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輝
2025年02月07日08: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前進方向,彰顯了我們黨的文化使命感。
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建成文化強國提供思想引領
文化立心鑄魂,思想定向領航。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其中“道”體現的就是思想的真理性。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文化的力量首先在於思想的引領力,用“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深邃思想來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才是文化之為文化的實質,是文化建設的根本。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體系,更是一種行動指南。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強”,首先強在思想的引領力。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思想,偉大事業需要偉大思想和理論指導。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強大的思想引領力,筑牢思想引領的理論基石,確保思想引領的正確方向,堅守思想引領的科學方法。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的“動力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必須堅持不懈用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自覺用以統領新時代文化建設。
習近平文化思想譜寫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新篇章,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意味著黨對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發展邁入新境界,樹立起新時代黨的文化旗幟。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過程,也是一個拓展文化道路、形成文化理論、完善文化制度、堅定文化自信的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學思踐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品格,始終高舉黨的文化旗幟、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讓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更加熠熠生輝,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強大思想引領力,從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發展具有強大精神凝聚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建成文化強國匯聚精神力量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發展具有強大精神凝聚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揮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凝聚作用,將中華兒女緊緊團結在一起。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精神凝聚力是把分散的、不同的精神力量,通過凝結聚合而形成集中的、共同的、統一的精神力量,是凝聚各種不同目的、意志與情感所產生的精神吸引力、向心力、親和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強大精神凝聚力,源於我們黨在百余年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恩格斯說過:“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並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這樣的政黨將是不可戰勝的。”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非凡征程中鑄就的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集中呈現了黨的性質宗旨、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區別於世界上其他政黨的顯著優勢和鮮明特征,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共產黨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的精神豐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強大精神凝聚力,也源於中華民族在漫長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國精神。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靈魂的中國精神,不僅是凝聚社會共識、塑造社會風貌的核心力量,更是激發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關鍵因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勵下,緊緊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矢志奮斗,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從落后時代、跟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的強大凝聚力。
新時代新征程要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須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繼續將其深深融入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和靈魂,成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就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賡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斷強化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守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就要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激發創新創造、奮發有為的精神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激發全體人民的歷史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鼓勵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創造和文明創建活動,把激發文化創新活力同凝聚奮進力量結合起來,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強勁的精神動力。
發展具有強大價值感召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建成文化強國增進價值認同
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核心價值觀更是對文化性質和方向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要把全社會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並能形成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文化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內在要求強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感召力,就要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共情共鳴,使其成為促進國家發展、完善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遵循。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描繪了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價值理想,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反映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價值目的,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從國家層面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鮮明價值指引﹔從社會層面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明了社會建設發展的價值依循,能夠有效聚合社會共識,使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從公民個人層面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了全體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則,有助於引導公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正確的行為習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熔鑄於一爐,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體性的靈魂,引領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發展具有強大價值感召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通過構筑文化建設的中國價值,在文化創造與實踐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在人們具體可感的行為裡,在日用而不覺中引起人們的認同和共鳴。要在全社會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抓深、抓細、抓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教育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注重從身邊人、身邊事中挖掘和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建立健全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協同治理機制,大力宣傳先進典型,評選表彰道德模范,教育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循公序良俗,涵育文明新風,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素養,畫好最大同心圓,為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進價值認同。
發展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建成文化強國拓展全球視野
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是指一國文化在國際社會中的傳播力和感染力,具體表現為該國文化產品、文化理念、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等文化內容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被接受程度。隨著中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並期待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發揮更大作用。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態勢,如何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已經成為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的一個“必答題”。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過程,既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其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過程,又是吸納外來文化文明有益成分、推動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的過程。建設文化強國,讓世界了解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就要大力發展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導致國家文化影響力競爭也日趨激烈。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抬頭,“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歷史終結論”“西方中心論”等各種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人類社會面臨著文明沖突、文化紛爭、思想割裂的共同威脅,人類文明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在這一背景下,我們要堅持胸懷天下、放眼全球,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大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持續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講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為推動破解世界難題、完善全球治理、促進人類進步提供思想啟示和文明方案。
提煉概括具有時代價值、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前提和基礎,是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路徑。中華民族文源深廣、文脈綿長、文運昌盛,要立足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著眼時代形勢和人類需要,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積極向世界宣介中華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從文化角度推進國際傳播,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構建人文共同體。強大的國際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傳播國家聲音和塑造國家形象上,更深層地看,也體現在通過提升國際話語權來提高國際影響力上。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用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更加主動地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宣介中國主張、展示中國形象,讓中國聲音傳得更遠,讓中國故事傳得更開,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同時要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不僅讓世界知道“擁有長城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還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人民日報出版社副社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7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