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探索生態、生產、生活共融互促路徑
本報記者 董絲雨
2025年02月04日09: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 |
監測隊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拍攝到的海南長臂猿。 |
科研人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片區發現的新物種金樽水玉杯。 |
從空中俯瞰,海南熱帶雨林如同一顆鑲嵌在島上的綠寶石。這裡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也是海南島重要的水源涵養庫。
記者近日走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實地探訪這裡在生態、生產、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
累計發現新物種75種,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已達7群42隻
拂曉時分,一聲聲清亮的啼鳴,劃破了山野密林間的寂靜。“抓緊跟上!”海南省長臂猿監測隊副隊長周照驪和隊員頭天晚上就進了山,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裡。他告訴記者,海南長臂猿生性機警,在樹冠間的移動速度非常快,一不留神就容易跟丟。
海南長臂猿是僅分布在我國海南島的特有物種,也是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完整性、原真性的指示物種。最新數據顯示,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已從2019年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時的4群30隻增至7群42隻。
種群數量穩定增長,棲息地面積也在擴大。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副局長鐘育飛介紹,針對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破碎、退化等情況,霸王嶺分局通過補植高山榕、重陽木等,增加海南長臂猿食物來源。目前,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面積已達3萬畝,完成棲息地修復4600畝。
“我們還在專業攀樹師的指導下搭建起28條繩索廊道,幫助海南長臂猿在分割的棲息地間自由行動。”鐘育飛說。
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大,中華穿山甲等一度銷聲匿跡的野生動物開始重現“家園”。
“去年10月,我們在巡護途中發現了一個新的中華穿山甲洞穴。”跟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尖峰嶺分局南崖管護站護林員劉大業,記者來到密林深處一個洞口旁。“洞內有白螞蟻穴,它應該是嗅到了味道,刨出這個洞來捕食。”劉大業說。
數據顯示,尖峰嶺片區已監測到30隻左右的中華穿山甲,初步確定該區域存在中華穿山甲穩定群體。
新物種、新記錄種也在持續被發現,金樽水玉杯就是其中之一。“水玉杯屬植物對環境要求極為嚴苛,是非常稀有的物種。”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生態工程師盧春洋表示,這一新物種的發現,表明海南熱帶山地雨林保護狀況良好。
“自2019年啟動體制試點算起,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已發現新物種75種,涵蓋動物、植物、菌類等。”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總工程師周亞東表示,近年來,已完成了國家公園資源綜合調查與監測(一期),陸續完成了圓鼻巨蜥、海南孔雀雉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專項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智慧巡護應用程序使用率接近100%,形成全天候不留盲區的監測防護網
“我每次巡護的時間和路線,都會被手機裡的巡護APP記錄下來。在途中拍到的珍稀動植物,也會通過巡護APP即時傳送、儲存至智慧雨林大數據中心平台。”劉大業說。目前,智慧巡護應用程序的護林員使用率接近100%。
巡護裝備不斷升級,讓野外監測工作更加安全、高效。“過去在野外,全靠開山刀、指南針和老式相機這‘老三樣’。如今我們不僅會帶上衛星定位儀和紅外相機,還會用無人機對難以到達的區域進行勘察。”周照驪說。
新設備、新技術也讓監測工作更加智慧。“科研人員在海南長臂猿C群活動范圍內,安裝了19套智能監測設備,實時獲取影像監測數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信息中心副主任韓文濤說,為了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紅外相機等設備會被布置成仿生樹的形狀。當感應到海南長臂猿等野生動物的蹤跡,會自動開始跟蹤採集區域圖像並將圖像上傳至后方平台。
當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在構建智慧化生態管護新模式。“我們通過建設省級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數據中心平台,啟動‘天空地’一體化綜合監測體系項目,探索構建‘森林動態監測大樣地+衛星樣地+隨機樣地+公裡網格樣地’四位一體的熱帶雨林監測體系。”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智慧雨林”項目工作人員何聰說。
何聰介紹,為了防止人員非法闖入核心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在關鍵點位架設了卡口監控相機,鋪設了振動光纖與傳感器,通過多種技術交叉應用拉起“電子圍欄”,形成了全天候不留盲區的監測防護網。
生態監測有助於摸清“家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將園區內4個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組網,實現水、土、氣、生等生態因子聯網監測,初步建成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保護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生態搬遷比例達到99%,不斷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
“我們一家五口共置換了50畝橡膠林,一年僅割橡膠的收入就有4萬元左右。”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記者見到了村民符文庄。他過去的家,在雨林深處的南開鄉高峰村。2020年底整村搬遷后,那裡已基本恢復了森林植被。
為實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白沙縣有關部門按照人均10畝的標准,在村居新址附近為村民補償約5000畝可開割的橡膠林,並按照“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共同發展菌菜輪作產業。
“生態搬遷前,村民年人均收入隻有一兩千元。”新高峰村村委會主任符志明說,現在收入翻了10倍,去縣城的時間從三四個小時縮短至十幾分鐘,看病難、上學難的問題都解決了。
據了解,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已搬遷出455戶1931人,搬遷比例達99%。同時,還在持續推進小水電整治、退出工作。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7個片區的連接部分,栽種著桉樹、橡膠樹、加勒比鬆等120萬畝人工林,用於發展鬆香等產業。然而,單一的人工林生態系統非常脆弱,抵抗不住病虫害、火災。“2022年起,我們開始採取人工林贖買的方式,計劃用10年左右來解決這一問題,得到很多企業的支持。目前,已經完成了16.7萬畝的贖買任務。”周亞東說。
為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在通過自然恢復、近自然改造等手段,加大對人工林的改造修復力度。
開展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開發以熱帶雨林為核心的碳匯產品、建立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近年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兩山”轉化路徑進一步拓寬。周亞東表示,未來還將重點從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強化科研支撐、加強科普宣教等方面持續用力,高質量、高水平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4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