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 久久為功
魏永蓮
2025年01月24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農村科普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農民素質、推動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路徑。《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明確提出:“國家加強農村的科普工作。”提升農村科普效能,對於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不斷完善頂層設計與制度保障,農村科普資源日益豐富,科普公共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推動農民在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等方面的能力顯著提升。同時要看到,農村科普與農民實際需求之間還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針對性與實效性亟待加強。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其中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為9.16%和17.25%,這凸顯了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升農民科學素質的緊迫性。具體來看,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精准科普是關鍵舉措。不同的群體對科普有不同的需求。農村科普要增強實效性,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生產中的實際需求以及農民的日常生活,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轉變,精准滿足個性化科普需求。例如,針對農村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應加大農業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應用的培訓力度,助力其提升科學生產與科學經營的能力﹔對於產業園區工人,重點加強職業安全生產技能、安全操作規程、職業病防治以及急救知識的普及,提高其勞動生產與創新創造的技能水平﹔面向老年人群體,著重普及衛生健康、網絡通信、防詐騙等科學知識和技能,增強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應用的能力﹔對於青少年,要依托科技館、博物館、科研院所等優質資源,開展豐富的科學教育服務和實踐體驗活動,為他們參與科普、學習科技、體驗科學搭建廣闊平台,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融合傳播是重要途徑。提升農村科普效能,既要有高質量的傳播內容,也要有高質量的傳播方式。一方面,要強化農村科普陣地建設,充分利用村委會等現有資源,打造常設性的科普服務場所,完善綜合服務設施的科普功能,擴大科普設施的覆蓋面。比如,在村主要街道、村民活動中心廣場等公共場所設立科普畫廊、櫥窗等,將科普知識有機融入美麗鄉村環境建設之中。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科普正由單一的線下活動向線上線下結合、數字化智能化轉變的趨勢,不斷豐富科普作品的形態和傳播渠道。比如,創新科普形式和手段,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等平台,打破農村科普工作在時空、地域上的限制,以圖文、視頻、動畫、直播等多種生動有趣的形式呈現科普內容,提高科普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社會協同是必然選擇。提升農村科普效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廣泛動員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方力量,打破協作壁壘,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優化配置。要匯聚農村科普組織、農村學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各方力量,建立高效的協商機制,組建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和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充分發揮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機構、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農村專業技術協(學)會以及科技特派員等在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業科技服務中的重要作用,緊密結合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向農民普及科學技術知識,讓農民能夠直觀感受到新技術在農業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效果,營造有利於科技成果應用的良好環境。
人才賦能是有力保障。人才是第一資源,提升農村科普效能離不開人才賦能。要加強和優化農村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體系,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拓展培訓渠道。選派優秀科技團隊深入農村一線、走向田間地頭“把脈問診”。注重發揮來自農民、扎根農村的“土專家”“田狀元”等鄉村科技人才的長期效應,激勵他們以新觀念、新技術、新業態、新機制積極投身現代農業發展,帶動一方產業,形成規模效應。建立完善的科普激勵機制,健全科普志願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加強組織保障,鼓勵用人單位將參與農村科普工作的成效作為職工職稱評聘、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暢通科普工作者的職業發展通道,為農村科普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
(作者為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學傳播中心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4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