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08:2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1942年,由於旱災和日軍的封鎖“掃蕩”,晉察冀邊區軍民進入一段非常困難的時期,生活難以為繼,不得不將樹葉作為口糧。而當時的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簽發了這樣一道“樹葉訓令”。“樹葉訓令”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在革命戰爭年代,這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對百姓的無比關愛之情,彰顯出人民軍隊鐵一般的紀律意識。
災荒與日軍“掃蕩”造成空前困難
1937年,以聶榮臻為首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在山西五台組建,在中共地方組織的配合下,分兵四路向察南、雁北、冀西等地發展。11月7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以阜平、五台為中心的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下轄四個軍分區。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我黨我軍創建的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日軍對這塊根據地的進攻和“掃蕩”從未停止過。晉察冀軍區成立僅半個月,日軍便調集2萬余人從平綏、同蒲、平漢、正太鐵路分路對根據地進行圍攻。
1942年春,晉察冀邊區又遭遇了大旱災,很多庄稼都因缺水而旱死,冀中平原和整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收成銳減。旱災加上日軍的“掃蕩”“蠶食”和全面進攻,晉察冀邊區糧食、藥品以及基本生活日用品十分短缺,經濟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雪上加霜的是,瘧疾、痢疾、回歸熱等疾病在邊區許多地方蔓延流行,還有不少戰士得了夜盲症,卻因為缺少藥品得不到及時醫治。
據相關資料記載,1942年8月,僅日軍對北岳區進行的兩個月“掃蕩”,就搶走糧食5800萬斤、現款60余萬元、牲口1.1萬頭,毀壞庄稼5.2萬畝。
軍民採葉充飢
在那段艱難的反“掃蕩”歲月裡,邊區軍民飽受戰事和飢荒的摧殘,許多地方的群眾被迫捋樹葉、剝樹皮充飢度日。
而隨著災荒的加劇,樹木低處的樹葉所剩無幾,要想採摘到樹葉,隻能讓會爬樹的人冒著危險爬上樹干的高處,用斧子、鐮刀把樹枝砍下來,下面的人負責捋樹葉。群眾將採得的嫩葉捋下后,把樹葉放到大瓮中用清水漚起來,短則十天半月、長則兩三個月之后就能吃了。這種樹葉當時被稱為黃菜,食用時用刀切細,拌上少量玉米面、豆面或炒面,或蒸或煮。
沒有糧食吃的不僅僅是老百姓,當時軍隊缺少給養也是大問題。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部隊以喂馬的黑豆為主食,吃黑豆很難消化,不少人因此消化不良甚至得了胃病。后來即使是難以消化的黑豆也不夠吃,八路軍戰士不得不採摘樹葉充飢。那時部隊一天隻能吃兩頓飯,每頓飯是幾個二三兩重的樹葉餅,吃不飽就多喝點野菜湯。為了不斷糧挨餓,戰士們每天出去採樹葉,而一棵大樹上的樹葉僅夠一個排39人吃上一天。當時的晉察冀司令部設在唐縣和家庄村,村裡有老百姓900多人,再加上200多人的部隊,村庄附近的樹葉根本滿足不了這麼多人的需求。
這樣問題就出來了,因為部隊裡都是年輕人,手腳靈活,上樹也很容易,要是雙方搶著摘樹葉,老百姓肯定搶不過。部隊摘了老百姓就沒得吃了,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不採取措施,很可能就要影響軍民關系。
不與民爭頒布訓令
群眾需要度荒,部隊需要軍糧,戰馬需要飼料……這一切問題,都壓在了聶榮臻肩上。看到老百姓吃樹葉、樹皮,孩子們的身體都很瘦弱,聶榮臻心裡很著急。
有一天,炊事員採來一籃嫩楊葉芽,拌上僅有的一點玉米渣渣,給聶榮臻蒸了一小盆“苦累”(一種把菜蒸在一起的代食品)。聶榮臻詢問炊事員楊樹葉的來源后,嚴厲地批評了炊事員“與群眾爭搶樹葉,不為群眾斷糧所著想、不為忍飢挨餓的傷病員所著想”的錯誤做法。他要求炊事員把“苦累”端回去送給機關的傷病員吃,並斬釘截鐵地說:“人民子弟兵絕不與民爭食!”
隨后,聶榮臻搖起電話,指示軍區政治部迅速起草一個訓令,“命令全區所有部隊,將村庄周圍15裡以內的樹葉,全部讓給老百姓,部隊到遠離村庄處採摘樹葉充飢”,部隊所有伙食單位,一律不准採摘楊葉、榆葉,也不准在村庄周圍挖野菜,這些東西要全部留給駐地群眾。
訓令通常是部隊裡以政治部名義下達的命令,是必須執行的,針對的是非常重要的事宜。這個關於“禁止採摘樹葉”的特殊訓令以布告的形式貼到村庄周圍,要求全邊區部隊嚴格執行。訓令發出后,部隊每天要跑十幾裡的山路去摘樹葉,附近山上的樹葉野果都留給老百姓。
當村民們得知此事后,紛紛表示八路軍是我們的子弟兵,大家應該一起共渡難關。更有一些群眾找到軍區和邊區政府,懇切地希望聶榮臻收回訓令,但是聶榮臻並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而是說道:“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是八路軍的紀律。”
后來,這個訓令不僅沒有被收回,而且還傳達到了晉察冀北岳區的各個部隊裡。
自己動手節衣縮食
在黨中央正確方針的指引和邊區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根據地的軍民並沒有被困難所壓倒,他們緊密團結,艱苦奮斗,通過增產節約的大生產運動克服了困難。
這一時期,黨中央對敵后抗戰連續發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目前形勢正處於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敵我斗爭更加激烈的階段,我們的總方針應當是堅持長期的斗爭,要採取一切斗爭方式(從激烈的武裝斗爭到敵佔區革命的兩面政權)同敵人周旋,力爭保存自己的實力(不但是武裝實力,而且是群眾實力),以待有利時機。為利於堅持長期戰爭,准備將來反攻,要堅決實行精兵簡政,節省民力,休整兵力,訓練干部和發展經濟,加強地方武裝和人民武裝的建設。
1941年秋季反“掃蕩”結束,經濟上的困難剛一出現,晉察冀分局和軍區就對邊區軍民進行了愛護根據地、發揚艱苦奮斗光榮傳統的教育。1942年,當困難越來越嚴重的時候,根據地一方面抓緊反“掃蕩”斗爭,另一方面又大力動員和組織干部戰士,利用戰斗空隙,幫助群眾重整家園。
機關和部隊普遍制訂了節約糧食計劃,所有脫產人員,除傷病員外每人每天節約一至二兩糧食。農業生產方面,適時地開展搶種搶收運動,能種什麼就種什麼,能收的積極搶收,盡量做到顆粒歸倉。在軍隊內部,領導與戰士同甘共苦,各級干部帶頭參加生產自救。為了抗擊旱災,聶榮臻親自挑起扁擔,同青年戰士一起挑水播種,還與警衛員、通信員一起養了一群羊。
為了節約經費,一張紙一個信封都要正反兩面用。醫院裡的紗布經過洗滌消毒后繼續使用。為解燃眉之急,聶榮臻命令部隊殺掉一批老弱病殘坐騎,把馬肉和部分黑豆分給戰士和群眾。沒有炕席,各部隊和機關自己動手找草帘子。夏裝由每人兩套改為一套,棉衣能拆洗重穿的就不發新的。為了節省民力,邊區政府制定了《晉察冀邊區抗戰勤務動員辦法》,規定隻有縣團級以上的機關才有權動員民力。為了與疾病作斗爭,邊區還發動大家廣泛採集中草藥,自力更生制作了許多簡單的醫療器械,滿足了戰時的需要。為渡過難關,邊區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最緊張的農忙季節,機關、部隊、學校都停止工作,突擊生產,甚至連醫院裡的許多傷病員都到地裡勞動。
除支援群眾生產外,軍區還要求部隊平均每人生產50斤糧食、100斤菜,並且規定不能佔用群眾的土地和增加人民負擔,要完全靠自己開荒解決。到后來,許多部隊已能做到不用買菜,每人每日平均可以吃到3錢鹽、2錢油,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
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八路軍更加英勇作戰,處處維護群眾利益。同樣,人民群眾也更加熱愛自己的軍隊,寧肯自己少吃,打下糧食也要先交公糧。邊區的廣大婦女們克服重重困難,一針一線地給部隊趕做了大批軍鞋。軍愛民、民擁軍的佳話,到處傳誦。根據地軍民團結一致,同甘共苦,闖過了難關。
(摘編自《黨史縱覽》2024年第12期 張敏慧/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