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2025年01月02日10:26 來源:《求是》2025/01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擘畫新時代新征程的宏偉藍圖時,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這是黨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2月7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進一步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深化、拓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譜寫了現代化理論創新的新篇章
理論來源於實踐,又用於指導實踐。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蘊含著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這些重要論述,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支撐,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深刻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干什麼”、“怎樣干”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創造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深刻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証問題。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的普遍追求,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隻有少數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中國這樣一個曾經積貧積弱、飽受欺凌的國家,為什麼能成功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現代化史上的奇跡?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這是基於對我們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歷史的深刻把握得出的科學結論,深刻揭示了黨的領導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系,即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能夠創造現代化奇跡的最根本原因。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麼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確保了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激發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凝聚起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礡偉力,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邁出堅實步伐。這個問題是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第一和頭等重要的問題,是管總、管根本的,須臾不可忘記,必須時刻銘記。
創造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深刻回答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最高頂層設計問題。特殊性寓於一般性之中,一般性包含了特殊性,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與一般性的統一。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集中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這三個方面既各有側重又相互支撐,初步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中國特色”,著重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的問題﹔“本質要求”,著重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干什麼”的問題﹔“重大原則”,著重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怎樣干”的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是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最高頂層設計,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總書記強調,這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一條康庄大道。
創造性提出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深刻回答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法論問題。堅持系統觀念,是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要把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有機結合起來,既要使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系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又要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把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靈活機動、隨機應變、臨機決斷,在因地制宜、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中把握戰略主動﹔把守正與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既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又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大力推進改革創新﹔把效率與公平有機結合起來,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把活力與秩序有機結合起來,既要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潛能、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又要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把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有機結合起來,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又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總書記在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后,又提出需要正確處理好的六個重大關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過河”的“橋和船”。
創造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刻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問題。人類文明多姿多彩、發展道路多元多樣,這是世界應有的樣子。現代化不是單選題,什麼樣的現代化最適合自己,本國人民最有發言權。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這個重要論斷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權威定義和表述。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什麼樣的世界意義?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是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超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是一條既契合中國實際、體現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又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現代化道路。正是基於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的深刻把握,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創造性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深刻回答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策略和手段問題。敢於斗爭、敢於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們黨的巨大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敢於斗爭、善於斗爭,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總書記還強調要保持戰略清醒,對各種風險挑戰做到胸中有數﹔要保持戰略自信,增強斗爭的底氣﹔要保持戰略主動,增強斗爭本領。戰略清醒、戰略自信、戰略主動,三個戰略環環相扣,相互關聯,層層遞進,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最終達到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的境界和高度。歷史反復証明,以斗爭求安全則安全存,以軟弱退讓求安全則安全亡﹔以斗爭謀發展則發展興,以軟弱退讓謀發展則發展衰。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的依據所在、原因所在、道理所在。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是最根本的問題。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勇擔歷史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探索、接續奮斗,成功開辟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根本上破解了困擾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難題,為豐富和發展人類現代化提出了中國方案。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長期走在世界前列。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由於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腐敗無能,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難。為了擺脫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苦苦求索,進行民族復興的各種嘗試,試圖通過各種方案來實現現代化,但都以失敗告終。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現代化事業前進發展的重大歷史轉折點。從此,中國現代化事業有了堅強有力的領導力量,中國人民為現代化事業而奮斗有了正確前進方向,中國現代化有了光明發展前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提出,“要安下心來,使我們可以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開始大規模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奮斗,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社會保持長期穩定,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發展,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開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境界。我們黨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在戰略上不斷完善,在實踐上不斷豐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這10余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大關,2023年超過129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和劃分標准,2023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13400美元,已經由新中國成立初的低收入國家躍升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這10余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提高至2023年的66.2%,實現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保持在30%左右,有力推進了全球發展事業。這10余年,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成績顯著,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成果,“嫦娥”奔月、“北斗”組網、“奮斗者”號逐夢深藍,大國重器不斷“上新”,充分彰顯我國科技硬核實力。這10余年,我們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採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新時代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些變化,深刻影響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實踐充分証明,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三、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奮斗目標,需要一代一代地接力推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發出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偉大號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歷史主動,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新征程上,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把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和體現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確保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要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現代化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新征程上,要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堅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新征程上,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各條戰線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引領各方面改革不斷推向深入,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堅持自立自強,以昂揚的志氣、骨氣、底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距離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越近,遇到的挑戰考驗就會越復雜,就越需要增強志氣、骨氣、底氣。新征程上,要堅持道不變、志不改,堅定不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統籌好發展和安全,抓住制約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補短板強弱項,破解各領域“卡脖子”難題,厚植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增強前進動力、昂揚奮斗精神、堅定必勝信念,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砥礪前行。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