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千校一面”,探索“一校一品”,北京深化市屬高校分類改革發展——
本報記者 黃 超
2025年01月26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北京工業大學科研團隊測試半導體激光器。 |
北京聯合大學地理學碩士研究生在北京房山區穆家口古城址四普現場測量文物地理坐標。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明確要求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
北京市積極深化市屬高校分類發展改革,系統規劃高校分類發展項目和交叉學科平台建設項目,推動資源的統籌配置。這是一場生動的改革創新實踐。通過分類發展改革,不僅推動高校找到適合的“賽道”,辦出特色和水平,也進一步激發了廣大高校的主觀能動性,讓發展目標更准、發展勁頭更足。
——編 者
研究型、特色型、應用型,20多所高校分3類發展建設
深夜,安靜的辦公室裡,鍵盤聲斷斷續續響起。北京印刷學院出版學院教師田宗霖忙著修改教案,為大綱修訂后的“數字出版物創編”課程做准備。兩個月、三輪修改、與同事討論數十次……敲完最后一個句號,田宗霖深深舒了口氣。
一段時間以來,人工智能技術給出版行業帶來機遇與挑戰。刷新人才培養理念、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出版學院引進計算機專業背景的年輕教師,組成教學團隊,修訂原有課程,並根據新課綱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升級。
“時代在發展,行業在變革,市場需要的是懂新技術的出版人才。”田宗霖介紹,這次課綱修訂,教學團隊刪減了部分過時的出版物創編技術,增加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內容創作、輔助編碼制作電子書等章節,讓學生把精力用在關鍵前沿領域。一些側重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與出版流程相結合的課程也被納入新版數字出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與此同時,北印發揮實踐教學特色,讓學生把課堂所學用於社會實踐,近距離接軌市場、觸碰時代。
“這部分還是有錯誤……”經過反復核對,屏幕前的馬棟額頭滲出汗水。原來,他與團隊在為出版學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設語料庫。但測試過程中,大模型無法准確識別排版復雜的數學公式,“掉了鏈子”。
馬棟本碩均就讀於出版學院,專注數字出版研究。仔細尋找原因,又與工程師不斷嘗試,他終於找到了解決辦法。
翻開一本本課堂筆記:校對的規范和程序、核紅的注意事項……現在馬棟最關心的就是如何讓出版大模型通過“學習”成為合格的編輯助手。專業理論在實踐中活化為實操經驗。
近年來,出版學院與相關單位合作成立多個實驗室,共同研發的“智能編輯助手”已積累數千萬詞條,為上百家出版機構提供智能審校服務。前不久發布的出版領域垂直模型PubGPT,發揮內容編校、產品發行等領域技術優勢,提升了出版物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我們聚焦數字出版專業方向,推動產學研結合,努力培養既有前瞻視野又有扎實技能的學生。”副院長李德升表示,學院研發的自動化智能報告生成引擎、科技報告智能寫作系統、出版專業大模型系統等應用正一一落地。
據介紹,2020年以來,北京市推進市屬高校分類發展,20多所高校分成3類進行建設,即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水平特色型大學、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其中,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聚焦國家、北京和特定領域重大需求,打造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北京印刷學院等高水平特色型大學緊貼首都功能戰略定位調整,突出學科特色優勢和人才培養結構﹔北京聯合大學等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圍繞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開展相關性較強的理論探索和科技創新。
“為提升公辦本科高校教育水平,激發創新活力,我們推進市屬高校分類發展,完善市屬高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促進其內涵、特色、差異化發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說,要進一步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市屬高校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把學校自身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推動高校形成育人優勢和培養特色,以“一校一策”促進“一校一品”,更好地服務首都發展。
強化新興交叉學科平台建設,在服務需求、解決問題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青磚筒瓦、彩繪紛呈,卷棚硬山頂朴素大方,赭紅色門窗端庄大氣,北京市房山區南坊村的一處清代古建風貌猶存。無人機懸於半空,實時動態測量儀豎立在院落邊沿,村民對古建歷史娓娓道來……一大早,北京聯合大學師生就趕到村裡,緊鑼密鼓地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外業工作。
王永新是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生,他一邊與同學確認文物細節,一邊記錄村民介紹的情況。“整理口述史、記錄文物基本情況是我們的專長,但精密測繪、無人機影像抓取還要靠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同學。”王永新說。
得益於北京聯大北京學交叉學科平台,文理科學生優勢互補,歷史、地理、考古、文博等學科專業學生協作完成文物普查。
以前,組織統籌能力薄弱,學科交叉面臨“破圈”難題。如今,基於平台建設,相關專業研究生培養實行“一人一策”,學生可根據導師研究方向和自身興趣方向選擇課程。王永新說,她選擇了文化遺產理論、文化遺產數字化、文化遺產3D建模等課程,“文理交叉,在實踐中不會被絆住腳”。
回到實驗室,4排計算機整齊排列,牆挂電視上播放著普查現場回傳的照片。作為記錄組成員,王永新將自己採集的文物信息與照片組提供的照片、測繪組提供的平面圖進行比對,隨后錄入文物登記表。像這樣的內業工作,她已經駕輕就熟。
“每個文檔都記錄著文物保護的足跡,再與文物背后的故事合並,仿佛能看到文物的‘一生’。”王永新還參與過北京海澱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驗收工作的檔案整理工作,“為文物保護貢獻一份力,我很自豪。”
強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定位,高校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見實效、出成果。
“近年來,我們堅持扎根京華大地,深度參與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北京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保護發展等,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北京聯大北京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秀介紹,2024年3月,依托北京學新興交叉學科平台,文化遺產卓越工程師學院在該校成立,著力培養考古挖掘、文物保護、價值闡釋、歷史研究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全鏈條全周期的高水平應用型創新人才。
據介紹,2023年,北京市教委啟動市屬高校新興交叉學科平台建設,各建設高校聚焦平台建設任務和主研方向,對照學科建設目標,交出了多份成績單——
北京服裝學院設定4個交叉研究方向和13個攻關方向,力推服裝學新興交叉學科平台建設﹔首都師范大學主辦多場學術論壇和高水平學術會議,推進京津冀“人工智能+教師教育”創新發展聯盟建設﹔北京建筑大學與大興區開展校地戰略合作,在共建駐地服務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園產業園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
“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發展的關鍵。推動高校新興交叉學科平台建設,將推動育人模式的變革創新,形成新質育人關系。”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處負責人表示,通過搭建交叉學科研究平台,市屬高校將會聚學科隊伍,打造多維需求牽引的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人才培養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更加主動融入首都、服務首都,在服務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考核個人轉向考核團隊,引導科研人員坐住坐穩“冷板凳”
吹著冷風、腿蓋厚毯子……透射電子顯微鏡實驗室位於地下一層,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師生正在開展實驗。恆溫的環境,才能避免數據偏差,無論春夏秋冬,空調都設置在16攝氏度。
隔壁另一間實驗室裡,國產掃描電子顯微鏡下,三元正極材料在發生熱失控后,被放大至納米尺度。看似一個個密密麻麻的黑點,作用可不小,能被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電池。通過實驗,科研團隊希望發現材料發生熱失穩的根源,尋找更安全的電池材料。
實驗室的“冷板凳”不好坐,一項成果往往需要經年累月的研究。倘若一年之內沒有科研產出,當年績效工資怎樣測算?對項目進度和成員積極性會有什麼影響?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考慮到科研周期相對較長,北工大鼓勵二級學院組建科研團隊,根據團隊成果分配績效工資。“從考核個人轉向考核團隊,我可以更專注地投入長期研究,也有了更多與同事交流合作的機會。”該院教授柯小行說。
科學的績效分配改革助力科研工作扎實推進,也為年輕人兜底。青年教師盧岳在入職初期科研產出相對較弱,考慮到他的科研壓力,團隊在績效分配上予以傾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供扶持。經過幾年沉澱,“青椒”升級“朝天椒”——盧岳在相關領域取得重大發現,不但產出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項目支持,以雙聘形式參與某國家級實驗室的重大科研任務。
“我們堅持目標導向,與學部(院)簽訂‘十四五’目標責任書,讓成果與績效的對應更加清晰。”北工大人事處負責人表示,瞄准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和戰略需求,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校在新修訂的績效考核評價方案、專業技術職稱評聘文件中明確,對首都高質量發展具有支撐作用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技術突破的,給予績效和政策傾斜。
高質量發展需求在哪裡,高等教育改革就跟進到哪裡。“構建高等教育領域的新型生產關系,發揮高校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是修訂績效考核評價方案的落腳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小飛認為,通過績效考核改革,將有效調動教師科研熱情。
據介紹,北京市教委近年來強化過程管理與績效評價,將考核評價結果作為下一年度經費動態支持的重要依據,激勵市屬高校凝練特色、強化優勢,提升辦學整體水平。一批高校堅持改革為先、分類評價、科學有效、動態管理,制定與現代大學制度相適應的績效考核評價管理制度,突出教育教學中心地位,完善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分配機制,充分調動教職工積極性,為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提供保障。
耕好高等教育這塊田,改革是最寶貴的肥料。李奕表示,下一步要深入貫徹落實改革舉措。一方面,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推進高校分類發展,持續優化北京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另一方面,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繼續抓好高教改革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6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