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平台企業聯合服裝中小企業創新場景、連通供需

與其跟風 不如造“風”

本報記者 季覺蘇

2025年01月23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件,2件,100件……1000件!去年底的一場買手直播中,服裝品牌“1747”的工裝夾克上線不到1小時,售出1000件,單場成交額超過300萬元。“沒想到‘巴恩風’的帶動效果這麼好。”品牌主理人黃映很驚喜。

  這個秋冬季,“巴恩風”的穿搭風格很受歡迎。什麼是“巴恩風”?

  “巴恩”源自英文“谷倉”的音譯,代表著利落、干練、便於舒展的戶外和通勤穿搭,以皮領工裝夾克、復古水洗牛仔褲、針織毛衣、尖頭靴等為代表性單品,色彩以中低飽和的自然色調為主。

  “消費者會為什麼樣的衣服買單?”每到服裝上新季,這都是企業反復思考的問題。黃映坦言,現在服裝行業運營成本越來越高,做營銷決策也越來越難。“對於我們中小商家來說,猜對了,產品大賣﹔沒猜對,損失慘重。”黃映說。

  而另一邊,每到換季,上班族葉子總覺得衣櫥裡缺一件“今年”的衣服。“每年流行的都不一樣,這個冬天我想穿得舒服不臃腫,但在電商平台和社交網站上看得眼花繚亂。”

  一邊是商家感慨消費者心思難猜、服裝行業難做﹔另一邊是消費者尋尋覓覓,找不到一件“完美的衣服”。供需如何打通?

  “以前消費者需求比較明確,比如長褲、短褲。但現在消費者網購時,會搜索‘梨形身材顯瘦通勤長褲’‘知性高級感錐形直筒褲’。類目更加細分,消費也更加個性化、場景化了。賣衣服不僅是賣產品,也是賣一種搭配思路甚至是生活方式。”社交平台小紅書電商市場負責人汪博認為,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在購物決策時正逐步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更注重獨特的體驗感和情緒價值。

  順應消費習慣的變化,過去一段時間,從色彩繽紛的“多巴胺”,到一身灰的“格雷系”,再到充滿秋冬氛圍感的“美拉德”,服裝行業潮流不斷更新。“看著‘熱鬧’,但大部分時候都是追著風向走,總感覺慢半拍,賣貨效果也不理想。”黃映說。

  兩個月前冬季服裝上新時,黃映格外糾結,雖然衣服已經設計好了,但該如何備貨?主推哪個產品?怎麼吸引消費者?冬衣成本高,判斷壓力更大。觀望之際,小紅書電商團隊帶著一個新概念聯系到“1747”——“巴恩風”。

  “巴恩風”是從哪來的?近年來,親近自然的戶外消費受到歡迎,城市漫游、露營野餐、滑雪爬山,隨性、舒適成為消費者選擇服裝時的高頻詞。積累了大量種草數據的小紅書,基於數據分析與趨勢洞察,提取出“巴恩風”這一穿搭概念,將零散的消費偏好轉換成更明確的風格。

  “造‘風’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抓住消費者需求,在此基礎上對消費品質、內涵和體驗進行提升再造。”汪博說。

  有了“風”,想要“起浪”,離不開商家提供高質量商品、用戶發布優質內容。小紅書制定了一整套內容生產和流量扶持的策略,並和商家溝通備貨和導流細節、與頭部博主交流風格內容,引導發布筆記,提供流量支持。

  去年11月28日,“1747”在品牌賬號上發布了第一條帶有“巴恩風”標簽的筆記。幾乎同一時間,葉子在手機上第一次刷到“巴恩風”,隨后看到越來越多相關內容:先是商家和博主發布,很快,普通用戶也參與進來。

  看筆記、刷直播、瀏覽商品,葉子對“巴恩風”逐漸種草,“跳脫出了我原有的風格,而且感覺穿上很有個性,可以有很多不同搭配,很符合我的需求。”多番“研究”后,葉子點擊“1747”筆記下方的直播鏈接,“蹲”折扣,下單一件單價不菲的工裝外套——完成從種草到購買的閉環。

  帶上“巴恩風”的標簽發布筆記,用穿搭風格和場景吸引消費者﹔通過直播進一步展示上身效果、面料細節並和用戶互動,發放優惠券,促成消費者下單﹔參與平台的“冬日秀場”線上營銷活動,並與眾多粉絲黏性高的時尚博主及買手合作,擴大商品傳播范圍。小紅書“巴恩風”筆記超過30萬條,話題瀏覽量超過4億次。“巴恩風”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消費場景,並轉化成了實打實的購買力。

  “1747”品牌銷量在去年12月的多個榜單中佔據前三名,國產原創設計品牌纖念、付智恩等也分別在買手直播間產出百萬成交額單品,超過150個“巴恩風”代表品牌銷量迎來爆發式增長,並擴散到其他電商平台。

  “與其跟風,不如造‘風’。”黃映說,“這次合作讓我們走出了打‘價格戰’的傳統思維模式,把精力花在提升消費者體驗、激發消費者需求上,這也有助於推動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3日 02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