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有序推進——

在保護傳承利用中打造“金名片”(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

本報記者 徐 靖

2025年02月03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安徽宿州泗縣運河故道景觀帶一角。
  圖②:從運河故道中發掘出的文物瓷器,現存放於安徽泗縣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圖①②均為徐靖、苗子健攝影報道
  圖③:當地居民駕船行駛於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
  資料圖片
  圖④:安徽宿州博物館外景。
  徐 珂攝(人民視覺)

  以安徽省宿州市泗縣環城河北側為起點,一條筆直的河道由此分出,向著東北方向靜靜流淌。這條河流,名為汴河,還有一個更加令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名字: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大運河泗縣段現有河道遺址約47公裡,其中運河原始故道約28公裡,自泗縣環城河北側向東的5.8公裡河道,基本保留了運河的原始風貌特征,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活態運河”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

  修筑於隋代的通濟渠堤壩被后人稱為“隋堤”。千百年來,關於隋堤景致的描寫,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杜牧《隋堤柳》詩中寫道:“夾岸垂楊三百裡,隻應圖畫最相宜”,盛贊隋堤美景。當春日來臨時,乘車順著大運河泗縣段堤壩蜿蜒而下,碧波兩岸楊柳依依,“隋堤煙柳、通波千裡”的景象依然可見。如今,古韻悠然的河道仍舊為兩岸的農田灌溉發揮著積極作用,用水的靈秀滋潤著流域周邊的人們,也孕育了這方水土豐美而醇厚的文化。

  近年來,安徽省大力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在遺產保護、項目建設等方面積極開展系列工作。

  ——編  者

  

  大運河主要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隋唐大運河是在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上開鑿修建的,全長2700公裡。自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通濟渠為始,所開運河共有四條:即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運河。

  大運河安徽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主要組成部分。安徽省境內大運河西起淮北市濉溪縣與河南省永城市交界處,東至安徽省宿州市泗縣與江蘇省泗洪縣交界處,流經淮北、宿州兩市,全長180多公裡。其中,通濟渠泗縣段是隋唐大運河現存不多的活態遺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河段之一,成為研究隋唐大運河的“活化石”。

  汴水東流  茶香悠然

  如今,大運河安徽段百余公裡古河道深埋地下,但是千百年來,大運河仍然深深影響著當地的人們。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是因運河而興的一座千年古鎮。鎮上的人們,最喜飲茶。此處所用茶葉皆為紅茶茶梗,形似小木棒,故而又叫“棒棒茶”。飲茶之時,必用大水壺與瓷茶碗,沸水浸泡,倒上滿滿一碗,茶湯滿而不外溢,懸壁不下沉,滿飲一碗,茶香四溢,遠近聞名。

  臨渙古鎮文化研究會會長何維軍介紹,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鑿,臨渙商貿繁榮,外商眾多,茶葉由此傳入。棒棒茶因價廉味濃而受到推崇,尤以本地泉水沖泡,別有一番風味。自此,從茶棚到茶樓,從解渴到品茗,臨渙人飲茶習俗傳承至今,已逾600年。

  “大運河安徽段,承上啟下,連接東西,是見証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開鑿以及溝通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的有力物証。”何維軍說,大運河安徽段為研究大運河史、水運史、交通史和陶瓷發展史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此外,大運河流域還傳承著眾多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及其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都訴說著大運河悠久的歷史。

  時越千年  古今相接

  1999年5月,在安徽省淮北市,發現了濉溪縣境內的柳孜運河遺址,出土了一處宋代石構建筑、八艘唐代古代木船和各個窯口的精美瓷器,這是隋唐大運河遺址的首次考古挖掘,同時也確定了通濟渠流經的線路,為研究當時的漕運、造船技術及瓷器發展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史料。

  2021年,經過二次挖掘,出土文物7000余件。如今,這些精美文物,都集納於淮北市博物館。

  淮北市博物館,又稱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其中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出土文物,佔到了該館館藏文物的70%以上,館內還復原了部分柳孜運河遺址。運河遺韻廳中陳列著一艘唐代貨船,出土時船頭缺損,隻留下部分船身,連尾部拖舵總長12.6米。“別小看這個尾舵,它在中國造船史上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淮北市博物館館長胡均介紹,這種尾舵是原始手握舵到北宋時期垂直轉向舵的過渡型舵,實物為首次發現,被古船研究專家稱為“淮北舵”。

  此外,柳孜運河遺址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對約10萬平方米遺址區進行生態修復,建設參觀道路、供排水系統、供電系統等。該項目已於2023年4月底完工。

  埇,多用於地名,為道上加土之意。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鑿通后,埇逐漸發展為運河沿線重要城鎮。彼時,人們為方便南北交通,在埇地修建了一座橋,得名埇橋。后來的人們以“埇橋”代替“埇”,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因此得名。

  位於埇橋區的宿州市博物館三樓,千年大運河的地層剖面被“挂”在走廊牆面。長53米、高4米的剖面圖,宛若一幅巨型“壁畫”。這幅“壁畫”並非藝術之作,而是來自幾十公裡外的靈璧縣鳳山大道隋唐大運河遺址考古發現。2021年8月至次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對此進行了為期5個月的考古挖掘。

  河道剖面上粗糙的泥沙淤積層,及其夾雜著的瓦礫、動物骨骼等,構建起大運河運載千年的“時間密碼”。這讓大運河兩岸人們,在博物館內即可瞻仰厚重的歷史。據宿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高雷介紹,該館展出大運河展品400余件。

  文化景觀  不止於河

  走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淮北段)施工現場,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項目業已竣工,以船桅杆為主體結構的建筑造型格外壯觀。作為大運河遺產點,位於淮北市濉溪縣的柳孜運河遺址坐落在通濟渠中段,為千年來古運河之謎揭開了謎底,証明了通濟渠的確切走向。“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總投資是1.35億元。”濉溪縣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許仲秋說,如今柳孜運河遺址在保護發展中形成一條聚集“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為一體的“大運河文化景觀帶”。

  在宿州市靈璧縣,一座嶄新的博物館已經建設完成。“隋唐大運河遺址在靈璧縣內有47公裡,近年來,隨著對大運河遺址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各類有關大運河的珍貴文物上千件,可以完整展示隋唐至明清期間大運河的歷史演變過程。”靈璧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陳華介紹,同時,宿州將在運河沿岸,打造運河文化中心、運河非遺合集等一系列大運河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項目。

  目前,安徽編制《大運河安徽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等系列規劃,在保護好大運河安徽段歷史原貌和文化元素的前提下,支持淮北市柳孜運河遺址環境綜合治理、隋唐大運河(泗縣段)國家文化公園等一批項目建設。“下一步,安徽省將加強系統保護、增強傳承活力、促進融合發展,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新時代彰顯安徽燦爛歷史文化和展現現代化美好安徽新面貌的‘金名片’。”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處負責人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3日 06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