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用法治力量保護好黃河
本報記者 張天培
12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黃河保護法執法檢查報告開展專題詢問。此次專題詢問是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第四次專題詢問,也是監督法修改后的第一次專題詢問。
“實踐中還存在對法律的理解、執行、配套不夠的問題,尤其是在流域保護治理和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與法律的規定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下一步對依法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打算和安排?”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呂忠梅第一個提問,直擊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問題。
“我們將以此次執法檢查為契機,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進一步督促各地各部門切實將法律規定的各項制度措施落到實處。”國務院副總理劉國中表示,下一步,將從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凝聚全流域保護治理合力等方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李高提出詢問:“從開展黃河保護法執法檢查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各地反映最集中的問題就是水資源短缺。應當如何正確認識和有效解決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下一步會出台哪些重要的政策措施?”
“黃河流域水資源量隻佔到全國的2%,但是黃河流域卻承載了全國12%的人口,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23%,耕地畝均水資源量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5%,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40%的生態警戒線。”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說,在聯合國劃定的標准裡,黃河流域就是典型的嚴重缺水地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水資源短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最大的壓力也在於水資源短缺。為了解決黃河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水利部將在黃河流域實行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優化黃河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並抓緊建立健全有關制度政策體系,跟進出台系列政策措施。
“面對流域水資源短缺的客觀現實,在加強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方面有哪些具體措施?”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吳普特補充提問。
“抓牢排污口這個‘牛鼻子’,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和整治工作。”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說,將堅持精准科學依法治污,針對湟水河、渭河、汾河等黃河主要支流流域及寧蒙灌區,持續推動農村畜禽養殖污染、生活污水、農田退水等污染治理,力爭消除較大面積黑臭水體。同時,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沿黃858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實現污水集中收集處理並穩定達標排放。
“不少地方反映,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在生態保護與修復、污染防治、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等方面都存在資金缺口。”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蔣雲鐘非常關注中央財政如何更好支持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回應:“沿黃9省區大多處於中西部地區,流域高質量發展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2019年到2023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沿黃9省區各類轉移支付資金14.41萬億元,為地方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實施現代化節水改造、增強水害災害防御能力、保護弘揚黃河傳統文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供有力保障。自2020年起,財政部專門設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獎補資金,在普惠政策外,對沿黃9省區給予特殊支持,2020年到2024年已經累計安排360億元。”
審議關於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
推動審計整改取得扎實成效
本報記者 倪 弋
12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分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要求立行立改的1786個、分階段整改的817個問題中,分別有1691個、513個已完成整改﹔要求持續整改的問題制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了具體責任單位和年度措施。有關地方、部門和單位共整改問題金額5380多億元,制定完善規章制度1300多項,追責問責2800多人。重大問題整改總體進展順利,解決了一些不利於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穩定的體制機制問題。
中央財政管理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情況方面,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等部門和有關地方已整改問題涉及資金2851.48億元,完善制度134項。中央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情況方面,有關部門和地方已整改問題涉及資金34.5億元,完善制度130項。重大項目和重點民生資金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情況方面,有關部門和地方已整改問題涉及資金178.64億元,完善制度820多項。
關於企業國有資產審計查出的問題,已整改問題涉及資金1466.9億元,完善制度161項﹔關於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審計查出的問題,已整改問題涉及資金755.56億元﹔關於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審計查出的問題,已整改問題涉及資金38.8億元,完善制度31項﹔關於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查出的問題,已整改問題涉及資金60.45億元,完善制度56項。
報告表示,對尚未完成整改、虛假整改等問題,有關地方、部門和單位已對后續整改作出安排。進一步壓實整改責任,細化整改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分階段、分步驟有序推動整改落實,對重要問題一盯到底,適時開展整改“回頭看”,確保真改實改。同時,用好問責利器,堅持失責必問、問責必嚴,將審計整改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考核評價,堅決懲處虛假整改、敷衍整改等問題。堅持“治已病”“防未病”,深入分析反復出現、經常發生問題產生的體制機制障礙,及時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加強監管。
審議關於財政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的報告
全面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本報記者 倪 弋
12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分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財政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2019年至2023年,全國財政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0536.05億元,年均增長8.85%,比同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高5.3個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7981.7億元,年均增長8.68%﹔地方財政投入12554.35億元,年均增長9.09%。2024年,中央財政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資金預算安排3343.15億元,有力保障了重點項目支出。
報告表示,各級財政部門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依法依規履行支出責任,不斷完善政策、突出支持重點,為推動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實財力保障。支持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改革,整合原來由民政部、原國土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管理的相關救災資金,統一歸口應急管理部管理,解決長期以來救災資金多方投入和重復建設問題。支持全面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自2019年起,整合設立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補助資金,各級財政5年合計安排資金756.41億元。支持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和物資保障能力,立足“全災種、大應急”,全力保障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整合改革,支持打造應急搶險救援國家隊、主力軍。
在支持做好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方面,整合設立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創新建立救災資金快速核撥機制,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採取先預撥、后清算方式,支持災區迅速組織應急搶險救援、排危除險。5年來,共安排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579.81億元,有效支持應對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23·7”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等重特大自然災害。
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呈現多發頻發趨勢,基層應急管理基礎仍然薄弱,財政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資金管理使用還面臨一些困難挑戰。對此,報告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完善財政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資金政策體系:健全財政制度政策,深入推進省以下應急救援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督促指導地方因地施策,科學合理制定改革方案,加強省級統籌﹔優化資金投入模式,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完善防災減災領域資金分配方式,引導地方加強防災綜合統籌,發揮資金集成效應﹔科學精准管理資金,規范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領域資金口徑,明確統計界限,實現項目資金可追蹤﹔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強化資金使用監管,更好發揮財會監督優勢,開展預算執行常態化監督,強化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監管,確保資金使用安全規范高效。
審議關於耕地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
穩住耕地總量 提升耕地質量
本報記者 張天培
12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分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耕地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
2023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結果顯示,全國耕地面積19.29億畝。持續多年的耕地“南減北增”開始轉為“南北雙增”,秦嶺淮河以南地區耕地淨增加210.5萬畝。
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耕地保護制度體系逐步完善,嚴保嚴管責任體系逐級壓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基本確立。
在嚴密耕地保護法律法規方面,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大力推動支持下,耕地保護法律體系逐步健全。修訂實施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首次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增加“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等法律規定。頒布實施黑土地保護法、糧食安全保障法,頒布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保障“吃得放心”。
在強化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方面,穩住耕地總量,分解落實耕地保護目標任務。編制完成我國首部“多規合一”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優化耕地布局,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督促南方省份穩妥有序恢復一部分過去流失的優質耕地,減輕北方省份的水資源和生態壓力。同時,在耕地恢復過程中,適當留出過渡期,引導各地實事求是、尊重規律,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壓實省級責任,實施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每年對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情況進行考核,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
在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方面,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截至2024年7月底,全國范圍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1500多個,完成整治總規模720多萬畝,實現新增耕地66萬畝,建設用地減少16萬畝,有效促進了耕地集中連片和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截至2023年底,全國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超過10億畝,為全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撐。加強水利配套設施建設,2021年以來,支持實施1880多個大中型灌區改造項目和200多個新建灌區項目,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約1億畝。截至2023年底,全國耕地灌溉面積已達10.75億畝。
報告指出,耕地保護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耕地保護面臨的矛盾和挑戰依然突出。
報告表示,下一步,將穩住耕地總量,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提升耕地質量,全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嚴格監督執法,壓實各級耕地保護責任﹔堅持系統推進,切實加強耕地生態保護﹔強化永續利用,鞏固拓展農業生產空間。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25日 02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