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年味兒,從一紙年畫裡飄出(文化中國行)

2025年02月01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鳳翔木版年畫《四時報喜》。
  受訪者供圖

  桃花塢木版年畫《一團和氣》。
  受訪者供圖

  梁平木版年畫《帥旗門神》。
  熊 偉攝

  桃花塢木版年畫——

  巳時如意

  事事如意

  本報記者  王偉健

  蘇州古城裡,大街小巷紅燈籠高挂,年味濃濃。在隱藏於小巷深處的朴園內一幢兩層小樓裡,80后桃花塢木版年畫藝人杜洋正准備趕印蛇年新款年畫《巳時如意》,整張年畫以菖蒲為背景,畫面中心靈動柔美的金蛇和銀蛇蜿蜒盤旋,有著事事如意、堅韌不拔等寓意。

  “這是我今年新創作的年畫作品,得加班加點趕印一批出來。”杜洋說。說話間,她穿上圍裙,戴上袖套,走到窗前牆角處的印台前,先將一塊雕刻好了的梨木板固定在印台上,用棕刷蘸取適量顏料,均勻涂刷在木板上,再輕輕地將夾在印台右側的宣紙翻轉過來,貼合在木板上。“非常考驗手感,必須毫厘不差地‘對接’才行。”杜洋說。接下來,她又拿起一個文具盒大小般的棕擦,指實掌虛,手腕靈活運力,小心翼翼地在紙上打圈,緩緩擦出畫面,整個過程重復兩次,年畫就完成了一層“上色”。

  桃花塢木版年畫是一色一版,《巳時如意》有6種顏色,一共6個版,也就是說要上6層色。一天上一層色,越往后,上色難度越大,稍有分心,線條就“糊了”,整張年畫都得作廢。要印制好這批年畫,起碼要6天時間。

  難的不僅僅是印制,杜洋介紹,在印制桃花塢木版年畫之前,還需經過畫稿、雕版等,每道工序都非常復雜。過去,木版年畫制作是畫工、刻工、印工等分工合作,但到了她這一代,所有工序都得會,不能“偏科”,筆力、刀工、手法等都得練到位。

  今年42歲的杜洋從2004年起接觸桃花塢木版年畫,跟著幾位老師傅學藝,從磨刀開始一點一滴學。如今,她已經成為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還擔任蘇州版畫院副院長。她告訴記者,傳統題材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是最受歡迎的,但因為各種原因,留存下來的老作品很少,老的年畫木版也爛的爛,丟的丟,所剩無幾。

  “要傳承好這一技藝,就要把好的老作品復刻出來,讓經典重現。”杜洋說。在朴園一處古樹環抱的展廳裡,記者見到了流行了數百年的經典款年畫《福字圖》,這也是杜洋早年復刻出的一個老作品:小小“福”字上,環繞著青藤、鮮花、綠葉等,還有十幾個形態各異的人物,或盤坐,或彎腰,或倚樹而立……整張年畫色彩絢爛,構圖豐滿,令人賞心悅目。

  原汁原味地將《福字圖》復刻出來,是一項十分繁瑣的工程,設計時不能憑空想象。為了搜尋到好的素材,杜洋跑了很多博物館,到文物中去“取經”。畫好稿后,雕刻過程也非常復雜,前后花費了她半年多時間。因為工程量太大,從業20年來,杜洋也隻復刻出了《福字圖》《合家歡》《雙美愛花圖》等為數不多的幾個老作品。

  作為年輕一代的桃花塢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杜洋不僅復刻老作品,也在嘗試創新。

  剛放下手頭的印刷工作,杜洋又來到一個半人高的刻台前,固定好梨木板,拿起拳刀,開始雕刻她的新作《和氣致祥一團和氣》,鋒利的刀尖順著線條在木板上游走,一朵指甲蓋大小的花,她就得刻上一整天。

  象征著團結、和諧、圓滿的《一團和氣》是桃花塢木版年畫的代表作之一,但傳統的《一團和氣》在色彩和造型的選擇上規矩較多,不能隨意發揮。為了讓年畫能夠與時俱進,她首次採用了朱紅色,並加入了龜甲紋、萬字紋等受當下年輕人喜歡的紋樣。

  事實上,杜洋幾乎每年都會推出一兩個創新作品,她將蘇州地標“東方之門”、金雞湖、蘇州園林等融入年畫中,創作出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還獲得了很多重量級獎項。

  “一張印刷出來的年畫,要賣幾百元,太貴了吧?”過去,杜洋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質疑。“那是因為大家不了解桃花塢木版年畫。”杜洋說。為了推廣年畫,她每年都會帶著作品參加數十場大大小小的展出,還會進入校園、社區講課,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桃花塢木版年畫。春節前,杜洋在蘇州美術館大廳現場送起了年畫,前來領取年畫的人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不到一個半小時,就送出去400多份。

  在很多像杜洋這樣的年畫藝人的努力下,桃花塢木版年畫再度流行起來了,不斷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過守正創新,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梁平木版年畫——

  祈福納祥

  喜慶吉祥

  本報記者  王欣悅

  重慶梁平區屏錦鎮屏山街,梁平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家輝的電話鈴聲不斷。挂了電話,他搓了搓手,開始趕制年畫。

  梨木制成的雕版前,徐家輝手持刻刀雕琢圖案,木屑紛飛中,白臉長須的“將門神”初見輪廓,再配合蒸紙、刷泥、套印、開臉等30多道工序,一幅栩栩如生的門神年畫便躍然紙上。

  “掃完年塵貼年畫”。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樣式,寓意喜慶吉祥,在民間廣為流傳。不少地方有農歷春節貼年畫的傳統習俗,寄托著人們對新一年的願景。起源於明嘉靖年間的重慶梁平木版年畫屬於套色木刻版畫,色彩鮮艷、風格古朴、內容豐富。

  與其他年畫相比,梁平年畫人物的腮紅不在臉頰,而在腮幫,這是其獨一無二的“防偽標”。

  “各地都有人做年畫,我們家老祖宗為了做區分,將腮紅打在了別處。”這一步“打腮紅”叫作“開臉”,是制作年畫的最后一步。在層層印刷之后,徐家輝用手指蘸上顏料,在人物臉上按下,為年畫添上一點祝福。

  梁平年畫的紙張也是特色。不同於其他地方使用宣紙,這裡使用的是竹子制成的二元紙,較宣紙更具韌性,天然的淺黃色,更增添古典韻味。“手工制作的年畫,其中的韻味工業印刷品難以代替,將木版年畫拿在手裡,首先感受到的是紙張的分量。”徐家輝說。

  如今的梁平年畫已頗有知名度,但在此之前,木版年畫的手藝幾近失傳。

  徐家輝出生於梁平年畫大戶,但在徐家輝記事時,家裡已經放棄了年畫制作。“家中有很多老年畫,流暢均勻的線條、經久不衰的色彩、精彩紛呈的故事,讓我感到手藝失傳的可惜。”徐家輝說。“小時候想學,但沒有錢買材料,我就在外打小工,掙到錢便第一時間拿去購木板,買紙張,打刻刀。”

  靠著臨摹已有的線稿,徐家輝練熟了手藝,在自學時,家中兒女、表侄等小輩也跟著學習這門技藝,徐家年畫漸漸地又一次做出了名氣。2006年,梁平木版年畫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徐家輝作為梁平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始教學,“現在我帶著5個徒弟,幾乎都是自己來找我,說對年畫感興趣,想學。”

  制畫之余,徐家輝還在重慶多所高校擔任客座講師,教授傳統技藝課程,學生至今已有數百人。“與學生們一同探討新畫稿,調制新顏色,不斷給我新靈感。”在年輕人的建議下,他不斷精進年畫的形式與內容——將年畫裝裱成卷軸形式,適合懸挂、收藏﹔把年畫縮小成巴掌大小,裝進相框﹔創新設計“柿柿如意”“好事花生”等新穎圖案……眾多年輕學生的加入,為梁平木版年畫注入了新鮮活力。

  一直以來,梁平木版年畫的內容,以家喻戶曉的戲曲橋段、神話人物為主,而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年畫技藝是否會被機械復制的高效率替代,或因現代人的喜好改變而限制發展?

  當被問到這個問題,徐家輝說,“你看,這兩幅門神年畫,價格能賣接近2000塊錢,且早早都已經賣完了﹔《和氣致祥》賣得最好,估計有上千幅。”徐家輝一一指著工作室中懸挂的年畫樣品介紹道,“現在雖然大家不在門口貼年畫了,但很多人會把年畫挂到書房、茶室,或者客廳,年畫依舊很有生命力。”

  “我也常詢問我的學生,喜歡什麼樣的內容,會不會覺得現在的老土,但是他們所喜歡的,還是財神、門神這些傳統圖樣。”徐家輝說。

  目前,徐家輝和學生們以傳統文化中美好寓意的故事為線索,不斷繪制新圖樣。“有木版畫愛好者前來定制圖案,形式和內容都對我們提出很多新挑戰,這也說明木版年畫的路還長,我們需要不斷創新發展。”徐家輝說,“要先一步一個腳印,隻有在做,才能變好。”

  

  鳳翔木版年畫——

  濃濃鄉情

  匠心傳承

  本報記者  張丹華

  陝西寶雞鳳翔區,冬日午后,陽光明媚。73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邰立平坐在工作室刻制年畫版樣。

  鋒利的刀鋒沿著畫好的墨線前進,一縷縷地剔下木屑。刻完一筆,邰立平扶了扶花鏡,抬起頭說:“每一刀都要屏住氣,刻完才能呼吸。”

  植根於西北的鳳翔年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不同於有宮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楊柳青年畫、古朴稚拙的河南朱仙鎮年畫,鳳翔年畫顯得更為粗獷。

  鳳翔年畫始於唐宋,興於明清。明正德年間,邰氏家族就已有8戶從事年畫刻印或販賣。年畫版樣經過數代積累,逐漸豐富,邰氏也成為鳳翔年畫重要的老字號和傳承脈絡。

  “色彩上以鮮明的紅、綠、黃、紫為主,再襯以黑色線條,對比強烈。這樣印刷出來的畫面和諧朴實,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氣息,這是很多西北人喜歡鳳翔年畫的主要原因。”邰立平說。

  鳳翔年畫生長於民間,題材廣博、手法斑斕,主要分為祭祀畫、谷雨畫、春牛圖、戲文畫、吉祥畫、風俗畫等。

  其中,門神等祭祀畫是鳳翔木版年畫的代表作。每逢臘月二十三,陝、甘、寧、青、川地區家家戶戶都要“掃社”,把舊的門神、“家宅六神”和屋內牆上的年畫撤下來並燒掉,再把裡裡外外打掃干淨,到了除夕,門扇上貼門神,門框上貼對聯,因此鳳翔木版年畫是西北農村不少人家辭舊迎新必不可少的裝飾品,也是老百姓祝福家庭和睦、國泰民安的文化夙願。

  由於歷史原因,邰家幾代人積累下的刻版曾被損毀。“隻要有機會見到邰氏老版年畫,我都會想方設法趕去照樣恢復刻版。”邰立平說,“目前,一共搜集了400多個品種,鳳翔年畫最興盛的時候大約有700個品種,基本代表作品我們都已經恢復了。”

  這種努力使得鳳翔木版年畫恢復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包含有門神畫、家宅六神畫、十美圖、風俗畫、傳統戲劇畫等類別。經過多年苦心搜集,邰立平終於實現了父親的夙願,先后出版了三卷《鳳翔年畫選》。

  對於鳳翔木版年畫來說,最大的沖擊來自膠印年畫。上世紀90年代,家家戶戶貼膠印年畫,木版年畫的手工作坊相繼關閉。邰立平說,“當時我就考慮,必須跳出來,做藝術品。”

  邰立平開始對木版年畫進行創新。他把原來印刷年畫用的機制紙改成宣紙,把顏料從化學原料改成植物原料,后來又改成國畫顏料。“過去民間的年畫,每個顏色印一次。現在,每一個顏色要印三次,讓顏色吃進紙裡。”邰立平說。

  這樣的創新是成功的。邰立平年畫的主要銷售市場是收藏者,在歐洲的展會上,他的一張年畫售價為1200歐元。

  近年來,寶雞市鳳翔區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致力唱響非遺品牌。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思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總投資707萬元的鳳翔木版年畫傳習所項目,已進入征稿布展階段。木版年畫專題視頻正在拍攝,數字化記錄工作也在有序推進。

  邰立平的小女兒邰高娣是邰氏鳳翔木版年畫的第二十一代傳人,她幫助父親做了大量的年畫整理工作。她認為,年畫要想有新發展,就一定要創新,要和國內的設計師合作,產生思想碰撞,創造出具有現代氣息的新年畫。

  在邰立平的帶領下,代表性傳承人邰偉偉等也在守正創新:在游戲項目中融入鳳翔木版年畫元素,把《榮華富貴圖》融入伴手禮的設計中……鳳翔年畫這一傳統技藝正走進現代生活。

  

  鏈接

  年畫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之際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種普及性的傳統藝術樣式,傳達著廣大民眾的生活理想,大多含有祝福、更新的意義,是中國傳統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年畫產地很多,各有地方特色。

  目前,全國共有18個年畫相關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楊柳青木版年畫

  題材廣泛,採用刻繪結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人物生動,色彩典雅。

  武強木版年畫

  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其豐富的內容是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桃花塢木版年畫

  以門畫、中堂、條屏為主要形式,題材多為祈福迎祥、驅凶避邪、時事風俗、戲曲故事等。

  漳州木版年畫

  主要題材有避邪消災、祈求吉祥、歷史戲文故事及裝飾圖案等。

  楊家埠木版年畫

  制作方法簡便,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

  高密扑灰年畫

  作畫時先用柳枝燒制的炭條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筆勾描,再用白紙拓印,一稿可拓印多張,“扑灰”由此得名。

  朱仙鎮木版年畫

  十分講究用色,構圖飽滿勻稱,線條簡練粗獷,造型古朴夸張,藝術風格獨特。

  灘頭木版年畫

  以濃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從造紙到成品所有工序都在灘頭當地完成。

  佛山木版年畫

  以技藝劃分包括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類型,以題材劃分有門畫、神像畫和歲時風俗畫三種類型。

  梁平木版年畫

  構圖飽滿簡潔,人物夸張變形,色彩對比強烈,動靜處理得當,造型古朴粗獷,使人過目難忘。

  綿竹木版年畫

  藝術特點一是手工彩繪,同一張版因不同的手繪,效果不一﹔二是對稱性構圖﹔三是運用色相和色度對比,尤善用金色。

  鳳翔木版年畫

  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繪染填,套上金銀二色,色彩對比強烈,造型飽滿夸張,保留了古版年畫古朴自然的藝術風格。

  平陽木版年畫

  題材以傳統內容為主,畫面主題突出,形象夸張生動,色彩明快艷麗,顯現出較強的裝飾性,給人以豪放洒脫的印象。

  東昌府木版年畫

  構圖簡潔,格調高,整體感強,人物造型夸張,形體豐滿朴實,線條圓潤流暢,剛柔相濟,色彩鮮艷亮麗,對比強烈。

  張秋木版年畫

  刻版精細,印刷講究,線條流暢簡潔。人物刻畫夸張而朴實,造型獨具特色。

  滑縣木版年畫

  形象飽滿敦實,線條剛勁有力,色彩明艷鮮亮,呈現出黃河流域民間藝術普遍具有的粗獷豪放品格。

  夾江年畫

  題材豐富,主要內容包括神像、門神、山水花鳥、戲劇故事、神話傳說等。

  老河口木版年畫

  內容多取材於歷史戲劇、傳說故事,人物造型生動夸張。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1日 05 版)

(責編:劉圓圓、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