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江蘇積極試點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培一方科技成果轉化的“沃土”(在一線)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5年01月26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蔬菜大棚和地膜可以自動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術后縫合的線頭以及固定骨折位的夾板可以被人體自然吸收……這些新材料產品,來自南京微界面技術研究院的一項自主創新技術轉化。

  走進研究院的實驗室,隻見由玉米粉生物發酵形成的透明液體狀乳酸,經過塔式反應器和分離器實現一系列化學反應和組分分離,再在結片機中“變身”為雪白色粉末——可降解的聚乳酸單體。

  正在帶領團隊進行技術迭代的研究院負責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志炳告訴記者,這項技術的奧秘在於,將化學制造過程中氣體、液體、固體之間分子傳遞的“界面”放大,相當於在不同物質之間搭建了一條超高速公路,將物質和能量的傳輸效率提高數百倍,解決化學品生產中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低效益等普遍性問題。

  在20多年前,張志炳團隊便開始研究微界面反應強化技術了。但科研成果從大學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應用的過程,也像隔著“界面”:科研人員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的界定,一直未明晰。

  “產學研合作多是企業與學校簽訂協議,以項目制方式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成果和收益歸學校所有,學校再給課題組一定獎勵。”張志炳說,這樣的模式對科研人員評級晉升、物質回報等方面的激勵作用有限,且成果轉化流程復雜、周期較長,因此產業化動力不足。

  如何打破“界面”,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不敢轉、不願轉等難題,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等9部門聯合推出一項改革: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南京大學是江蘇的首批試點單位之一,創新探索科研人員利用成果開展作價入股、賦予長期使用權等具體舉措。

  政策激勵下,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南京大學與張志炳團隊建立南京微界面技術研究院,以公司化形式運營。“因專利數量多,我們申請了‘賦予長期使用權’。專利有效期內,研究院與學校約定專利使用費的上交方式,在研究院內部,團隊享有控股權。”張志炳說,這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當前,微界面反應強化技術現已在煉油石化、新材料、環境治理等多個領域落地30余個項目。“單套40萬噸以上微界面丁辛醇工藝包等項目,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展現出科技自立自強。”張志炳話語中充滿了驕傲。

  記者了解到,在4家高校院所被列入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國家試點基礎上,2023年下半年,江蘇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支持14家單位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省級試點。

  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活躍度顯著提升。目前,南京大學等4家國家試點單位共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81項,涉及專利589件,轉讓或許可方式轉化的合同到賬金額2.14億元,作價投資金額5.37億元。14家省試點單位已賦權轉化110項,涉及專利227件,轉讓或許可方式轉化的合同到賬金額678.75萬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6日 05 版)

(責編:唐宋、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