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人民網2024大學校長論壇發言摘編

2025年01月24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日,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人民網2024大學校長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百余所高校的嘉賓聚焦“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加強拔尖人才培養,激發高校科技創新內生動力”等話題展開研討與交流。

——編  者  

既要有“全能選手”  也要有“單項冠軍”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  李  楠

高等教育系統正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努力構建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不僅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而且是建設科技強國的筋骨。

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是夯實高等教育龍頭地位的戰略支點。分類推進的關鍵不在分類,而在推進。我國高校的類型層次結構差異很大,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可能用一種模式辦學。要避免“千校一面”、同質化發展,既要有“全能選手”,也要有“單項冠軍”。要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引導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塑造並發揮優勢,追求卓越、辦出特色。

學科專業建設是一所大學發展的根基,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家需求與時俱進,學科專業不能一成不變。學科是過去的領域,領域是未來的學科,專業是過去的崗位,崗位是未來的專業。要構建符合各自校情、特色與優勢的學科專業體系,建立健全學科專業供給側與需求側協同發展的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強化學科專業高點,培育學科專業重點,扶持學科專業增長點。

智能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變革

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徐  坤

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重大發展與創新,都會深刻影響甚至改變教育。當下,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關鍵要有人才支撐,這就要求教育必須主動向新轉變,在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雙向賦能中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北京郵電大學作為一所以信息科技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十分重視智能技術賦能高等教育發展。學校積極匯聚教育、產業、社會等各方力量,開展了以打破教與學、學與用邊界為重點的未來學習中心平台建設,構建了縱向學段貫通、橫向專業打通、內外資源融通的智慧教育應用矩陣,形成了與傳統教與學模式互補互促的教育數字化生態。這些向新轉變的改革舉措,不僅為智能技術賦能知識傳授與學習提供了實踐新選擇,也為智能技術促進教育質量與公平給出了新方案。當前,智能技術正在為教育向新轉變按下“快進鍵”。推動智慧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樹牢系統觀念,既要堅持以人為本,在真好用真管用的應用開發上下功夫,又要堅持學用結合,在真場景真實踐的數字環境上謀創新,還要堅持資源互通,在真聯合真共贏的協同發展上聚力量。北京郵電大學願與各方深入交流合作,加快推動智能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變革,努力為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做足做強做活“外”字大文章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  黃寶印

教育強國建設的藍圖已經繪就,我們必須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深化學校內部綜合改革。

高水平教育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堅持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為目標,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做足做強做活“外”字大文章。

近年來,學校先后設立涉外法治、區域國別、國家安全等學科專業,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學校成立國際組織人才基地實驗班、涉外型卓越經貿法律人才實驗班等,著力造就“外語+專業”“法律+經濟”“金融+信息”等復合型人才。學校注重與世界一流教育資源開展實質性、高水平合作,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0余所知名大學和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

高校治理現代化是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前提和保障。“雙一流”建設高校要積極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建設之路,著力打造更多學科高峰和人才高地,努力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引領者,不斷打造中國大學的良好品牌。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成都理工大學校長  許  強

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須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層次人才作支撐。

科技創新要“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

高校原有學科體系要緊跟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步伐,打破傳統壁壘,增強交叉融合,改變原有科研范式,產出更多原創性、顛覆性成果。

科技創新要以富有創新能力的青年人才為主體。高校是重要的科研創新策源地,要注重培養具有創新意識、思維和能力的青年人才。

科技創新活動中,創新意識是前提,創新思維是關鍵,創新能力是保障。隻有三者兼顧,才能敏銳捕捉前沿動態,准確把握發展趨勢,持續推動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要培養拔尖人才,不斷提升科技支撐力。面向當前和未來需要,高校需要培養具有領先思考能力、學科交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也急需從事基礎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和關鍵產品研發的拔尖人才。

為此,要創新教學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增強創造能力,在實習實訓中提升實踐能力。

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別朝紅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重要結合點的作用,以產學研深度融合作為突破口,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傳承弘揚西遷精神,堅持從國際視野看交大、國家戰略看交大、跳出交大看交大,協同地方政府,充分發揮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作用,堅持“校地企一體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著力解決好“企業主導什麼、怎麼主導,校企融合什麼、在哪融合、怎麼深度融合”,回答好科技成果“評什麼、誰來評、怎麼評、怎麼用”等問題,努力把高校人才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國家競爭優勢。

西安交通大學實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以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突破口,深入實施“6352”工程,推動“一中心、一孵化、兩圍繞、一共享”的“1121”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地方產業需求,引入各類金融資本,培育良好創新生態,培養卓越創新人才,努力打造創新引擎,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探索中不斷激發“雙一流”建設新動能。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青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史元春

在科技迅猛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必須扎實推動科教融匯,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進程。新時代新征程上,青海大學將以創新為引領,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產學研合作為支撐,為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深度對接、教育與科研的互促共進,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而砥礪奮進。

學校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水平建設生態學世界一流學科,全鏈條服務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充分發揮師資和科研力量,借助青海省農牧業科技創新平台資源,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提升高原農牧產業水平,高標准服務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圍繞“源—網—荷—儲”全鏈條創新和多場景應用,著眼高比例清潔能源發展和服務國家“雙碳”目標,加強新興學科建設,服務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有效集聚“三江源一號”衛星、天文聯合中心、國家超算(無錫)中心青海大學分中心等資源要素,加強交叉學科建設,推動“AI+”交叉研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充分利用青海省高等研究院、青海大學部省合建鹽湖化工大型系列研究設施等平台,立足高原資源稟賦,高質量推進鹽湖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賦能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

以改革創新深化高校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  鄭水泉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必須大力推進教育綜合改革,以改革創新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打開新局面、實現新發展。

突出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新體系。高校綜合改革要緊緊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優化專業結構布局﹔以增強創新能力為重點,完善人才培養模式﹔以促進全面發展為目標,優化育人機制。

突出科研管理這個重點環節,構建有組織科研新機制。要積極探索有組織科研的有效形式,加快貢獻導向的科研大平台建設,在激發科研機構活力、創新科研手段方式等方面著力深化改革,以高水平科研創新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突出對外開放這個重要方式,拓展教育國際交流新局面。服務國家外交戰略,優化全球合作布局﹔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構建國際學術協同體系﹔匯聚國際學術人才,提升辦學能力。

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確保辦學的正確方向﹔強化抓基層打基礎工作,下大力氣建強院系級黨組織﹔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以治黨從嚴促進治校從嚴、治教從嚴、治學從嚴。

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  楊  帆

近年來,北京理工大學堅持“科學組織的治校理教”,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圍繞以教育數字化轉型驅動人才培養改革、構建中國特色人才自主培養新范式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實踐。

一是聚焦價值塑造,推進思政教育數字化。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拓展思政教育的內容、形式和載體,讓思政教育鮮活起來,提升吸引力與感召力。二是聚焦知識養成,推進培養體系數字化,推動教學“場景”向教育“生態”轉變。牽頭建設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發起成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智慧教育研究分會,開展智慧教育理念、技術、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構建智慧教育行業新生態。三是聚焦創新創造,推進實踐教育數字化。打造學科交叉、任務牽引、場景驅動的“智創空間”,打造一體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四是聚焦治理高效,推進支撐保障數字化。推進教育教學和治理模式數字化改革,深化拓展教育信息和教育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融通,讓治理體系更好地適應數字化轉型需要,提升支撐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硬能力和軟實力。

打造高校特色育人新模式

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  於成文

北京科技大學緊跟國家戰略、緊扣區域發展、緊貼行業需求,構建起以“四梁八柱”為支撐的新時代“鋼筋鐵骨”特色育人模式。

學校通過搭建“四梁八柱”,畫好“鋼鐵思政”同心圓。第一,筑牢課程主渠道,打造思政課程的名片,構建“三個層次”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第二,夯實日常主陣地,打造近、小、實、親的品牌育人項目,實施9個系列“鋼鐵文化”展示工程。

第三,用好實踐主平台,課程化、全程化、全員化進行社會實踐。

第四,集聚育人主力軍,實施“一生雙師百企千人”人才培養改革,發起成立由75家單位組成的新時代高校“鋼筋鐵骨”育人協同體系。

今后,北京科技大學將繼續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深入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努力培養更多為國奉獻的高素質人才,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力量。

推動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  劉  輝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北京師范大學肩負著“強國先強教、強教先強師”的使命。

以高質量教師教育賦能高素質人才培養,為教育強國建設育英才。大力實施“強師工程”“優師計劃”,改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師隊伍質量和基礎教育生態。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夯實教育強國的人才根基。

以高質量教師教育推動全民素養提升,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深入開展“全民素養教育工程”,以高質量教育供給服務各級各類教育主體。在學校教育上開新局,構建新時代大中小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以全民教育應變局,開發國民通識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在重構教育體系上做布局,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領域提供精准服務。

以高質量教師教育推進科技創新,為教育強國建設添動力。不斷完善師范教育學科結構,積極布局新工科,建立跨學科教師教育平台,強化師范生的科學素養、工程素養、信息素養。不斷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教育的創新實踐,加大教師教育的優質數字資源供給。

構建五育並舉育人體系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  賈德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

北京外國語大學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積極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持續推進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變革,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打造具有特色的“大思政課”品牌。

北京外國語大學積極開展外語院校“三進”工作,創新外語類專業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編寫“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以社會大課堂拓寬思政課舞台,切實增強思政教師的專業素養。

深入推動“五育並舉”改革,深化思政教育品牌建設,發起成立國際志願服務聯盟。持續推進美育建設,舉辦各類美育教育活動,提升學生更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打造主題社會實踐品牌,強化社會實踐政治功能,實施學生海外實習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作貢獻、長才干。

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法治保障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時建中

科教融匯要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將理論研究轉換為生產力。科教融匯表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要建立鼓勵支持學生實質性參與科研工作的激勵機制,要打破大學與社會、與企業的壁壘,建立大學相關實務部門的人員交流機制,實現常態化交流、高質量交流。

目前科技成果轉化還存在“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等現象。“不敢轉”主要源於科技成果轉化面臨市場與法律的雙重風險﹔“不想轉”或因轉化激勵不足、轉化成本偏高、成果自信缺失﹔“不會轉”則表現為轉化能力欠缺。

針對以上問題,高校應進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法治保障,優化激勵機制,提供專業服務,提升服務效能,為科研成果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書架邁向貨架鋪就堅實道路,使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價值。

法學研究的一個任務,就是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化解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后顧之憂,維護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各方權益,規范科技成果轉化行為。

快速融入人工智能新賽道

華北電力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房  方

數字化轉型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引擎。高校應主動做好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快速融入人工智能新賽道,以業務場景再造和管理服務升級賦能事業發展。

要將激活數據價值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點。建立數據治理體系,打造新一代數據中台,夯實數據底座﹔構建數據服務體系,為不同層次用戶提供精准化數據分析與科學化決策支持﹔打造數據資產高價值應用場景,實現數據自動獲取零填報,精准供給自動化。

要將賦能教學科研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任務。搭建數字平台,實現教學質量全流程監控、教學運行全過程分析和教學考試全路徑優化。通過數字畫像,實現“一生一案”精准育人與個性化培養。構筑校級高算和智算平台,支撐多領域科技創新工作。

要將優化校園治理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目標。推動“數字校園”建設,匯聚教學科研、學工人事和公共服務等微應用,實現“一網通辦”和24小時自助服務。研發專用大模型,開發師生AI助手,創新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模式。

把握教育數字化轉型變局和新機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  劉  挺

數字化轉型是高等教育實現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變革和重塑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把握教育數字化的“變局”和“新機”?

一方面,要由高校發展戰略驅動數字化轉型。深刻領會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重大意義,高度重視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堅持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加速推進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轉型深度融合,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積極賦能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高效管理,實現業務數字化、數字平台化、平台智能化、智能實用化。

另一方面,要探索高校業務、組織和技術協同發展新路徑。作為推動降本、提質、增效的寶貴機遇,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需要高校業務、組織和技術協同驅動的系統工程。在此過程中,科學數據治理極為關鍵,可通過構建校園數字基座等對數據進行科學治理,進而輔助高校科學決策、服務廣大師生。

近年來,哈爾濱工業大學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數字校園建設等方面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未來,學校將進一步以數字賦能改革發展,為推動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東南大學黨委副書記  邢紀紅

拔尖創新人才對於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東南大學持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培育能夠勝任創新發展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

一是專通融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著眼思辨力、學習力、創造力、領導力培養,以吳健雄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改革為先導,實施“至善課堂”和“至善成長”兩大育人行動計劃,立體打造通識教育體系,引領學生從“學知識”向“強能力”轉變,從單一向復合轉變。

二是拓寬知識體系和能力圖譜,主動適應AI技術、大科技生態和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以學科交叉融合為牽引,構建13個交叉專業,全面提升學生數智思維、計算思維、設計思維、交叉思維,增強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與能力。

三是構建科教融匯的育人體系,堅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前沿學術問題和重大產業項目為牽引,建設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育人平台,培育面向未來、產業急需的拔尖人才。

突出系統集成  加快數字化轉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王  泉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加快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有著重要作用,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公平、培養拔尖人才的路徑。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要突出規劃建設,加強總體設計和制度建設,強化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組織保障和條件保障。

要突出人工智能,開展AI助教、助學等,建設“AI工具箱”,推動智能學伴、智能書包建設,為校園各個環節提供一批簡潔靈活的小型應用。

要突出數據要素,發揮好數據要素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構建以數據為重要要素的教育數字化生態。要突出服務師生,為師生提供智能化服務和數據化服務,開展服務事項流程再造,構建一網受理、協同辦理、綜合管理於一體的師生服務體系。

要突出系統集成,明確制定各平台、各工具、各系統開發運行的統一規范與標准,加強信息系統深度整合和集約管理,實現低成本、短周期、高質量的應用開發,推動平台集成、系統集成和應用集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4日 14 版)

(責編:任佳暉、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