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水平
2025年01月25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應縣木塔。 |
山西應縣遼代街在冬日裡氣氛活躍,陽光纖長的金輝鋪天蓋地。那些為了生計而吆喝的店家進進出出,拽著午后流動的空氣招攬走過路過的客人,我在他們的身后,看見了應縣木塔。
木塔如小城植物中一個巨大的根塊,凌翔於生命的天空。驅車幾百裡,積雪的雁門關一直在身后目送我。應縣木塔的存在簡直就是一個王國的王者,普通人恐怕付出一生的經歷、智力甚至心力,也不能讀出它的內涵。它包容了日月星辰的另一空間,華光四射。
它在應州大地上生長了千年,走近它時,我聽到了一兩聲嘆息,那是古舊的斜撐或者榫頭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並且盡力地伸展木質的紋路。
古色宜人。
應縣木塔本名佛宮寺釋迦塔,始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木塔高67.31米,底部直徑超30米,平面八角形,外觀5層6檐。木塔塔身採用中國傳統的重樓式建筑,上層柱腳插在下層柱頭的枋上,並向內遞收,形成一層比一層小的優美輪廓。沒有一顆鐵釘,全部靠著斗拱柱梁鑲嵌穿插吻合。木塔共使用54種240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國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木塔。
近代日本建筑學科的創始者伊東忠太曾在其著作《中國建筑史》中這樣對比應縣木塔與日本的木塔:斗拱之制變化之多源自藝匠之豐富,這與日本那種千篇一律、每一層都使用相同斗拱的手法相比,孰優孰劣自不待論。
專家論証出木塔共使用木材上萬立方米,塔身總重量是7400多噸,並由2圈32根大明柱支撐。據測,靜止時,每根柱負荷120噸,但柱下石礎沒有窠臼。底層除外圈明柱外,牆裡還立有24根暗柱,裡圈也有8根大柱。事實上,這些不為人所見的柱子承受著木塔的主要重量。
久歷滄桑而不摧,雖然遭受過無數次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仍能為今天的人們成就“木德參天”的美談。
站在塔下,聽檐角鈴鐺清脆的響聲,看一群群麻燕不知疲倦地繞塔飛舞,它們以塔為家,一代代繁衍著,和木塔一起見証著歲月流逝,一個個王朝崛起又衰落。
應縣木塔取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科學理念、建筑技術和審美情趣,融合著我國古代科技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寄托,代表著我國古代木結構營造技術的成就。
建造木塔的木頭全部採用應縣黃花梁上的紅鬆。車轔轔馬蕭蕭的年代,走口外的晉商出雁門關后路過一個村庄叫歧道地,村子附近的黃花梁就是採伐木料的地方。從前,站在黃花梁嶺頭上可以看到兩條路,一條通往殺虎口,一條通往張家口。這兩條路都可以到達草原。在黃花梁岔路口上,走口外的晉商站在風口前,脫下一隻鞋子,往身后扔,鞋尖指向哪個方向的口外,就往哪個方向走。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未知的旅途,歷史上走口外的人綿綿不絕,他們創造財富,積累千金,是從扔出一隻鞋子開始的。“走口外”是一段厚重的移民史。
“灅南宮闕盡,一塔挂青天。”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曾這樣贊嘆應縣木塔。1932年,中國建筑大家梁思成讀到了一份日本考古學家有關中國的考古報告。在這份考古報告中,記述了山西大同及周邊地區的一些古老建筑。報告稱在大同以南大約50英裡的應縣小城裡有一座建於11世紀的木塔,當地人稱作“應州塔”,這讓他非常興奮。但梁思成沒有見到木塔照片,不確定木塔是否還在。他寫了一封信,並附上一元錢,信封上的收信人是“山西應縣最高等照相館”。他要求收信人拍一張木塔照片寄回。沒想到的是,投石問路還真見了效,應縣白雲齋照相館給他寄了封回信,按他的要求,拍了張應縣木塔的照片。
小小魔法箱以人類強大的智慧鎖住並顯影出木塔的瞬間,看著照片上不是太清晰的木塔,梁思成有了豐沛的沖動。
1933年,梁思成和他的考古團隊站在了應縣木塔前,那一瞬間他竟“喘不出一口氣來”。他寫道:“這個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
令梁思成痛心的是,上世紀30年代,應縣鄉紳因為無知,對木塔進行破壞性改造,拆除了木塔各主樓層用以支撐塔身的泥牆及斜撐,換上了格子門。無知讓未知的事情發生了,梁思成預言此舉將導致木塔不斷傾斜。他寫道:“這種灰泥牆壁,可避風雨,斜戧對於構架尤能增強其堅固。應縣士紳,擅將牆壁拆除,代以格子門,不惟毀壞了可貴的古壁畫,改變了古建筑的原形,而且對於塔的保固方面,尤有莫大的影響。在最近的將來,必須恢復原狀,否則適足以促短塔的壽命而已。”
木塔,遼代建筑原物,近1000年來,風和太陽沒有讓它消逝,人的擅為卻縮短了它的壽命。
也許隻有木匠知道木頭的作用,也隻有木匠知道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一個榫、一個卯,一個陽、一個陰,彼此咬合,相輔相成,天衣無縫。應縣木塔聳立的每一天都是奇跡,它的保護工作也一直都在進行。修復不是一件立見功效的事業,需要細微而持久的努力。
月光如水的晚上,沒有風,守護木塔的兩位師傅打著手電筒繞著木塔行走。3隻小貓拖著自己的影子竄來竄去,滿天是星斗。一年年陽光雨露,一年年春至又大雪,一年年月光洒向人間,包括這座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作者為作家、山西省文聯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5日 0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