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從家書中讀懂家國情懷

張丁

2025年01月26日08:21    來源:學習時報

英雄自古多柔情,家書從來系家國。家書是家人和親友之間傳遞信息和情感的載體,真切反映了個體的生命歷程、精神世界,同時折射出社會的變遷,也是國家興衰變化的一面鏡子。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古代是宗法社會,家國同構是其突出特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士人的人生理想,因此家國情懷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無論是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清代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還是抗日英雄趙一曼“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科學家錢學森“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歷代仁人志士都把國家和天下百姓作為服務的最高對象而矢志不移。家與國高度統一,為家即是為國,為國即是為家,愛國愛家成為中華傳統美德,保家衛國一次次成為時代最強音,家國情懷凝結在一封封的家書中。

家書是寫給最親近的人的,本來就是私密的文字,作者沒有想到會公開,所以在信中與家人敞開心扉,把無盡的思念和真摯的情感傾訴於筆端。重讀革命前輩寫於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家書,那一個個鮮活的場面、一句句朴素的話語、一段段濃烈的情感,扑面而來,使我們仿佛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在收獲滿滿感動的同時,內心涌起蓬勃向上的力量。

在家書裡,我們讀到了他們思親戀家、鐵骨柔情的美德。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陳鴻漢烈士在戰斗間隙給父母寫信,對於自己11年沒有跟家裡聯系深表歉疚,報告工作和生活情況,表示“當我把蔣介石打垮后,返裡,看大人,請大人原諒吧”。早年參加革命的鐘敬之也是12年沒跟母親聯系了。1949年6月上海解放后,他擔任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抽暇給在老家嵊縣的母親寫信,暢敘別情:“和母親是一定要見面的,那時候,或者是我回家去,或者是請母親來上海。”1950年8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建軍節,王少勛收到弟弟的來信,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趕緊給弟弟回信:“您想,我心中是多麼的難過呀!回想十三年前的分別,我為了抗日救國民族解放事業,奔赴民族解放的疆場。這一分別,竟然成為永別了。”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並非沒有感情的人,他們想家、想念親人,期盼與親人團聚。可是為了大多數人的解放,很多人沒有回到他們魂牽夢縈的家鄉,再也沒有見到自己的親人。

在家書裡,我們讀到了他們信仰堅定、勇於犧牲的精神。1948年9月27日在塔山阻擊戰前大東山戰斗中犧牲的許英烈士,在戰前寫給母親還沒有來得及寄出的家書中說:“為著母親的幸福,為著全人類的自由解放我情願以死殺敵,我的光榮正是母親的光榮、全家的光榮”。在渡江戰役中犧牲的華野九縱25師75團偵查員牟明亮烈士,於1948年10月21日給父母寫信說:“我們日前攻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殲敵十余萬人,勝利品很多,但我在戰斗中,右背負傷,現已痊愈。我又回到本單位工作,各方面也特別的快樂,希大人勿念。”1949年6月13日在咸陽阻擊戰斗中犧牲的郭天棟烈士,在寫給父母尚沒有寄出的家書中說:“兒為祖國不能敬〔盡〕孝,兒為人民不顧己事。兒雖沒入黨,而〔但〕也是共產黨領導的戰士。今日站在革命隊〈伍〉裡,一定非把敵人消滅完,犧牲到底才回去侍奉大人。”許英、牟明亮、郭天棟,都是在人民軍隊裡鍛煉成長起來的堅強戰士,他們認清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堅定跟黨走,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革命的勝利。

在家書裡,我們讀到了他們主動作為、追求崇高的品格。1949年1月24日,參與接管天津的四野戰士羅士杰給父親寫信說:“隻要再有一年,這個全國光明的日子就會來臨,希望您保重身體,努力生產,支援前線,以助我們早日完成全國解放的勝利。”1950年1月6日,即將赴長沙就任53軍政委,參與改造長沙起義部隊的王振乾將軍給兩位弟弟寫信,鼓勵他們努力學習新知識,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不要從自滿保守情緒出發,計較個人的斗爭果實,因而產生鬆勁享樂退休等現象,革命斗爭日久的同志固然不應如此,初步獻身革命的青年更要長久保持內心的火熱。”1951年3月21日,解放軍戰士李征明給父母寫信,同時寄書回家,希望幾位弟弟、姐姐、妹妹思想上進步,工作上努力,認為“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惟一參加革命工作和各種建設上去,和參加組織更是重要的政治生命”。參軍、入黨,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浴血奮戰,然后激情滿懷地投身新中國建設,個人利益服從於集體利益,是那個時代的青年所追求的主流價值觀。

在家書裡,我們讀到了他們著眼大局、自我革命的勇氣。1948年10月1日在遼沈戰役中犧牲的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朱瑞將軍,在戰前寫給母親和哥哥的信中說:“我家有地出租,這就是地主,應做模范,把地自動讓給農民,這才算名符其實的革命家庭。”1949年10月24日毛岸英在寫給表舅向三立的信中說:“我愛我的外祖母,我對她有深厚的描寫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許現在在罵我‘不孝’,罵我不照顧楊家,不照顧向家﹔我得忍受這種罵,我決不能也決不願違背原則做事。”新中國成立之初,謝覺哉擔任內務部長。1950年1月21日他給湖南老家的兩個兒子寫信,明確拒絕了他們來京的請求,即使以后要來,也要自己買票,“因為任何人坐車,都要買票”。1950年2月2日正在四川納溪縣政府擔任秘書的二野軍大畢業生李騮先,寫信勸父親“換腦筋,學習新社會的理論,使思想不會落人之后”,希望大哥“去〔取〕消舊意識、舊作風,努力工作,爭取入黨,做一個最新式的布爾什維克”。新中國成立前后,新舊交替,黨中央注重自身建設,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全黨上下對標黨章黨紀,領導干部堅持原則,不徇私情,每個人從自身找問題、找差距,教育家人,跟上時代,這就是一場觸及靈魂的自我革命。

家書紙短,家國情長。捧讀這一封封浸滿歲月滄桑的家書,使我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一代代人前赴后繼、犧牲奉獻的結果。他們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將永載史冊,值得后人銘記。

滄海桑田,歷史離我們愈來愈遠,記憶逐漸模糊。所幸,他們留下的家書還在,使我們能夠通過家書,觸摸當年的歷史,感受家書背后熾熱的家國情懷。更為重要的是,在革命先輩的紅色家書中,我們找到了新中國和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密碼,那就是每個黨員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信仰如磐,無畏犧牲,無私奉獻。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攻堅克難,取得勝利,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