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亭
2025年01月23日09:11 來源:學習時報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這個論斷表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路徑。
教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
教育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力量。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始終與教育的發展和教育的現代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當今中國,教育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沒有哪一項事業像教育這樣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和堅實基礎。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作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決策,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力量。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總目標。我國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但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跨越依然任重道遠,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按照《決定》要求,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要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聚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合理布局教育層次、類型、格局,用好選拔機制,滿足國家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堅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
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
科技進步是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首要動力,深刻改變著世界發展格局。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19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催生了由機械化轉向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拓展。20世紀末以來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等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動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信息化、數字化深刻轉型。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每一次科技革新都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巨大跨越,科學技術創新成為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也是影響和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關鍵變量。誰能夠佔領科技制高點,誰就能在現代化發展中走在前列。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著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新時代以來,我國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確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同時,還存在科技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等短板和弱項。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四個面向”,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資源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是強國之本、競爭之基、轉型之要、活力之源。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証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作為最活躍、最能動、最具有創造力的生產要素,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在新一輪激烈的全球性創新競爭中爭取主動、贏得先機、獲得優勢。
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有力推動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比較優勢穩步增強,人才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作用前所未有。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同時也要看到,我國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不活、人才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制約人才的高質量發展、影響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發揮。
新征程做好人才工作,必須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四唯”現象,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科技競爭優勢,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治本之策。貫徹落實《決定》要求,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競相成長提供良好環境。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教育是民族振興、科技進步的重要基石,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人才是在百年大變局中贏得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內在一致、相互支撐。《決定》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深化了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規律性認識,是對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實踐的深化和發展。新征程上,要更好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以高水平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以高素質人才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高水平科技支撐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我國在人才競爭和科技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持和創新動力。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堅持系統思維和問題導向。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有機貫通、深度融合,以一體化思維統籌謀劃、一體化舉措系統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針對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一體研究、一體決策、一體部署,打通堵點淤點難點,促進三者協同發力,構建人才培養、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科學評價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助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台、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整合社會資源,凝聚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構建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國防科學技術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科學技術中介服務體系等,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崇尚科學、鼓勵探索、倡導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創新文化的滋養。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是一種探索性、創造性實踐,必須解放思想,敢於革故鼎新。世界科技史表明,那些深遠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偉大科學發現發明,都是在懷疑、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決定》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的鮮明導向。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