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我們的春節 身邊的中國好人

2025年02月02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春節的熱鬧裡,藏著別樣的溫情。當我們沉浸在“小家”的喜悅中,總有一些人在為了“大家”默默做事。他們不高調、不張揚,卻在普通的日子裡,埋頭做著不普通的事。他們是可愛可敬的“中國好人”“時代楷模”。新春佳節,為他們送去祝福和禮贊,一起接力愛與溫暖!

  ——編  者  

  

  張桂梅和三姐

  徐元鋒

  17年前,我去麗江華坪採訪張桂梅老師,和她的三姐有過一面之緣。后來,就一直想著給三姐寫點啥,像欠著筆賬一樣。

  那是2008年1月,彼時張老師的女子高中還在建設。張老師拖著病體堅持教學,對學生好沒的說,還兼任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對山區特殊兒童的付出更難得。採訪中還得到個消息:2006年,張老師把雲南省獎給她的30萬元“興滇人才獎”悉數捐出,給通達鄉丁王民族小學建了新校舍。

  那是一所1951年建校的民族小學,坐落在2000多米的山上,四周光禿禿,還處在雷區。學生放寒假了,兩層四合院式土木結構的老校舍破舊不堪,我都擔心幾個人一起站在二樓,會壓塌木板掉下去。學生們能轉到新校舍裡安心學習,多虧了張老師這筆捐款。

  張老師這筆獎勵公示時,正趕上三姐的兒子得大病住院,花錢如流水。三姐就跟她商量,適當分出點獎金來給外甥治病,連四川那邊的親戚都“表示”了,姐姐在雲南就她這麼個親妹妹,不“表示”下說不過去。

  夜深了,張老師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這筆錢她事先就答應捐給民族小學了,分出一點,新校舍建不起來﹔不分吧,還怎麼在家人面前做人?

  三姐不是別人,正是當年她從黑龍江到雲南來投奔的人。三姐和她感情最好,年輕時一個人從東北跑到大西南謀生,還要幫襯著她這個命運多舛的妹妹。后來張老師剛到華坪工作就得了重病,利用暑假到昆明做手術,是三姐床前照顧。三姐看到人家病床前都有家人和鮮花,想到妹妹隻有她一個老姐,難過地躲在走廊裡哭,也想給妹妹買鮮花。

  張老師當時拉住姐姐,盯著她看了好一會兒。

  姐姐蒙了,說:“你發什麼愣啊?姐姐傷了你的心嗎?”張老師笑著說:“姐,你真傻!還不如把買花籃的錢給我買個汽鍋雞吃呢!”姐姐連聲說:“好,好,我真是老糊涂了!”看著姐姐連忙走出的背影,張老師眼淚涌了出來。

  而得病的外甥和她年齡相仿,兩個人投脾氣,時不時聚聚,張老師有啥難事愛跟他吐槽。“兒童之家”裡孩子們用的衛生紙,還是這個外甥捐的。

  想到天亮了,張老師的心定了:一分不留,30萬全捐給民族小學建教學樓,且錢不過手,直接打到縣委組織部的賬上。

  張老師虧欠的,何止三姐一家。她因為籌款建女子高中,錯過了見哥哥最后一面﹔二姐去世前想見她,把回東北的路費都寄過來了,張老師卻把路費挪去救濟學生。要知道,少年時張老師得過一場大病,要不是二姐夫抱著她挨家醫院求人救治,張老師早不在了……

  2008年那次在“兒童之家”採訪,我見到了三姐。她給妹妹帶了些東西,還有事著急走。我硬攔下她聊了幾句,看得出來,她是在躲記者。怎麼看這個妹妹?怎麼就原諒她了?面對有些“尖銳”的提問,三姐有兩句話我記憶猶新。一句是“我可憐她,她可憐別人”﹔另一句是“她把自個都舍出去了”。

  多少年來,張老師一直拒絕媒體採訪她的親屬。后來她告訴我,當年哥哥姐姐間也有共識:我就是他們原來那個妹妹,普普通通的親人,名氣再大也不跟著“沾光”。我理解,張老師也不希望親屬們的生活被打擾,她要為自己的情感留一塊“淨土”。

  “兒童之家”相遇后,我再沒見過三姐。寫此文時,我獲悉三姐還生活在滇西北那旮旯兒。新的一年到了,祝她健康長壽。

  

  幸福的請柬

  黃麗榮

  一張小小的火車票,是春天的花瓣,是幸福的請柬。

  又是一年春運時。曾經,春運購票的隊伍排成長龍﹔現在,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輕鬆購買到車票。

  “鐵路售票之變”,是新時代中國發展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縮影,是“人民鐵路為人民”的使命擔當,是“時代楷模”單杏花及其團隊29年智慧和心血的結晶。

  那年,排隊系統上線。“十一”車票預售期間,單杏花一直守在研發中心,每天僅睡三四個小時。這是檢驗攻關成果的最佳時機,系統能否扛住,下一年的春運就看這次的表現了。

  這天早晨,她從辦公室的沙發上爬起來,搖晃著走到12306監控大廳,掃了一眼牆上的挂鐘,距離開售時間7點就差5分鐘了。

  坐在機器前,單杏花腦海裡浮現出一幅廣場上黑壓壓人群等著售票大廳開門放人的畫面。或許,更真實的畫面應該是大江南北、成千上萬的人和她一樣坐在機器前,敲著鍵盤、握著手機,就等7點整火車票網上開售之時,沖進網站飛速下單。這畫面令她倦意頓散:我們准備好了!

  7點整,潮水般的流量應約而至。沒幾分鐘,系統監控圖上的訂單處理時間、排隊等待時間等眾多曲線都爬上了“青藏高原”。系統氣喘吁吁地很快就跑不動了。

  勉強挺過了這一波高峰訪問量,下一步怎麼辦?

  交班會上,大家一籌莫展。這時,同事的一句話,突然讓單杏花有了靈感:“打開讀寫分離,再借助現有的余票內存計算,沒准有戲!”她在心裡快速捋了一遍思路:“從AT(交易節點)上切一半查詢流量到AG(查詢節點)。”同事在鍵盤上運指如飛。

  所有人都緊盯著AG的負載監控,生怕查詢流量壓垮這最后一線希望。

  僅僅幾分鐘,“訂單處理時間下來了!”

  單杏花迅速把目光投向排隊系統監控上,那條一直盤踞在“青藏高原”上的訂單處理時間曲線終於神奇般下降了。

  “排隊時間下來了!”

  “隊列長度下來了!”

  就像給氧充足后的運動員,12306系統終於跑得輕快了。到晚間停售前,排隊功能自上線以來第一次處理完了全部訂單數據!

  這時的單杏花終於鬆了一口氣,癱坐在椅子上……

  累的時候,難的時候,單杏花就在心裡鼓勵自己:“不能退縮,再試試,再試試。”她的心裡總有星星在閃爍。這些星星就是千百萬旅客期待的眼睛,望著她,催著她。

  系統白天在運行,優化和升級隻能晚上進行,熬夜早已成為單杏花的工作常態。

  有時,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眼睛干澀、身體疲倦的單杏花走出辦公室,來到院裡。她抬頭望夜空,瓊宇深邃,繁星閃閃,這浩瀚的星空與12306系統中那紛繁浩大的數據和代碼竟是如此相似,無邊無際,神秘莫測。這種獨特的美,竟迅速緩解了她緊張的大腦。在這一瞬間,她仿佛找到了一道道密碼,復雜的問題在她的腦海中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夜空深處有最亮的星,心底深處有最美的夢。當夜色褪去,陽光普照大地時,單杏花滿懷信心地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北京,早安!”

  

  尋錢海軍不遇

  潘玉毅

  “鬆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唐代詩人賈島的這首《尋隱者不遇》是他尋訪隱者的個人體驗,同樣也是我心中常常涌起的感受。不過,我的尋訪對象是“時代楷模”、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公司職工錢海軍。

  我有許多次尋錢海軍不遇的經歷。好幾回,我去辦公室找他,他都不在。問其同事,答復不是去某某社區服務了,就是去外地調研了。人不在辦公室而在服務對象家裡,在盡職履責的路上,換個角度理解,他豈非一直都在?不在而在,是所謂“在此山中”。

  但最近,我竟“尋”到了錢海軍。偶然路過他的辦公室,發現門開著,我興沖沖地跑了進去。隔著內側的玻璃門,我看到他正認真地翻看兩日后“騰蛇躍金山·歡樂幸福年”迎新春活動的議程,邊看還邊打電話叮囑同事:“你們要多注意細節,待外賣小哥、環衛工人要熱情,那些年紀大的老人腿腳不便,記得去接一下……”

  絮絮叨叨,不厭其煩,像極了守護晚輩的老者。這一刻,他那句話已然具象化——“可能,走著,走著,我就老了。沒關系,因為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歲月催人老。按周歲算,1970年出生的錢海軍也已經55歲了。但“退休”這兩個字,從未爬上錢海軍的心頭。尤其隨著服務的年份越來越久,他發現需要幫助的老人也越來越多,自己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且可以做、應當做,故而他從不去想自己還能干多久,而是隻爭朝夕。

  許是勞心勞力過甚,許是太久沒見,與前一次見面時相比,錢海軍頭上的白發又添了一些,精神狀態卻很好。雖有陽光,四九天的氣溫還是很低,我穿著羽絨服縮著脖子瑟瑟發抖,他卻一如既往,隻穿了一件短袖工作服,神採奕奕。一直以來,無論冬夏,短袖是他的標志性著裝。甚至去雪域高原、林海雪原開展“千戶萬燈·照亮計劃”時,他也未添衣。因為這個緣故,大家都說他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有一顆火熱的心。

  剛剛過去的2024年,就有兩件事情很值得言說。其中一件事情是“千戶萬燈”這一服務品牌推廣到了第七個省份——湖北,錢海軍團隊的志願者在鄂西屋脊完成首批“千戶萬燈·照亮計劃”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千戶萬燈·成長計劃”困難殘疾人家庭電工職業技能培訓班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順利實施,魚漁雙授,成為“甬涼攜手  東西協作”的金名片。為了促成這件事情,錢海軍往返浙川兩地不下10次,光是培訓期間就去了好幾次,行程超2.5萬公裡。

  我曾讀到學員代表的感言,字字句句,飽含對他的深情,譬如學員吉子友伍說:“我會帶著這份感恩之心,用所學的電工技術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同時也希望能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像錢師傅一樣,做一個溫暖的人。”學一門手藝,扎根家鄉,服務家鄉,幫助別人,溫暖自己,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正由一種期許變為看得見的現實。

  2025年是“千戶萬燈”發起10周年。早在2024年兩會代表通道上,錢海軍就分享過一個夢想: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做下去,走遍祖國山河,把溫暖帶給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是啊,55歲又如何?依然可以心中有夢,眼裡有光……

  而今,春節到了,估計又該尋他不見了。

  

  和小麥一起過年

  陳  曄

  “我們是跟著太陽走,天明下地。”

  北方已是臘月根子,而三亞的小麥育種基地的試驗田裡,郭進考卻是夏天的裝扮,戴草帽穿防晒衣,蹲在地裡,一株一株拔麥,小心翼翼像呵護剛出生的嬰兒。

  “麥收后,過春節,要趕緊回河北下種。”

  一步一環!郭進考今年又要在海南過年了。

  春節正是海南育種試驗基地麥黃時,炙熱的太陽讓“南繁”的麥子實現了一年二種二熟,這樣原本需要十年培育的麥種可以提前五年定型。

  去海南前,郭進考病了,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病剛好就帶著藥到海南了。時令不等人。麥子熟了,他得到現場。收麥時,人手少,怕下雨,忙不過來,老伴心疼他,還要和他一起下地干活兒。

  兩畝地的麥三天就收完。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收三天,晒三天,整理時間要長。他要給每株麥子“號脈”,挑選出優秀“種子選手”再回北方種下,選出良種。

  從住地到麥地有二三裡,郭進考和他的團隊騎自行車的騎自行車,騎電三輪的騎電三輪。他騎自行車,海南天熱,得趁涼快進到地裡干活兒。電三輪是運輸工具,從地裡把麥子運回住地。

  這位全國有名的小麥育種科學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好人”,像農民一樣騎自行車下地。一位70多歲的老人呵!

  早飯是老伴做的饅頭小米粥。5點,他雷打不動起來在外邊散散步,一路上,他小聲哼著京劇,盡管聲音不大,但還是引起了同事們注意。

  “郭老每天樂呵呵。”

  他聽見了,微微一笑:“咱們過年,小麥也過年,想起春節包的團圓餃子面粉是咱們培育的小麥,心裡咋不高興?”

  小麥育種、播種、收獲的全程,他們跟著太陽走。太陽“起床”,他也起床,甚至比太陽還早。萬物生長離不開太陽,小麥是屬於太陽的。

  海南太陽直杠杠哩,必須在天亮前下地,這時候涼快。干到中午11點收工。下午3點再去地裡。傍晚6點北方天已黑,我打電話採訪郭進考時,他正在地裡收麥。

  記不清,這是他在海南過的第十幾個春節了。來海南不是度假,這裡距離海邊遠,他們吃住在試驗基地。為了加快小麥品種培育,每年小麥要在北方收獲一季后,在南方再種一次,這樣可以縮短小麥育種時間,為國家多培育新麥種。收麥不用鐮刀割,是用手拔,要給每株小麥編號、數穗、晒干、烤種、編種植計劃書,從中選出優秀株作為種子再種到地裡,反復優選,直到培養出良種。

  他的手上被麥子勒出印來。

  “這是新品種。好種子種不好也不會高產。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融合,依靠傳統農民達不到高產,需要新農人,同樣的地塊和種子,新農人種就達到高產。”新課題在郭進考心中誕生。

  在海南過年,他和老伴准備了年貨,去超市買了肉餡,來海南時帶了家鄉的干蘿卜條兒。春節請在海南的團隊在一起吃團圓餃子、看春晚。高興了,他會給大家唱一段京劇活躍氣氛。

  眼下,他的第一要事是把選好晒干的麥種送回河北辛集馬蘭農場種下,他在試驗基地接著做收場收尾、寫書稿。新的一年,很多事要做,他還計劃在馬蘭農場再開一次全國小麥大會,把全國的小麥專家請到一起,為國家小麥的高產出謀劃策……

  

  礦井那束光

  李  輝

  燈籠升起在石頭森林,這新年的煙火色才算氤氳而來。行走在臘月裡的大街小巷,一路火樹銀花、張燈結彩,這條邁往新年的路上,已滿是欣喜與期待。

  農歷臘月十七,北京碧空如洗,在朝陽區北苑路附近的安全大廈裡,我再次見到肖文儒。推門看到他,音容笑貌一如往昔,只是言談間多了些自在鬆弛。

  2021年,中央宣傳部授予肖文儒“時代楷模”稱號,褒揚他“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是應急救援一線工程師的杰出代表。前年年初,肖文儒正式退休。那年春節,他休了幾十年來最完整的一個假期,終於能陪愛人回老家過年,年近九旬的老岳父可高興了。但一個月后,肖文儒又被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特聘為應急救援首席專家,再次回到工作崗位上。

  從北五環的家中,徒步20分鐘到“新單位”,兩點一線的工作狀態,還是“老樣子”。除上班以外,肖文儒的生活很簡單:不喜旅游,不愛聚餐,不湊熱鬧,一日三餐也從不挑剔。但是聊到應急救援,他興致高昂起來,對事故的發生時間、救援過程,他記得分毫不差:去年1月12日,河南平頂山一煤礦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他連夜啟程,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指導救援,幫助27名被困人員脫險﹔11月2日,山東臨沂一鐵礦發生冒頂事故,他在大霧彌漫、高速封路的情況下,搭乘汽車繞小道10余小時趕赴現場,及時優化救援方案,避免了更大傷亡……

  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后,許多人認識了肖文儒。北京、鄭州、韶關,街道邊、公園裡、宣傳欄,大幅海報張貼在了各地。他會隔三差五收到新消息,是來自不同地標裡的海報照片和一些簡單問候,有些來自老同事,有些是礦工兄弟。

  返聘后,他的日程還是滿滿當當,每年出差100天,行李箱隨時准備著。在他辦公室的書櫃裡,擺放著林林總總的各類書籍、專業資料、榮譽証書……他告訴我,自己最為珍視的物件,除了山東笏山金礦搜救現場的“兩張紙條”,另一個是由習近平主席簽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招待會的邀請函。

  他悄聲說:“我藏了起來。”

  那一刻,時過晌午,陽光穿過玻璃窗,辦公室被照得溫暖又明亮。猶記得那年,央視演播室“時代楷模”發布儀式現場,舞台中央有束為肖文儒而來的追光,彼時我腦海裡反復閃現的,是一束投向礦井深處、刺破黑暗的光,是我想象裡的希望之光。而此時此刻,坐在我面前的他,已然成了那道光。

  

  愛的傳遞

  方欣來

  已近春節,午后的陽光溫暖和煦,走在岳陽王家河大橋上,突然想起了杭州的西興大橋,想起了跳橋救人的外賣小哥彭清林。我給他打去電話,表達我的問候。

  聽著熟悉的聲音,時間又回到了2023年6月13日。也是這麼一個午后,彭清林在配送的路上,偶遇一女子跳江輕生,他沒有任何猶豫,縱身一躍,跳進了湍急的錢塘江中,他的壯舉感動了全網。這個見義勇為的故事,我寫進了《讓愛心傳遞》這篇文章中。

  電話那頭,彭清林還是像以前一樣,呵呵笑著,仿佛他的生活裡就沒有憂愁這類字眼。他說話語速偏快,干脆利落,就像他風風火火的性格。他告訴我,前不久剛回了一趟湖南桑植,看看家裡人,走訪了他資助的幾名貧困學生。現在回到了杭州,他把家安在了杭州,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那裡。生活沒有多少變化,自己依然在送外賣,騎著電動車,風裡雨裡,穿梭在大街小巷。他喜歡這個職業,每天來來回回地跑,跑出了對生活的熱情。略有不同的是,他會擠出時間來做公益,注冊成立了“彭清林愛心公益中心”,主要面對外賣員群體,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他說:“我是送外賣的,一個外賣員,有時會面臨很多困難,我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幫助他們。”

  有時群裡的同事說自己電動車沒電了,需要緊急支援,彭清林就會主動詢問:“兄弟你在哪裡?我馬上過來。”然后騎上電動車,匆匆趕了過去。有一次,彭清林送完外賣,從小區裡出來,剛好碰到一個阿姨買了一箱水果要搬到家裡,水果箱沉甸甸的,阿姨累得氣喘吁吁,他主動接過箱子,幫阿姨搬上了5樓。這樣的小事,他經常會碰到,隻要碰上了,他就會及時幫忙。

  前段時間,有個外賣小哥剛出生的孩子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初為人父的他還來不及享受喜悅,便開始為高昂的治療費用發愁。彭清林得知后,幾天沒有接單,不厭其煩地跑前跑后,為他聯系醫院,聯系捐贈的愛心人士和企業,幫他渡過了難關。還有一個外賣員的母親,臨近退休卻患下重病,也是彭清林多方奔走,幫她爭取社會援助。

  當了這麼久外賣員,彭清林深知,工作中難免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對待。但凡有外賣員在工作中遇到什麼事情,比如因為意外原因的差評、不合理的罰款、不公平的扣分,甚至是封號等等,彭清林隻要知道了,總會放下手裡的事情,第一時間去和外賣平台交涉,幫騎手們鼓與呼,實實在在成了他們的代言人。

  我問他,你這樣做不會影響自己的收入嗎?他呵呵一笑,說:“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收入夠生活就行了,人生,還有比賺錢更快樂、更有意義的事情呀。”

  這幾天,彭清林正在准備杭州的“外賣小哥年夜飯”。他要把外賣小哥組成一個大家庭,互相鼓勵,抱團取暖,一起快樂地工作,快樂地生活。他要在年夜飯上,讓小哥們給社區居民分享他們在外賣路上遇見的好人好事,大家一起把愛一路傳遞下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2日 08 版)

(責編:李楓、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