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2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北京錦芳小吃店內,工作人員正在制作元宵。 |
![]() |
浙江雲和縣黃處村,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在向孩子們展示非遺技藝。 |
![]() |
廣東汕頭市澄海區燈謎文化長廊內,一盞盞寫有燈謎的花燈,等待游客觀賞解謎。 |
![]() |
四川第三十一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現場的“自貢戲裝”燈組。 |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今天,我們如何過元宵節?這裡面,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革命文化的故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剪影。我們試著從這三個視角“打開”元宵節,選取小切口,透視大時代,從各地過節的部分活動中,感受元宵節的歷久彌新。
——編 者
品讀元宵節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廣東汕頭市澄海區舉辦燈謎活動80余場——
鼓點聲中猜燈謎
本報記者 李 縱
“豪宅剛落成,四季納吉祥(5字春節祝頌語)——大家新年好。”在廣東汕頭市澄海區舉辦的“非遺賀新春 點亮中國年”——2025年元宵燈謎花燈文化藝術節現場,一個個謎台前人頭攢動,一盞盞非遺主題花燈交相輝映,市民游客賞燈猜謎、品鑒民俗,感受燈謎的獨特魅力。
澄海燈謎已有300多年歷史,2008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司鼓引猜’是澄海燈謎的一大特點,這種以鼓點指揮的獨特形式已不多見。”澄海區文化館館長蔡汝純說。
“咚咚咚!”隨著鼓聲響起,謎台前沸騰起來。澄海籍在讀研究生陳煜摘下一條謎箋:“貨車載貨拉不停——好運連連”,陳煜朗聲報出謎底,大家紛紛鼓掌。“我一直很喜歡燈謎。家鄉春節、元宵節假期的燈謎活動特別多,每年放假回來,都特別期待!”陳煜說。
“燈謎不僅是娛樂活動,更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澄海燈謎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挺說。如今的花燈藝術設計融入其他非遺項目的剪紙造型,內容涵蓋“百千萬工程”“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新話題。正說著,有游客用手機掃描花燈上的二維碼,迅速答出“興盛中國 上下齊旺(澄海地名三)”這道燈謎的答案——“隆華、隆北、隆南”,贏得大家點贊。
據統計,春節、元宵節期間澄海區舉辦燈謎活動80余場。“燈謎是澄海人代代相傳的習俗,傳統文化擁抱時代,才能永葆生機。”蔡汝純說。目前,澄海區已建立省級燈謎傳承基地,編撰《小學燈謎同步教程》等教材,將燈謎納入20所中小學常態化教學。此外,澄海區正探索短視頻謎題挑戰賽、線上燈謎會等新形式,並計劃與企業合作開發燈謎猜射新系統,推動非遺數字化傳播。
錦芳元宵高峰日一天銷售七八萬斤——
老字號搖出好味道
本報記者 施 芳
臨近元宵節,位於北京磁器口的錦芳小吃店年貨售賣大棚前排起了長隊。“黑芝麻、可可、山楂、五仁、桂花,一樣來一份。”結完賬,市民王大爺拎著元宵,喜滋滋地走出人群,“全家人都好這一口。”
錦芳小吃始創於1926年,是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錦芳元宵是店裡的招牌產品,其制作技藝已列入北京市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個個精心調制的元宵餡,在糯米粉中不停翻滾,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越來越圓……走進錦芳小吃店制作區,師傅正忙著滾制元宵。“糯米產自河北、核桃來自山西、黑芝麻來自山東……”指著餡料,錦芳小吃店經理邱雲賀一一介紹。
“一顆元宵要經過浸泡、淘洗、晾米、磨粉、制餡、切餡、滾制等十幾道工序,才能達到好煮易熟、皮鬆餡軟、黏韌適宜等要求。”邱雲賀說,制作過程中的許多“門道”,構成了市民心中的“地道”。錦芳小吃店採用自主研發的傳統石碾磨粉,米粉要過3遍籮,保証細膩口感。滾制也大有講究。晾干的元宵餡迅速過水后,再撈到元宵機中滾制,其間需要用手持續翻動,然后投入水中,如此重復4遍,所謂“四水成形”。
“元宵就得現搖的才好吃,那是老北京的味道。”70多歲的李大媽說,自己打小過節,就是跟著街坊四鄰來排隊買錦芳元宵。
通常,錦芳元宵從當年立冬賣到來年元宵節后一個月,高峰日一天銷售七八萬斤。店前蜿蜒的隊伍,已成為一道獨特的民俗“風景線”。現在,錦芳小吃不斷創新口味,先后上市藍莓、沙棘、抹茶等口味的元宵,還用木糖醇替代綿白糖制作低糖元宵。今年推出的五福春彩元宵,黑芝麻、山楂、五仁、可可、抹茶五味五色,甚是喜慶。
拎一袋手工元宵,嘗一口傳統的味道,老字號元宵的香甜不僅在舌尖,也在心頭。
品悟元宵節裡的革命文化
元宵節,革命先輩這樣度過
光新偉
元宵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革命歲月,元宵節往往伴隨著戰火硝煙和艱難困苦,但節日裡的熱烈氛圍、濃濃情誼和積極導向,讓廣大軍民倍感溫暖、精神振奮。我們黨抓住元宵節契機,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群眾工作,鞏固發展了黨群、軍民關系,增強了干部群眾的革命斗志和信心。
1943年初,在生產熱情高漲的氛圍中,延安人民迎來了春節。農歷正月十四,毛澤東在棗園散步時,遇到了村裡的幾位老人,在拉家常中,得知兩位老人的生日恰好是正月十五。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元宵節這天,毛澤東邀請了棗園村24位年過60歲的老人來做客,為他們集體祝壽。
毛澤東親自給他們敬酒,祝賀各位老人延年益壽、老當益壯!希望他們發揮種庄稼的豐富經驗,教育和帶領年輕后生,大大地發展生產,過上更好的日子。老人們感動地說:好不過,好不過(意為擔待不起)。毛澤東說:好得過嘛。咱軍民是一家人。飯后,毛澤東還請他們觀看電影《列寧在十月》,並送給每人一條毛巾和一塊肥皂作為賀壽禮物。老人們心裡熱乎乎的,這次元宵祝壽給廣大群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1946年2月16日,延安軍民迎來了抗戰勝利后的第一個元宵節。延安到處鑼鼓喧天,人聲鼎沸,軍民一起鬧元宵。
這天中午,毛澤東吃完午飯,正准備休息。忽然,從延河岸邊傳來了陣陣鑼鼓聲,由遠而近,奔著王家坪毛澤東的住處而來。毛澤東身邊的警衛員想著毛主席上午已連續接見了幾個秧歌隊,昨晚又整整工作了一個通宵,需要休息,便往院外跑去,試圖勸說秧歌隊回去。聽見歡鬧的鑼鼓聲,毛主席不顧疲勞,轉過身子,大步向門外走去,叫住了正跑著的警衛員,愉快地說:“秧歌隊來了,咱們迎接去!”
這次來王家坪鬧元宵的是當時延安縣川口區六鄉的秧歌隊。隻見踩高蹺、舞龍燈、劃旱船的隊伍,蜿蜒而來。鄉親們扭著秧歌,將鐫著“人民救星”的大紅金字匾獻給了毛主席。
毛澤東邁步向前,和秧歌隊親熱地握手致謝,說道:“延安縣川口區六鄉人民經常和中央機關來來往往,像親戚一樣,今天又送來金字匾,對中央這樣關切,謝謝六鄉的全體人民,祝賀六鄉人民今年奪取更大豐收……”聽完致謝,秧歌隊立刻沸騰起來,鑼鼓敲得更響了,嗩吶吹得更有勁了,秧歌扭得更歡了。鄉親們從心底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用朴素、歡快的秧歌舞傳達他們的心聲。毛澤東把幾位農民拉到身邊,邊看秧歌隊演出,邊拉家常。從民間習俗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狀況,無話不談。演出結束后,毛澤東主動和秧歌隊合影留念,並挽留他們在中央軍委禮堂吃飯。吃完飯,天色已晚,毛澤東與秧歌隊員握手道別,又安排車輛送他們。秧歌隊員以響亮的鑼鼓嗩吶聲告別。
重溫革命歲月的元宵佳節,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經過28年浴血奮斗,換來了新中國萬家燈火的幸福團圓。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毛澤東思想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研究一處副研究員)
品味元宵節裡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四川自貢彩燈以科技感提升文化味——
彩燈點亮“智能芯”
本報記者 董映雪 游 儀
“快看,恐龍!”小朋友發出歡呼,一隻賽博風格的恐龍燈隨即啟動裝置,頭部上下搖擺。
夜幕下,四川第三十一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現場流光溢彩。其間,這組AI恐龍彩燈格外引人注目。燈會藝術總監楊勇介紹:“‘智慧恐龍’燈組植入了AI動感技術。”從整機集成到精密運動控制,從先進視覺識別到高精度聲源定位,燈組融合多項技術,隨著游客的靠近和聲音指令,“恐龍”能做出不同回應,還可以與游客對話。
在自貢,彩燈與AI相結合並不是頭一回。“去年,我們的‘年獸’燈組也採用了大模型技術。”在楊勇看來,為彩燈點亮“智能芯”,正是自貢燈會努力的方向。
漫步燈會,處處可見彩燈與科技碰撞的花火。指尖輕點,游客可以在智慧講解小程序上了解感興趣的燈組﹔駐足賞燈,一組川劇戲服雲肩彩燈高達15米,光影流動、詩意浪漫。“這是‘自貢戲裝’燈組,制作時採用了機械傳動裝置,能讓雲肩的裝飾與花紋緩緩轉動。”四川輕化工大學機械學院教師羅懷林介紹,開園前,他帶著學生扎在園區,持續技術攻關。
發揮專業優勢,羅懷林不斷調整滑動軸承,反復進行動態模擬,最終讓“花帘”定格在27片花葉、每分鐘9轉的頻率上,帶來最佳視覺體驗。游客步入其間,仿佛也披上了光影織就的戲裝,感受濃厚的文化韻味。
從最初用藥瓶、瓷器、蠶繭等材料制燈,到如今運用現代燈光藝術和AI、AR、VR等技術,持續不斷的創新為自貢彩燈注入活力。
火樹銀花,彩燈萬盞。一盞盞彩燈,承載著人們的節慶記憶,也在科技創新中展現出新的魅力。
浙江雲和縣黃處村來了鄉村特派員——
排練兒童劇 村裡慶元宵
本報記者 竇 皓
元宵佳節,浙江麗水雲和縣黃處村十分熱鬧。
“歡迎你們來到這裡。”村口廣場上,麗水學院鬆陽校區學生雷俊彥戴著綠色的雪梨頭套,化身小精靈“梨仔”,熱情歡迎孩子們。
鄰村7歲的柳淳議身著畬族節日盛裝,和其他20多名孩子一樣,是舞台流動劇《梨仔鬧元宵》裡的小演員。他們將跟著劇中的“梨仔”“七星瓢虫斑斑”,猜燈謎、打麻糍、編彩帶,一起慶元宵。
黃處村是雲和雪梨的主產地之一。2024年4月,浙江省職業介紹服務指導中心副主任徐達作為省文化特派員來到了黃處村。“雲和盛產木制玩具,‘童話雲和’是這裡的主題詞。”徐達琢磨,如何圍繞童話、雪梨和畬鄉,調動村裡的文化資源?
對接省作協、聯系兒童文學作家,徐達在村裡搞起了藝術鄉建。同時,他聯合村裡的強村公司和耘雀(杭州)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開展鄉村運營。村貌有了大變化,閑置的雜物間和廢棄民房,相繼成為兒童文學館、兒童文學村交流中心等。
“硬件提升了,村裡還缺人氣。”於是,徐達聯合麗水學院鬆陽校區、鄉宣傳委員等,做了一部沉浸式流動兒童劇——雲和“雪梨村”裡住著一位雪梨精靈“梨仔”,孩子們跟著它參與游戲、共度元宵。黃處村的山水草木、田園屋舍等都是兒童劇的舞台。
“這個石錘很重,我要把一年的煩惱都搗走。”手工麻糍是畬族逢年過節必備的特色小吃,柳淳議和小伙伴用力舉起錘子,捶打石臼內的糯米。吃完麻糍,孩子們圍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身邊,學起編織絲帶,五彩絲線在指尖翻飛環繞。
“3月,村裡將開滿梨花,歡迎大家再來‘雪梨村’賞花。”竹竿舞環節,徐達向孩子們發出邀約,村民、孩子們一起身穿民族服飾,在竹竿間翻飛、跳躍,笑臉上挂滿汗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2日 0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