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繁 雷健
2025年02月10日08:45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冬日清晨裡,擷取一束暖陽,悠然徜徉於廣西鐘山縣清塘鎮英家村的古街小巷間,灰牆黛瓦,古巷縱橫交錯,錯落有致的古宅院落裡,每一步似乎都叩擊著歲月的回響。
秦統一中國后修筑了條翻越“五嶺”的“峽道”,現稱“瀟賀古道”,這條古道途經鐘山縣境,此地為思勤江流域,英家村就坐落在思勤江邊,是連接桂東南、粵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這裡群山環繞,因駐地山水環抱,形似大鷹,故稱“鷹家”,后諧音簡化為“英家”。
英家村曾是中共廣西省工委的駐地和英家武裝起義所在地,這裡打響了廣西武裝起義第一槍,在廣西解放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冠有“八桂紅色故裡,廣西革命搖籃”之稱。深厚的紅色文化,成為推動英家鄉村振興的底色,激勵村民探索出一條“紅色旅游+特色產業”的發展新路子。
一
在英家村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曾經歷過一段激蕩人心的紅色往事,留下了內涵深厚的紅色資源,如英家起義舊址紀念亭、英家支部舊址、張贊周故居……古老的紅色記憶與現代的發展脈搏緊密交織在一起,共同繪制出一幅絢麗多彩、銘記歷史的時代畫卷。
青石鋪路,古道老屋,來到英家村一棟青磚素疊的普通民房,門口“中共英家支部舊址”的提示牌讓人肅然起敬。1942年,隨著中共英家特支的成立,時任廣西省工委書記的錢興經過周密分析,認為英家村交通便利,人員交流頻繁,黨組織發展條件和群眾基礎好,便於當年10月將省工委機關轉移到英家。
在英家村秘密活動期間,他們開荒種地、燒石灰、變賣家產、變身貨郎賣貨,過著艱苦卓絕的自救生活,不動聲息地活動在英家、清塘、燕塘一帶,既做著交通聯絡工作,也在積極為黨組織籌集活動經費。
1947年,參加完橫縣會議的中共桂東特派員兼英家村特支書記吳贊之,在5月初回到英家后,便同特支副書記張贊周、黨員骨干王家紀共同分析桂東地區敵、友、我三方面的情況,決定在鐘山的英家、富川的古城相繼舉行武裝起義。
“英家起義原本計劃是用3個月時間准備的,但是富川古城起義的消息被泄露了,而英家起義和古城起義是同時進行的,后面就將起義准備時間壓縮至一個月了。當時社會秩序混亂,加上各種苛捐雜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起義的爆發給大家點燃了生活的希望。”談及英家起義的前前后后,革命先輩邱漢民兒子邱世喜如數家珍。
“龍王送您一炷香,合家歡樂又吉祥。你敬龍王一支香,長命百歲保健康。”6月5日起義當晚,適逢英家街群眾舉行祈求平安舞香火龍的儀式,在鼓聲、鑼聲和人們的喧嘩聲掩護中,60多名起義武裝人員在孫億冬、姚大年帶領下,向英家鄉公所和英家糧倉進發。武裝人員通過爬樓梯、爬牆進入糧倉內,制服守倉人,百名群眾見大門敞開,挑著擔子拿著籮筐,蜂擁而至,一夜之間把三千多擔谷子一掃而空,實現了開倉濟貧。
就這樣,英家起義不費一槍一彈,就實現了既定目標,還繳獲了多支作戰槍支和電話機等物資,打響了解放戰爭時期廣西地下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震懾了敵人,教育和鼓勵了群眾。
二
走在英家古鎮的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當年的紅色故事仍然在當地老百姓的口中傳揚,也浸潤在他們的心裡。對於英家人而言,紅色是英家永不褪去的底色,革命先輩的英勇精神成為英家人民血脈中永遠流淌著的基因。
近些年來,英家村以中共廣西省工委歷史博物館、紅色戲台所在地為核心區,修繕中共廣西省工委舊址紀念亭、馬頭山岩洞、粵東會館等舊址,盤活紅色古商業街,打造紅廉文化和法治一條街,改造紅色村庄沿線交通道路,完善配套排水管網,實施房屋風貌改造等方式,將英家村成功打造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廣西鄉村旅游重點村。
一簇簇火苗,由小到大,越躥越高,越燒越旺。盛夏時節,每當夜幕降臨,渡船頭公園便熱鬧起來,一場場別開生面的篝火晚會如期開展﹔每年6月5日,由當地群眾組成的藝術團便會在紅色戲台上熱情洋溢地演繹歷史情景劇《紅色英家》,給觀眾上演一場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視覺盛宴。英家村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優勢,創新推出長桌長壽宴、舞香龍、竹竿舞等“月月有主題、季季有精彩”系列特色節目,成功打造紅色旅游、紅色產業、紅色康養、紅色教育、紅色消費、紅色村庄等特色文旅活動品牌。
現如今,一條條柏油馬路直通家門,一輛輛旅行大巴在由粵東會館、英家起義舊址紀念亭、馬頭山岩洞、張贊周故居等組成的國家4A紅色旅游景區裡停得滿滿當當,穿越紅色印記的賀巴高速公路猶如一條巨龍,在革命搖籃中蜿蜒向前,“英家號”幸福列車上唱響了新生活贊歌,去年累計接待游客30萬余人,截至2024年10月底,已接待游客21萬余人。
三
“綠油油的大頭菜一大片!望不盡的頭菜閃金光!今年頭菜又是豐收年!英家的頭菜最有名……”當地村民陳自添自創英家大頭菜民謠在英家村廣為傳唱。
英家大頭菜素稱“金疙瘩”“百歲頭”,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種植英家大頭菜多為村民維持生計的一種手段,是帶動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百姓致富的特色農業產業。大頭菜從種植到採收約需3個多月時間,每到深冬時節,漫步在英家村裡,家家戶戶的陽台、院落、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色澤鮮亮、排列整齊腌制后的大頭菜,構成了英家村冬日裡獨有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英家大頭菜的栽培、種植歷史與腌制、儲存工藝已傳承400多年,在革命年代是革命先輩們的主要食材之一,因其甜脆香、口感好的獨特品質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秉持一方水土養一方特色產品的理念,英家村利用獨特的土壤、氣候、水質培育做優英家大頭菜,2013年,英家大頭菜成為鐘山縣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証的農產品。英家人種植大頭菜不僅僅是為傳承種植技藝,更是在弘揚紅色文化,發展農文旅產業。
為擦亮大頭菜農業現代化“金字招牌”,英家村依托鄉村振興萬畝科技產業示范園——英家現代設施農業基地建設,採取“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整合800余畝旱能灌、澇能排、路相通、渠相連的土地,通過村集體經濟15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360萬元,建成紅色古鎮英家產業融合示范區,形成集種植、腌制、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大頭菜生產加工全產業鏈,研發生產即食產品8種,輻射帶動周邊大同村、河東村種植大頭菜1萬多畝,產品遠銷區內外,產值超5000萬元,帶動4萬余名群眾受益,每年為英家村集體經濟增收18余萬元。
一品紅色香,一口大頭菜,一口家鄉味。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一場場精彩的“新農人”直播帶貨、產品展銷宣傳推介會,讓英家大頭菜品牌聞名四方,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帶頭菜”“致富菜”。
踏尋紅色足跡,汲取奮進力量。如今,英家革命老區已舊貌換新顏,基礎設施更加健全完善,民生福祉更加殷實富足,英家這片紅色沃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英家人民接續奮斗,共同繪就新時代的美麗畫卷。
(作者單位:廣西鐘山縣委組織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