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青海民族大學李軍喬研究20多年——

鹽鹼地裡種成蕨麻(點贊新時代)

本報記者 王 梅

2025年01月04日09: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重度鹽鹼地試種蕨麻成功了!”不久前,青海民族大學青藏高原蕨麻產業研究院裡傳來歡呼。研究院從蕨麻種質資源中篩選出63份高耐鹽鹼資源,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部分重度鹽鹼地區種植,成活率超過92%。同時,研究人員發現,種植蕨麻后的土壤含鹽量明顯降低,蕨麻對鹽鹼地土壤改良效果明顯。

“這得益於蕨麻地下根系的分泌物和根際微生物。在鹽鹼地種植蕨麻,可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加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及鹽分含量,對鹽鹼地土壤改良效果顯著。”研究院院長李軍喬說。

為何會想到在鹽鹼地上種蕨麻?這還得從20多年前說起。

蕨麻是青藏高原極富特色的植物,食用部分為塊根,藥食同源,可作主食。過去,許多農牧民將採挖野生蕨麻作為重要經濟來源,長期過度採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蕨麻的數量及品質下降。

看到這種情況,從農學院畢業的李軍喬開始思考,野生蕨麻能否被馴化?1998年,李軍喬把新鮮野生蕨麻種在自家花盆裡,不久后就結出蕨麻。這讓李軍喬有了信心,從此開始研究人工馴化蕨麻這一課題。

馴化野生蕨麻沒有先例,無經驗可循。為了突破技術難題,李軍喬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對蕨麻進行系統研究,終於在2009年,李軍喬研發的人工馴化栽培蕨麻品種——“青海蕨麻1號”審定通過,實現了蕨麻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飛躍。2015年,“青海蕨麻2號”和“青海蕨麻3號”兩個新品種相繼誕生。這3個蕨麻新品種,為蕨麻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可能。人工馴化蕨麻逐漸成熟,既保護了原產地生態,也提高了農牧民收入。

隨著蕨麻進入青海省食品目錄,蕨麻產業化發展不斷加快,關注蕨麻種植的人更多了。2020年,李軍喬受海西州邀請作講座,講到蕨麻耐鹽鹼的特性時,海西州農牧局負責人提出:“海西鹽鹼地多,要不要試著種蕨麻?”

這是個值得研究的思路!

鹽鹼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開始選育耐鹽鹼植物,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基於對蕨麻的長期研究,李軍喬判斷:在這個方向,蕨麻可能是個突破口。

李軍喬在海西州德令哈市蓄集鄉的鹽鹼地取土帶回實驗室。經過仔細栽培,鹽鹼土裡長出了蕨麻苗。2022年6月中旬,李軍喬嘗試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在蓄集鄉附近的鹽鹼地裡種植了一畝蕨麻。

這是李軍喬第一次在真正的鹽鹼地大田種植蕨麻。為了對比不同肥料及不同蕨麻種子的生長情況,李軍喬和團隊在一畝地裡打了80多個小格。功夫不負有心人,2023年4月初,李軍喬種出了結了果的蕨麻。

蓄集鄉以中度鹽鹼地為主,這裡的成功讓李軍喬大膽假設:如果種在重度鹽鹼地,蕨麻也可能成活。

2023年5月,李軍喬和她的團隊在重度鹽鹼地上種植蕨麻60多畝。就是這次大面積種植,讓李軍喬在不久前收獲了那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蕨麻不僅能在重度鹽鹼地裡生長結果,還能改良鹽鹼地土壤,使其降低鹽分。

從在花盆試種野生蕨麻到在重度鹽鹼地大面積種植人工馴化品種成功,李軍喬的蕨麻研究之路持續了20多年。“青海鹽鹼地面積大,蕨麻在鹽鹼地種植成功,將在青海種植產業結構調整、農牧民增收、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李軍喬高興地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4日 04 版)

(責編:彭曉玲、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