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曉霞 張安梅
2025年02月11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心系民生、情系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如何讓人民生活更美好始終念茲在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領導,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重要論述,明確城市發展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發展規律,深刻回答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以及建設什麼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為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重要論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握人民城市建設的價值旨歸,以科學方法和實踐舉措深化改革實效,在城市建設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對於做好新時代城市工作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刻把握人民城市建設的價值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評判標准。”推進人民城市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人民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城市建設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聚焦人民群眾需求,在城市建設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城市建設成果為人民共享,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城市工作成效的根本標准。人民城市理念將城市發展與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相連,深刻詮釋城市建設的本質屬性,讓城市建設和發展成果歸於人民、服務人民、惠及人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重大原則之一,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強調“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為推進人民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改革中持續增進人民福祉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時代化具體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勇擔重任,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部署推動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足的重大民生改革,用改革的方法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生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的真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相關改革任務作出系統部署。推進人民城市建設,要把大寫的“人”字貫穿始終,站在人民立場謀劃改革思路舉措,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城市建設的重大任務。以人民城市建設引領城市現代化,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其中,“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一個重要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新征程上建設人民城市,創造高品質生活,必須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適應群眾需求呈現出的新特點,聚焦人民生活關鍵領域,把改革成效和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可感可及的生活品質,讓人民群眾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以科學方法提升改革實效,在人民城市建設中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城市建設中讓人民生活更美好,要注重運用科學方法,提高改革的執行力落實力,增強改革的針對性實效性。
堅持系統推進與重點突破相協同。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協同。民生工作關系廣大群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等根本利益。作為特大城市,北京市的民生建設並非易事,點多面廣,每一項改革都復雜深刻,牽一發而動全身,既要關注當前也要考慮長遠,既要講求公平又要確保效率。隻有整體考量、系統謀劃,才能駕馭全局,提升整體效能。堅持系統思維,不僅是理順民生改革復雜關系的重要方法,更是凝聚首都改革共識、匯聚改革動力的關鍵,要從改革配套上下功夫,在協調各方上做文章,善於牽“牛鼻子”,分清大小難易、明確輕重緩急,圍繞首都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精准發力,以關鍵領域改革為杠杆撬動整體改革,使各領域改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進人民城市建設,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民生建設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堅持目標導向,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立足城市發展定位,結合北京民生工作實際,精准定位改革方向,制定符合首都特點的改革規劃,確保民生領域改革錨定目標不偏離、落地生根見實效。另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全面准確分析首都民生工作面臨的現實問題,直面民生領域短板弱項,積極回應群眾關切,針對問題謀劃改革、制定方案、落實舉措,把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清單變成改革發展的責任清單、任務清單、成果清單。
堅持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相統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量力而行與盡力而為相輔相成,盡力而為凸顯決心和方向,強調主動進取、積極作為,量力而行注重行動的策略和方法,強調尊重規律、實事求是。堅持量力而行,要扎實穩健守好基本,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把民生實事落實,部署民生發展目標任務要與保障供給水平和負擔能力相適應,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堅持盡力而為,要在量力而行的基礎上積極作為,在“啃硬骨頭”和“涉險灘”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抓緊優化完善各項民生保障制度,將民生保障網越織越細密、越織越堅韌,為人民群眾提供清晰穩定的發展預期,推動民生工作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讓老百姓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健全制度體系保障民生工作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創建“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發布實施重要民生實事項目,深化“接訴即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集中發布30條舉措穩就業,推出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十項行動”等多項穩保就業措施,在全國率先發布人力資源服務區域協同地方標准,加強重點群體和地區就業幫扶,就業總量持續增加,就業質量顯著提高。在人民城市建設中不斷建立健全首都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體系,需要進一步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把發展作為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鑰匙,不斷提高就業拉動能力。推進教育、培訓與產業深度協同、有機銜接,開展“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試點,提高人力資源供求適配度。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全面提升勞動者能力素質。健全供需對接機制,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充分釋放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持續優化就業生態,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適應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奮力書寫好促進首都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民生答卷。
深入推進首都教育改革發展。教育涉及面廣、影響深遠,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北京市持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2024年新增幼兒園普惠性托位近1.9萬個、中小學學位近3.9萬個。抓好首都各項教育改革任務落實,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五育並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優化調整職業教育專業布局。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支持在京高校“雙一流”建設,建立健全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持續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通過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努力為每個孩子提供更加公平和優質的教育,書寫建設教育強國的北京篇章。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療衛生服務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領域。北京市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群眾健康需要,強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統一預約挂號平台實現全市二級及以上醫院全覆蓋,基層預約轉診覆蓋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衛生健康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北京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82.51歲。同時也應看到,目前,慢病防治、基層首診率較低、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緊緊圍繞“病有所醫”,推進健康北京建設,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促進“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持續優化分級診療體系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加快普惠托育體系建設。健全公共衛生體系,以“一老一小”為重點持續優化全生命周期服務,不斷提升市民群眾健康獲得感。
完善首都特色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是關系千家萬戶的重要民生問題。北京市印發《關於完善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以及居家養老網絡、養老助餐、人才隊伍、失能失智照護、為老服務平台、適老化改造等“1+6”系列政策文件,全面完善首都養老服務體系頂層設計。印發《關於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的若干措施》,為養老服務兜底保障。數據顯示,預計到“十五五”初期,北京市常住老年人佔常住人口比例將超過25%﹔到“十六五”初期,這一比例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要完善以“一清單、一平台、一張網”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體系,全面創新養老服務和健康服務模式。大力發展銀發經濟,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部署,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優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提供百姓“家門口”的普惠養老服務。推動機構養老服務提質增效,強化公辦養老機構托底保障作用。完善養老服務保障機制,推行適老化改造工程,加強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晚年生活條件與服務。
完善租購並舉的住房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北京市持續優化調整購房政策,2024年,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1萬套(間)。加快建立符合首都特點的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以讓人民群眾安居為基點,從市場和保障兩端發力,促進首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不斷完善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著重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著力優化和完善住房供應體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老舊小區改造,促進群眾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2018年以來,北京市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障權益更加公平完備。積極構建首都版精准社會救助體系,針對社會弱勢群體在居住、就醫、求學等方面給予特殊保障,兜住民生底線。進一步推動北京市社會保障體系高質量發展,要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積極創建全國無障礙建設示范城市,加快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不斷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城市治理水平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社會公共服務發展規劃》,從“保基本、擴普惠、提品質、優布局”四個方面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框架,提出了40項重點任務舉措,推動服務供給更充分、布局更均衡、品質再提升。2019年以來,北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探索了一條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平台,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的城市變革之路,推進以熱線撬動超大城市治理的生動實踐探索,6年來,12345熱線訴求解決率從53%提升到97%,訴求滿意率從65%提升到97%。在人民城市建設中不斷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要繼續用好“接訴即辦”這一重要抓手,堅持為人民而“接”、為民心而辦,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在推動城市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中繪就城市生活幸福畫卷。
(作者分別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1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