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英雄血染湘江渡

王明哲 李 韜

2025年02月08日08:35    來源:中國軍網

近期,紀錄片《血戰湘江》在央視《國家記憶》欄目播出。該片分為《沖破封鎖》《生死搶渡》《鐵骨忠魂》3集,傾情講述90多年前湘江戰役那段“英雄血染湘江渡”的悲壯歷史,帶領觀眾緬懷紅軍烈士,弘揚紅軍官兵以血肉之軀鑄就的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的精神。

該片注重從老百姓視角來展現戰斗的激烈、紅軍官兵的忠誠。在《生死搶渡》中,連夜急行軍的紅軍官兵抵達一個集合點后,還沒來得及休整,就迎來了數倍於己的敵軍。在戰斗中,紅軍官兵付出巨大犧牲,卻不拿老百姓分毫物品。村民深切地感受到“這是自己的隊伍”,於是自發援助紅軍,幫他們帶路、燒水給他們喝。一場激戰后,村民蔣忠太在上山砍柴路上發現7名紅軍戰士的遺體,“看著這些和自家兒子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悲憤不已,冒著被殺的風險掩埋了他們的遺體。不久,他的行為被敵人發現,他被捕入獄。在獄中,他身患重疾。臨終前,他叮囑家人要世代守護好烈士英魂。如今,烈士墓地被修整得庄嚴肅穆,蔣忠太之孫、年逾八旬的蔣石林悉心守護著這幾座紅軍墓。鮮血染山嶺,青山埋忠骨,觀眾從這份跨越時空的厚重情感中感受著英勇無畏與使命傳承。村民劉發育曾目睹當年戰場上的壯烈一幕:一名紅軍戰士至死都保持著射擊的姿態。講述起紅軍官兵視死如歸的戰斗事跡,這位老人眼含熱淚。用獨特視角展現紅軍精神的同時,該片也將這些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的紅軍故事以影像形式進行了搜集、梳理,對湘江戰役史料進行了充實和探索。

該片穿插呈現了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使紅軍精神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在《沖破封鎖》中,紅軍官兵選定一個渡口作為渡江點后,當地老百姓不顧深秋寒涼,悄悄卸下自家門板幫助紅軍搭建渡江浮橋。為了在離開時將門板准確歸還各家,紅軍官兵在門板上一一編號。一幅民擁軍、軍愛民的畫卷,躍然於熒屏之上。但由於戰事緊急,紅軍官兵行動匆忙,有的門板安裝錯位。后來,人們根據回憶,將門板進行錯位復原並長期展陳。其中所蘊藏的紅軍官兵的愛民之情、老百姓對紅軍的尊崇與懷念,歷經歲月洗禮愈加動人。在《生死搶渡》中,一場激戰后,村民李清鸞的曾祖父救了一名受傷的紅軍戰士。身體剛剛康復的戰士,急著要去追趕部隊。他擔心隨身攜帶的一面紅旗受到損壞,便將其托付給李清鸞的曾祖父保管,說等戰斗勝利后再來取。后來,李清鸞一家制作了一個小木箱,將其悉心珍藏。40多年后,李清鸞將這面紅旗上交國家,並復制了一面繼續珍藏在小木箱裡。那位紅軍戰士是否找到了部隊、后來又有什麼樣的經歷,為我們留下諸多猜想與牽挂。這個動人故事與李清鸞一家為紅軍戰士守護的這份信仰交相輝映,意蘊深邃。在《鐵骨忠魂》中,因部隊要趕時間,老百姓冒著被殺的危險,將受傷的紅軍戰士、俸順喜的父親俸旺桂藏起來醫治。在村民的掩護照料下,俸旺桂傷勢逐漸好轉。但因戰局復雜,他沒能找到部隊,在村民的關懷下留在了村裡。后來的幾十年裡,俸旺桂常到戰斗過的江邊悼念犧牲的戰友,路過的村民也常駐足陪伴在他身旁,並向烈士默哀。關愛這位紅軍戰士及其家人,成了一代代村民告慰紅軍英烈的特有方式。湘江之畔,一曲曲軍民魚水情的贊歌歷久彌珍、動人心弦。

該片整合文獻資料、口述歷史等素材,展現后人對紅軍烈士的緬懷和對湘江戰役精神的紀念。在《鐵骨忠魂》中,被稱為“鐵流后衛”的紅5軍團大部分官兵來自閩西。地處閩西的一個村庄,當年全村300多戶人家,加入紅軍隊伍的有100多人。黃尚貴1934年從軍后便與家人失去聯絡,1982年被追認為烈士。朱功霖的爺爺朱榮在1931年參加紅軍,家人隻知道他曾在紅34師任排長。該村留下姓名的烈士有40多人,更多人沒有留下名字,也無后代。該村一位白發蒼蒼的紅軍烈士后人說,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追尋。幸存下來的紅34師干部韓偉是湖北人。1992年,他在北京彌留之際留下遺願,將他的骨灰送到閩西。他曾說:“我把他們帶出來,卻沒能把他們帶回去,就把我的骨灰送回閩西,告慰烈士家鄉的父老鄉親。”父親魂歸閩西,韓偉的兒子韓京京也牽挂著出生於這片熱土的紅軍英烈。他和很多紅軍后人沿著紅軍的戰斗路線,探尋紅軍足跡。在廣西桂林灌陽縣烈士陵園,矗立著一塊沒有名字的墓碑。因種種原因,很多烈士的姓名無法考証,韓京京等紅軍后人就在墓碑的基座上刻下這樣一句話:“你們的姓名無人知曉,你們的功勛永世長存。”酒海井、甑子岩、耳目洞、水流坪,這一個個曾鮮為人知的地方,伴隨紅軍烈士遺骸被挖掘打撈,而牽動國人的心。酒海井位於灌陽縣,湘江戰役時,上百位紅軍重傷員被敵人投入井中,壯烈犧牲。2017年,灌陽縣啟動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打撈工作,並邀請相關專家進行鑒定。從事近20年遺骸研究工作的李法軍被深深震撼。他說,這些紅軍戰士平均年齡不足20歲,崇高的信念讓他們在面對嚴酷的斗爭形勢時,堅持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再次對一些村庄進行遺骸挖掘,曾被敵人扔棄在甑子岩洞中的烈士遺骸重見天日,訴說著“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的壯烈。追尋英雄足跡,傳承英雄情懷,該片將故事與情感巧妙融合,觸動人心。

紅軍渡過湘江后,人數銳減。在《生死搶渡》中,敵機不斷轟炸、掃射,紅軍官兵在渡江過程中犧牲巨大。此后,湘江沿岸有了這樣的民謠:“英雄血染湘江渡……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