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林邁可的北平歲月

2025年01月21日08:45    來源:北京日報

在北京西山的崇山峻嶺中,有一條蜿蜒的山間小道,經鳳凰嶺、貝家花園、妙峰山等地,通往雁北太行山一帶,被稱為“林邁可小道”。林邁可何許人也?北京為什麼會有一條以他命名的小道?

林邁可出生於英國的書香門第,英文名叫邁克爾·林賽(Michael Lindsay)。他的父親既是一位哲學家,曾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當院長,又具有英國勛爵爵位,是英國上議院議員。他本人也曾就讀於牛津大學,主攻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畢業后在英國從事教育與研究工作。

1937年,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為推行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准備聘請幾名外籍教師來中國教書。時任燕大社會系主任的吳文藻為此到英國物色師資,機緣巧合選中了邁克爾·林賽。盡管當時他對中國並不了解,也沒有聽說過燕大,但覺得“應該是很有趣的工作”,於是欣然接受了吳文藻的邀請。吳文藻的夫人冰心,后來給他起了一個中文名叫林邁可。

燕大是英美合辦的教會大學,在淪陷時期的北平,宛如一座自由孤島。林邁可到燕大后,對花園一樣的校園很滿意。“學校的大樓是外國的建筑,但有著中國式的屋頂向上卷曲的外表,內部則是歐化的,有各種現代化設備,有漂亮實用的中國家具。”

林邁可擔任8名學生的經濟學導師,教授經濟理論,任務不算太重。閑暇時,他喜歡在書房裡組裝收音機、音響,是無線電“發燒友”。有時,他會邀請自己的學生到住所裡喝下午茶。他還買了一輛摩托車和一台德國造的蔡司伊康相機,每到假期或周末,他就騎著摩托、帶著相機到北平郊區及周邊游玩拍照。

1938年暑假,林邁可約了兩位朋友一起乘火車到保定,再從保定騎自行車到冀中鄉間旅行。途中,他們遇到了呂正操將軍的部隊,受到了當地軍民的熱情接待,甚至被邀請參與游擊隊襲擊日軍的行動。隨后,在呂正操部隊的護送下,林邁可一行越過平漢鐵路,在山西五台山見到了加拿大醫生白求恩。

林邁可來中國時,曾和白求恩乘同一艘船。倆人意氣相投,且都有支援、建設中國的願望,在漫長的旅途中結為摯友。在五台山重逢,倆人都倍感驚喜。相處一周后,林邁可發現白求恩有兩個特征:“一是他熱愛他的病人,絕不讓后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二是他在學習外語上很無能,在中國一年多了,卻隻能說‘開飯’之類的簡單漢語……”

通過這次旅行,林邁可看到八路軍在物質極端短缺的情況下仍英勇抗日,很受觸動。回北平后,他決定利用外國人在淪陷區的特權——出入城門不被搜身,幫助八路軍購買緊缺藥物、通信零件和他認為有用的東西。

有一次,林邁可在東安市場的一家書店發現一本有關炸藥制造的教科書。他買下這本書后,和別的器材一起送出城去。后來,他發現晉察冀的炸藥制造有改進,爆炸的效力更強了。他相信,“其中就有這本書的功勞”。

當時,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嚴密的物資封鎖,藥品是嚴控的“違禁品”。為確保安全,林邁可買回藥品后,把藥瓶上的商標和店名統統都撕了,然后換上自制的標簽,並找老實可靠的學生李效黎翻譯成中文。

林邁可把這些藥和無線電器材,獨自用摩托車運到北平西郊的地下交通站,再通過妙峰山交通線輸送到晉察冀,轉送到白求恩等人的手中。他曾對李效黎直言:“如果英國和日本開戰,我會立即加入中國的游擊隊。”

隨著兩人合作增多,林邁可和李效黎的關系也越發親密起來。1941年5月,林邁可向李效黎求婚。李效黎拿到畢業証書的第二天,與林邁可在燕大未名湖畔舉行了一場西式婚禮。司徒雷登是他們的証婚人,他對校刊記者說:“中國學生嫁給外國教授,這在本校是第一次。”

結婚之后,林邁可和李效黎一次次走上“林邁可小道”運送物資,又一次次從“林邁可小道”返回燕大。他們買了兩隻帆布背包、可以吹氣的橡皮床墊和一些食物,以防萬不得已時,可以和接送物資的游擊隊員一起逃入山中。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宣布向日本開戰。林邁可在廣播中聽到消息后,迅速帶著李效黎逃離燕大。從此,夫婦倆一直轉戰在華北各抗日根據地之間。林邁可幫八路軍修理無線電收發報機,給部隊技術員講授無線電課程﹔李效黎則作些調查研究,並在電訊學校負責教英文。

抗戰勝利后,林邁可一家返回英國。臨別前,毛主席親自設宴餞行。林邁可於1994年逝世后,李效黎回到北京定居,2010年去世。如今,戰火硝煙已遠,但“林邁可小道”仍見証著中英人民的美好友誼,見証著抗日軍民的英勇頑強。(文/北京日報記者 張小英)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