發的智能倒角攻絲機,顯著提升了生產的自動化與智能化程度。憑借技術優勢,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更多訂單。有了這些新增收益,我們的投入研發創新形成良好的循環。”張曉惠說。

  “對於小微企業來說,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小微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六稅兩費’減免等政策,帶來的積極效應十分明顯。”國家稅務總局許昌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推動政策紅利精准高效直達各類市場經營主體,許昌市稅務部門精准區分不同行業、規模的經營主體,聚焦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等重點稅費優惠政策,依托稅收大數據進行篩選匹配,實現政策精准推送。針對部分小微企業資金不暢等問題,還積極建立與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的信息反饋聯動機制,持續深化“銀稅互動”。2024年,全市3400多家企業獲得信用貸款40.18億元,助力企業將納稅信用轉化為創新產品、打開銷路的“真金白銀”。

  中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實施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支持小微企業紓困解難、恢復發展,稅費優惠減免額從2019年的0.58萬億元增至2023年的1.3萬億元,年均增長22.1%,5年累計減免超5萬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小微企業享受稅費減免9461億元,同比增長6.7%。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3日 07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