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浩
2025年02月13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每當看到糧食豐收的新聞,我心裡就有個疑問:現在大家生活條件都普遍變好了,主食吃得也比以前少了,咱們中國還需要種這麼多糧食嗎?
——人民網網友19****5
作為“農口”記者,身邊的朋友時不時也會提出類似問題:“少吃主食,能減重降血脂,糧食多點少點,沒關系吧?”“飯桌上多是肉蛋奶、果蔬魚,糧食還有這麼重要嗎?”……對於這些問題,咱們不妨從3個角度來探討。
首先,糧食不等於主食。
饅頭、米飯、面條等主食是用糧食直接做的,而肉蛋奶則需要糧食轉化。比如家禽、家畜吃的飼料裡有玉米、豆粕等,據測算,1斤肉需要約2.5斤原糧轉化。可見,從一日三餐到日常零食,幾乎都離不開糧食。
再看看我們的“飯量”。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全國人民平均一天要消耗70萬噸糧、23萬噸肉、9.8萬噸油以及192萬噸蔬菜。如果真缺糧了,誰來幫我們,誰又能幫得了我們?
況且,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消費結構優化趨勢更加明顯,糧食需求還會“壓力山大”。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2025年“三農”工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釋放的就是把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的鮮明信號。
其次,“當年豐收”不等於“年年豐收”。
有朋友開玩笑,新聞上總說糧食豐收,都有“審美疲勞”了,肯定夠吃。的確,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突破1.4萬億斤,意味著人均糧食佔有量超500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標准。
但真的“高枕無憂”了嗎?糧食豐收,“天幫忙”“人努力”缺一不可。旱澇災害仍是糧食生產的最大風險。從面上看,2024年農業災情相比前些年較輕,但一些地方遇到“龍舟水”“暴力梅”,農民和一線干部付出了很多努力。天氣變化不確定性很大,這就決定了糧食生產不能放鬆。
居安思危,什麼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咱們用數據說話,1996年、1998年和1999年全國糧食產量分別三次達到1萬億斤,但中途經歷了波折,付出了很多努力,2007年才再次回到1萬億斤。“滑坡容易、爬坡難”,“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准沒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看看我們手裡的“牌”:全國耕地面積實現連續三年淨增加,2024年137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30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量產應用,這些都轉化為了實實在在的糧食生產力,我們有信心奪豐收。
第三,糧食問題不僅僅是糧食的問題。
從經濟“大盤”看,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以及受其影響的食品價格牽連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跌。居民消費價格關系經濟大勢,更關系千家萬戶的“小日子”,中國經濟大船駛得穩,可少不了“三農”這塊“壓艙石”。
從國家安全看,我們不能忘記,一旦有了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許多國家和地區立即捂緊“糧袋子”,把糧食當成博弈工具。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卻是戰略問題,多了的壓力和少了的壓力不可同日而語。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平時不顯山露水,一旦風吹草動,就牽動人心。再看看我們的餐桌,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不是更具象化了?糧食豐收,咱得一茬接著一茬干。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3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