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

——醫保、藥監部門就集採藥品問題答記者問

本報記者 孫秀艷

2025年02月10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1月,有專家認為某些集採藥品可能存在“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質量風險,有關部門迅速派員調研了解情況。日前,參與調研的醫保、藥監部門有關同志就社會關心的問題接受了記者採訪。

  “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說法,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

  問:對於專家接受採訪時的幾個說法,調研了解到哪些情況?

  答:調研人員認真聽取了有關專家,以及瑞金醫院、仁濟醫院、中山醫院等7家醫院負責人,外科、內科、麻醉科、藥劑科等科室醫護人員的意見。聽取意見的同時,還深入相關科室提取了相關數據資料。

  關於“降壓藥血壓不降”的說法。有反映“氨氯地平”的仿制藥療效不如原研藥,起因是個人的用藥體驗。瑞金醫院提供了該院參與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採中選仿制藥與原研藥對比的臨床真實世界研究成果,顯示“針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採用原研及仿制氨氯地平治療均能獲得較好效果,可有效降低血壓水平,且安全性相當”。這一研究成果已經公開發表。

  關於“麻藥不睡”的說法。接受調研的醫院麻醉科臨床醫生介紹,“醫院每個月平均2000多台手術,麻醉藥在集採前后用法用量沒有大的變化,誘導劑、鎮靜藥、肌鬆藥等各種類型的麻醉藥都沒有太大變化”。接受調研的一家醫院領導說:“我院不存在‘麻藥不睡’的問題。”當面交流后,瑞金醫院迅速對第九批集採麻醉藥“丙泊酚乳狀注射液”的使用記錄進行回顧性比較,納入了2023年12月和2024年12月肝膽外科病區接受全身麻醉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從麻醉全過程看,原研藥與集採仿制藥平均麻醉藥用量無統計學差異。單獨看其中的麻醉誘導期(麻醉全過程的起始階段),集採仿制藥平均用量157毫克,原研藥平均用量146毫克(集採藥品和原研藥品每支含量均為200毫克)。在未發現“麻藥不睡”、人均丙泊酚總用量無差異的情況下,麻醉誘導期仿制藥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數據分析研判。

  關於“內鏡檢查腸道准備的瀉藥在臨床使用中經常有反映療效不佳”的說法。經了解,用於腸道准備的瀉藥主要是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此藥是第十批集採新納入的品種,2024年12月30日剛剛公布中選結果,目前尚處於落地執行前的准備階段,也就是說相關醫院和醫護人員尚未使用“集採后的瀉藥”。

  總的來看,此次關於“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說法,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下一步,有關部門將持續關注。接受調研的一位臨床專家也當場表示,“對制藥行業特別是對仿制藥行業不夠了解,就容易產生‘價格等於質量’‘降價就一定降質’的認識誤區”。

  我國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已與國際接軌,過評上市后持續受到嚴格監管

  問:社會上對藥監部門針對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是否為“一次性評價”非常關心,能否介紹一下一致性評價的有關情況?

  答:嚴格遴選一致性評價參比制劑。一般選擇原研藥品作為參比制劑,也就是說一致性評價的對照藥品是唯一的,所有仿制藥都以參比制劑作為對照。有人擔心“首仿以原研為參照、后續仿制藥再以首仿為參照導致仿制標准下降”的問題不存在。

  我國的一致性評價方法採用了國際公認的嚴格標准,要求已與國際接軌,採納國際通行技術標准開展仿制藥的技術審評,包括藥學、非臨床、臨床等。藥監部門不僅在上市審評審批時堅持嚴格標准,在藥品過評上市后仍然堅持嚴格監管,要求企業嚴格按照申請一致性評價時的工藝生產,重大變更須重新審批。因此,一致性評價是一整套質量評價和監管體系,不是“一次性評價”。

  國家醫保目錄談判中,進口藥品佔談判西藥的近50%,集採也有30多種原研藥中標

  問:醫院能不能使用集採非中選原研藥?原研藥是否都退出中國了?

  答:有人稱原研藥品全面退出中國,事實顯然不是這樣。中國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原研藥市場之一。在2018年以來的國家醫保目錄談判中,進口藥品有212個談判成功,佔談判西藥的近50%。即使在競爭激烈的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中,經過與仿制藥同台競爭,也有30多種原研藥中標。

  藥品集採政策從誕生之初就鼓勵原研藥與仿制藥同台競爭,即使沒有中選,原研藥也不會被禁止使用。集採藥品的協議採購量為醫療機構報告需求量的60%—80%,醫院實際採購量達到相應規模即為完成採購協議,協議之外的部分,由醫療機構自主選擇品牌,可以選擇採購非中選原研藥。

  瑞金醫院在配備集採藥的同時也配備了相應的非中選原研藥,其提供的材料顯示,“在引入24個集採降壓藥的同時,保留相對應的18個原研品種降壓藥﹔抗細菌藥物方面,引入48個集採品種,保留相應的21個品種原研藥物﹔麻醉和肌鬆藥物中,在引入6個集採品種的同時,保留4個相應品種的原研藥品”。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藥品的原研藥都一直在國內市場有生產銷售,有的實際上從未進入國內市場。

  據了解,藥監部門每年對國家集採藥品實行中選企業檢查和中選品種抽檢兩個“全覆蓋”,目前覆蓋了已使用的國家集採所有品種和涉及的600多家藥品生產企業。過去幾年,共有9個藥品因質量風險被取消中選資格,其中6個是進口藥(含3個原研藥)、3個是國產藥,相關企業均受到嚴肅處理。

  藥品療效的個體感受,需通過科學方法研究和闡述

  問:很多真實世界研究顯示仿制藥與原研藥療效和安全性等效,但為什麼網絡上和身邊部分群眾有時還有個體不同的感受呢?

  答:仿制藥是醫藥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有關報道,仿制藥在全球大多數國家市場使用比例均比較高,其中美國仿制藥處方佔比達90%、日本約80%。

  對藥物療效進行科學公正准確的評價需要系統嚴謹的方法和過程。

  舉個例子,已公開發布的鹽酸二甲雙胍片療效真實世界研究結果:糖化血紅蛋白(<7%)的達標率,原研組78.9%、集採仿制組83.4%﹔空腹血糖(<8mmol/L)的達標率,原研組87.6%、集採仿制組83.8%。以上兩個達標率指標值互有高下,規范的統計學方法分析顯示,兩個達標率仿制藥組與原研藥組無差異。

  不論使用原研藥還是仿制藥,均有80%左右的患者控制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達標﹔也都有20%左右的患者療效不佳,需採用其他治療手段或其他作用機制的藥物。從20%的療效不佳患者中選取個案來“証明”仿制藥療效不佳或原研藥療效不佳,都是不准確不科學的。

  持續加強對藥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對發現問題的藥品和企業及時處置,並依法公開監管信息

  問:對於進一步保障集採藥品質量和完善集採政策有哪些考慮?

  答:2018年以來的持續實踐,既讓集採政策和集採藥品得到了臨床檢驗,也讓我國患者的主流用藥實現了從“未過評仿制藥”到“過評仿制藥”的跨越。

  下一步,有關部門將持續加強對藥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對發現問題的藥品和企業及時處置,並依法公開監管信息﹔持續鼓勵臨床一線醫生用好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平台,積極反饋藥品質量風險線索﹔持續鼓勵支持臨床醫護人員和醫療機構發揮專業特長、發揚專業精神,科學規范開展臨床研究。

  在進一步完善集採政策方面,嚴格堅持標准,廣泛了解藥品接受日常監管情況,將存在較高質量風險的產品排除在集採之外﹔細化組織實施,對於預計投標企業數量超過一定規模、競爭比較激烈的品種,提前進行強競爭預警,提示企業慎重決策,科學投標,理性報價﹔對偏離度高的最低報價予以重點關注,並請企業及時公開回應有關關切。

  此外,集採申報期間,投標企業要簽署質量承諾書,主動公開藥品一致性評價研究報告及生物等效性試驗數據、此前接受質量監督檢查情況等信息。中標后,持續公開接受國內外藥監部門質量檢查情況,以及生產工藝、原輔料等變更及審批情況。

  自2025年起,所有參與集採的藥品必須具備藥品追溯碼,做到“帶碼採購”,為藥品質量監管提供支持。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0日 14 版)

(責編:唐宋、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