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兩本賬裡話民生(新春走基層)

本報記者  李洪興

2025年01月16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河南虞城縣杜集鎮向陽村,兩本賬讓記者深有感觸。

一本是村民楊永法家的小賬。

第一次去他家,沒見到人,扶貧車間來了“急單”,楊永法拉著老伴去“趕單”。

車間建於2017年,生產沙發。這些年,越干越火,擴大規模,在村南頭又建了新廠。工資計件,多勞多得,助農增收。

“得了多少?”說到進項,老楊笑得往后一仰,“俺倆人一個月三四千元。”

“老楊是個‘多面手’,能掙不少‘零花錢’。”有人打趣道。

原來,楊永法家裡有台拖拉機,農忙時干一兩個月,也能賺不少。

鎮上有大集,他開著三輪車賣肉,“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

“還有地呢。”自己家、兒子家、弟弟家、母親家的地,都是老楊種。10多畝,風調雨順時,也能有不少收入。

這本家庭小賬,折射的是增收活路多,有耕好田、種好糧,有鄉村產業、就近就業,有市集小營生、靈活擺攤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來的。”讓生活有盼頭、有奔頭、有甜頭,關鍵就在於基層實干,群眾肯干。

村民楊永法算了自家的小賬,村黨支部書記楊滿意則算了村裡的一本大賬。

想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成事,沒點“家底”可不行。錢從哪裡來?

楊滿意邊走邊掰手指頭:2024年,300千瓦光伏電站,發電收益超15萬元﹔510平方米扶貧車間,1萬元租金﹔公益捐款,1.2萬多元﹔人居環境整治,補助9000元。

新時代的鄉村,光伏照亮發展路,車間建在家門口。昔日貧困村,成為名副其實的“向陽”村。

“還有100畝左右的黃桃”“評上省裡的‘五星’支部,有幾萬塊錢獎勵”“算下來,集體收入一年超過20萬元”,來到村“孝善食堂”前小廣場,幾名干部和老鄉也在你言我語地“盤家底”。

有錢了,往哪花?室外就“晒”著支出賬,2024年干了啥,一目了然。

修農田機電井,2536元,老百姓澆地不發愁﹔

改造村室、衛生室,18600元,衛生室能輸液、有床位﹔

給坑塘修圍欄,16990元,防溺水多了道防線﹔

村裡公益保潔隊,半年發了9000元補貼,考勤表標得密密麻麻﹔

衛生室院裡、坑塘邊都修了涼亭,一共12600元﹔

…………

“蓋涼亭,干啥用?”記者疑惑,有人笑答:“這都是俺們要求的。衛生室院裡有涼亭,俺們有地兒落腳﹔坑塘邊有涼亭,方便納涼。”

大小支出,用在公共設施改善上、生活服務保障上。村集體收益化作群眾生活品質的提升,“得勁”。

10多年前,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脫貧攻堅戰以來,建了光伏電站、引來企業,村裡有了“源頭活水”。裝路燈,修舊房,給困難群眾買生活用品……過去花小錢、辦力所能及的事,如今有錢花、辦群眾在意的事,支錢不犯愁,“盤子裡能劃拉”。

怎麼劃拉?

村干部心裡有底,花錢管賬“有講究”:支出款項,要有支出計劃﹔1000元以上支出,須經“四議兩公開”,開會研究后公示7天,無異議才能實施﹔“村財鄉管”,村會計去鎮財政所報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規矩“立”了,家底“亮”了,支出“細”了,責任“明”了,這錢花得坦坦蕩蕩、實事辦得清清爽爽。

群眾家庭小賬本,有增收曲線﹔村集體收支大賬本,有明細冊子。這樣的“精打細算”,背后是拓寬發展渠道的精准發力,是健全保障機制的精細管理。

賬本裡有民生。楊永法說,看俺家,沒什麼負擔﹔看俺村,也越來越好,都很穩。這個“穩”,是穩穩的滿足、穩穩的幸福。

民生裡有民心。村干部說,全村就是一家人,我們干工作要對得起一顆心。這個“心”,是為民服務的初心、持續向好的信心。

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大道上,千千萬萬個“向陽村”拼搏向前,生活向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6日 04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