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為充分發揮道德模范榜樣引領作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精神支柱、樹價值標杆、育時代新人,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評選表彰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按照優化英模人物宣傳學習機制的要求,評選表彰活動面向城鄉基層、各行各業廣泛推薦人選,經過逐級審核、集中公示、投票評選、隆重表彰等程序,推出一批事跡突出、品德高尚、社會認可的道德模范。
評選表彰活動現已進入候選人公示環節。經主辦單位嚴格審查,共確定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299名,其中,“助人為樂”類63名,“見義勇為”類58名,“誠實守信”類59名,“敬業奉獻”類65名,“孝老愛親”類54名。12月16日至20日,候選人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集中公示,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軍網、光明網、中國經濟網、中國文明網、中工網、中國青年網、中國婦女網同步公示。
公示期間,歡迎社會各界了解學習候選人事跡,並進行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評議和監督。如對候選人有異議,請向全國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辦公室反映。
電話:(010)55607003
電子郵箱:qgddmfpx2023@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5號
郵政編碼:100806
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
2024年12月16日
101 於建敏 |
102 馬 華 |
103 馬殿英 |
104 王子洲 |
105 王成幫 |
106 王明林 |
107 王鐵映 |
108 王愛林 |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101 於建敏
於建敏,男,漢族,1979年6月生,山西省陽城縣紅十字志願者協會會長。
於建敏救助走失老人、打撈遇險者、幫扶貧困兒童,以一顆赤誠之心走在公益活動的前列,感召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公益活動中。
於建敏於2015年組建陽城縣紅十字志願服務分隊,成員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3000余人。2016年2月,一名91歲高齡的老人乘坐公交車回家,在途中走失。於建敏接到求助電話后,想到天氣寒冷,老人很可能有危險,他迅速召集30余名志願者,連夜分頭尋找,終於在第二天下午找到老人。針對走失人員裡老年人居多的情況,他組織志願者舉辦了多場“關愛老人·黃手環行動”和義診義演活動。
2017年一個深夜,於建敏接到有人落水的求助電話,他立即聯絡水域救援隊前往救援。經過3個多小時的努力,才成功將遇險者救上岸。陽城縣東冶鎮15歲孤兒小李,三年內失去了父母、爺爺三位至親,家境本就貧寒,生活、學業都陷入困境。於建敏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協調解決了孩子高中三年所需的生活費4.5萬元。於建敏和“中國好人”栗紅連是忘年交。栗紅連下肢殘疾,堅持下鄉為殘疾人和孤寡老人義務理發,於建敏就成了她的“專職司機”,多年來,他們累計跑了1萬多公裡,服務4000余人次。
每到春節、中秋節等節日,於建敏都會自掏腰包給困難群眾送去慰問物資。他坦言:“想用微薄力量為社會多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溫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服務隊中。他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精細化分工,成立應急救援隊、紅十字志願者藝術團、義診隊、愛心理發隊﹔成立“三獻”服務隊,每周宣傳無償獻血、造血干細胞捐獻和人體器官捐獻﹔成立“紅傘計劃項目組”,為農村留守兒童每學期開展一次輔導課程﹔制訂藍天心理援助計劃,專門針對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成年人進行引導。
於建敏榮獲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02 馬 華
馬華,男,漢族,1976年12月生,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永樂街道新城社區居民。
馬華在輪椅上與生命賽跑,熱心投身公益扶危助困,用自強不息的愛與行動,感召更多身邊人傳遞溫暖。
2003年,馬華在27歲生日時遭遇交通事故,經搶救后高位截癱,醫生告訴馬華,以他的病情看,最多能活3年。他一度想放棄生命,但是看到病友臨終前對生命的渴望和雙親斑駁的白發,內心深受觸動,決定要努力活下去。2008年,早已過了醫生當年判斷的存活期的馬華,在網上開起了小店,賺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桶金”。從此,他堅定認為,既然可以繼續活著,那就一定要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
汶川地震后,馬華向中國紅十字會匯去了100元捐款。這個小小善舉讓馬華從此與公益結緣。第二年,馬華在網上發起了為地震災區孩子獻愛心活動,原本目標善款512元,沒想到半個月時間就籌集到8200元,這兩次公益行動之后,他把更多精力和收入放在公益事業上。
2012年,馬華去北京治病之際,萌生了騎著機動三輪車一路做公益的想法。他每到一地,就開展公益募捐。此后5年裡,他成立“馬華慈善基金”,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千裡走單騎”公益募捐活動。做公益大道上的“趕路人”並非易事,他始終承受疾病的折磨。2017年的秋天,在幫助一名困難學生返回途中,由於雨后塌方,車輛陷入河中進退兩難。救援過程中,馬華的褥瘡被壓破,疼得昏厥過去。馬華用執著與善良,陸續感召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公益活動。多年來,馬華“走”過了80多座城市和鄉村,募捐了1000多萬元善款,幫助了1200余位貧困學子。
馬華榮獲陝西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03 馬殿英
馬殿英,男,漢族,1936年12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師北屯醫院原副院長。
馬殿英扎根祖國西北邊陲,無私為額爾齊斯河畔的各族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無償幫助阿勒泰市阿葦灘鎮哈薩克族牧民,解決他們在就醫、上學、打草、蓋房等方面遇到的各種困難,被譽為“草原上的活雷鋒”。
60多年來,他先后拿出60余萬元,無償幫助200多戶哈薩克族牧民,為100多個牧民孩子花錢配藥治好斑禿病,資助近30個孩子完成學業。
1961年12月底,馬殿英在執行任務返回途中遇到兩隻惡狼,驚慌中轉身沖進蘆葦蕩,此后迷失了方向。生死關頭,哈薩克族牧民救了他。事后想去答謝時,牧民已不知去向,馬殿英決心用一生情報答牧民恩。
1962年,馬殿英發現牧民的氈房如果沒有火牆,保暖性就會比較差,冬天很難熬。他便向泥瓦工學習砌火牆,挨家挨戶給牧民砌火牆。據粗略估算,直到入住採用集中供暖的樓房前的30多年裡,馬殿英為周圍牧民砌的火牆數量超過3000個。
在加娜爾·達吾提眼裡,馬殿英像父親一般。她的父親去世早,母親拉扯著8個孩子艱難度日。馬殿英帶著她患白血病的弟弟四處求醫,資助她的哥哥上大學,幫她找到工作。巴哈提別克·木拉特拜的父親病亡,他和殘疾的哥哥成了孤兒,住在無法遮風擋雨的房子裡艱難度日。馬殿英便組織幾個青壯年一起打土塊,幫助他們蓋起兩間新房,親自為巴哈提別克操辦了婚禮,還為他協調貸款開辦了養殖場。
馬殿英把家裡節省下的糧票、布票和積蓄都用來幫助牧民。他的事跡感動並激勵著許多人。馬殿英常常給牧民們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幫助協調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和糾紛,成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典范。
馬殿英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兵團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04 王子洲
王子洲,男,漢族,1962年4月生,農工黨黨員,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稻香村街道望江西路社區居民。
王子洲把助人為樂的種子深埋於心,捐資助學的足跡遍及安徽、陝西、甘肅、青海、四川、新疆等地,隻身一人到山區支教,為貧困學子點燃了希望之燈。
王子洲小時候家境貧寒,7歲時高燒致左耳失聰,12歲時生病又致雙目近乎失明。他雖然命運多舛,但一直有好心人幫助。同村畫匠為他開啟繪畫之門,生產大隊代銷店(供銷社便民服務點)為他積攢煙盒當練習畫紙,縣文化館老畫師免費教授他國畫,所以他在心裡早早埋下感恩的種子。1997年,王子洲在報紙上看到一對困難母子的報道后,捐出了200元錢。2002年,他在安徽舉辦首次畫展,用6.66萬元賣畫收入成立“安徽希望工程子洲助學基金”,用於捐資助學。此后每年他都將賣畫所得的2/3補充助學基金,累計捐出2000余萬元。
2009年,47歲的王子洲不顧體弱多病,隻身一人來到黃山腳下的越山村,義務支教3年。每周12節美術課,他即使病痛難忍也從不耽誤。他自費為學生購買筆墨紙硯、畫板等,在校園內建造美術學習園地。支教期間,王子洲自費組織3期夏令營,帶著學生到北京觀看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瞻仰毛主席紀念堂、參觀故宮博物院等,教育學生們愛黨愛國、立志成才。2016年以來,越山村已有42名學生考上大學。王子洲每年8月下旬都要來到越山村,為即將開始大學生活的孩子們送上獎學金,鼓勵他們刻苦學習,將來報效桑梓、回饋社會。王子洲資助困難學生460余名,捐建、援建5所希望小學和1所聾啞學校,為1所小學捐建圖書館。
2021年,王子洲與安徽省紅十字會簽署協議,承諾離世后自願將自己的遺體無償捐贈給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接受站,將自己的最后一次捐贈用於醫療事業。他常說,能夠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是最好的感恩方式,希望愛和奉獻精神能夠一直傳遞下去。
王子洲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05 王成幫
王成幫,男,漢族,1936年7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園林綠化事務中心義務工人。
王成幫退役后成為庫爾勒市園林綠化事務中心一名植樹護綠志願者,將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播撒在“梨城”這片熱土,以實際行動帶動身邊黨員志願服務隊、青少年志願服務隊積極參與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
1956年,20歲的王成幫從甘肅省民樂縣參軍入伍來到新疆,在修建駐地營房時,他帶領部隊深入天山伐木,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下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完成基建任務。王成幫軍旅生涯先后負傷10余次,用自己的行動忠實踐行對黨忠誠、無私奉獻、熱愛人民的堅定信仰。
1988年,王成幫從新疆軍區后勤部31分部副師級干部崗位退役后,主動來到庫爾勒市園林綠化事務中心,從一名不拿工資的臨時工人做起,為塔裡木石油基地和孔雀河風景旅游帶義務育苗栽樹。義務從事綠化工作以來,王成幫不顧自己身體多病、年事已高,風裡來、雨裡去,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腳泥,將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植樹綠化工作上,一干就是30余年。2001年,王成幫發現一種從未見過的抗旱抗虫害、樹形優良的柳樹,在庫爾勒市園林綠化事務中心的幫助下,他成功培育了這一本地優良柳樹品種——成幫柳。截至目前,成幫柳已培育18代,在庫爾勒城區大面積栽植。30多年來,在王成幫植樹護綠精神影響下,全市志願者植樹育苗達200余萬株。
現在,王成幫的苗圃已成為庫爾勒市“學雷鋒活動示范點”,近90歲高齡的他成為全市最年長的志願者,在他的帶動下,全市形成了一支支由退役軍人、黨員先鋒和青少年學生組成的植樹護綠志願服務隊伍,全年開展各類“植樹護綠 美化家園”志願服務行動,“成幫班”“成幫中隊”等數以萬計的“成幫”志願者在一棵棵“成幫柳”綠蔭中踐行著新時代志願服務的精神內核。
王成幫榮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
106 王明林
王明林,男,漢族,1936年10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湖北省黃石市黃石港區沈家營社區第三網格黨支部書記。
王明林將對黨的感恩之情化為學習黨史、服務群眾的具體行動,編寫黨史讀本,自費印刷贈給他人學習﹔在基層一線義務宣講黨史,成為荊楚有名的“草根黨史專家”。
1996年退休后,他專注於黨史宣講和志願服務,面對青少年學生,他從雞毛信、小兵張嘎的故事講起,分享英雄成長歷程﹔遇到機關干部,他聚焦“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闡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面向社區群眾,他從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出發,解讀軍民魚水情……無論是在千人大禮堂,還是社區志願服務活動間隙,隻要開講,王明林就沉浸其中。2005年起,他在基層一線義務宣講黨史300余場。
王明林有“三件寶”:一是報紙,他每天早晨義務為小區閱報欄換黨報,一直堅持到病重住院﹔二是垃圾鉗,這是他出門的必備物品,用來隨手撿拾路面垃圾﹔三是抹布,但凡有空他就幫小區擦欄杆、做衛生。2018年,王明林領銜成立沈家營社區王明林工作室,吸納7名老黨員成立志願服務隊,年均為群眾提供訂單式服務120余次。
2020年,王明林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成立,吸納200余名退役軍人志願者加入,兩度參加抗洪搶險,堵管涌、護大堤,搬運沙袋2萬余袋,轉移群眾1萬余人。2021年,黃石港區王明林志願服務隊成立,下設85支分隊,積極投入黨史宣講、抗疫防汛、扶貧幫困、保護長江等志願服務活動。
2023年7月19日,王明林因病去世。治病期間,他念念不忘的是未赴約的宣講和志願服務。得知王明林去世的消息,網友們紛紛留言緬懷,送別老人。數千名群眾自發到殯儀館獻花,表達哀思。
王明林榮獲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07 王鐵映
王鐵映,男,漢族,1989年9月生,中共黨員,吉林邊檢總站通化邊境管理支隊麻線邊境派出所政治教導員。
從警10余年,王鐵映扎根邊疆農村,解民憂、助民富、保民安,忠誠履行人民警察的神聖職責。
通化市集安市麻線鄉下活龍村地偏人稀,轄區面積廣闊,但農耕土地僅7公頃,人均年收入偏低。作為駐村民警的王鐵映依托通化師范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建立的鄉裡農創園,提出發展民宿經濟、村民參與旅游經營和手工制品的建議,助推13戶村民建立25間民宿,戶年均收入大幅增加。為幫助村民增收,王鐵映協調派出所黨支部與下活龍村黨支部合辦“小鐵夜校”,並邀請農業專家、種植大戶傳授種植養殖知識,促進鄉村經濟作物種植,全村年創收近30萬元。他還牽頭建立公益法律咨詢室,邀請公益律師線上線下為村民免費提供法律援助。王鐵映走訪發現,村裡農閑的時候業余活動較少、文化活動匱乏,便主動與駐村第一書記對接,推動建設了村部紅色影院、綠色休閑書吧等文娛場所,促進村民精神文化水平提升。下活龍村煥發新活力,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王鐵映創新實施了從一人獨守到推行群防、從民警管治到村民自治的穩邊固邊新方法。2020年6月,他牽頭組建一支由村干部、民兵、漁船民、企業主共15人組成的“義警工作站”,與民警、輔警和護邊員隊伍共同筑起群防群控的安全屏障。多年來,他帶領社會化警務力量化民憂、解危難、救病患,將助人為樂踐於實際。
王鐵映還積極參與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建立“麻線幫幫團”公益組織,聯合駐村工作隊,充分整合各行業志願者,向群眾提供公益志願服務。12年間,他先后建立“鄉村愛心基金”“弱勢群體檔案”,協調促成義務體檢、送醫送藥等活動,個人累計捐款3萬余元,扶持8名貧困戶,被轄區群眾親切稱為百姓“貼心人”。
王鐵映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榮獲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吉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08 王愛林
王愛林,女,漢族,1979年8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王愛林扎根民族地區基層法院,以化解社會矛盾為己任,全心全意為百姓排憂解難。她關愛失足未成年人,帶頭成立“愛林工作室”,建設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開展巡回法治課,被親切地稱為草原上的“法官媽媽”。
2014年,王愛林被調到少年法庭從事未成年人審判工作。從那時起,她決心在庄嚴肅穆敲下法槌的同時,也要給這些孩子們改過自新的機會。為此,她總結出“三個三”工作法,即庭前“走訪家長老師,會見涉罪少年,集中庭前幫教”,庭中“辯方傾吐心聲,控方釋法明理,法官兜底教育”,庭后“跟蹤回訪,跟蹤幫教,幫扶復學就業”,引導涉罪未成年人回歸人生正軌。
2018年,“愛林工作室”正式成立,建立庭前心理干預和庭后跟蹤幫教系列工作機制,幫助涉罪未成年人。工作室組織開展“一對一”助學幫扶項目,累計提供助學金15萬余元,幫助100多名未成年人重獲學習的機會﹔通過與勞動就業培訓機構等安置基地合作,為刑滿釋放后已成年的涉罪者提供學習計算機、汽車修理等行業知識的專業平台,幫助他們掌握就業技能、提升就業能力。“愛林工作室”整合法院、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在普法宣傳、預防犯罪領域不斷探索,常年深入各大中小學校,為學生們講解校園中常見的犯罪行為以及預防校園欺凌、加強自我保護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導學生們學會辨別和抵制不良誘惑。同時,“愛林工作室”在77所學校建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先后邀請數萬名師生、家長參加法院開放日、旁聽庭審等活動。“愛林工作室”獲得“內蒙古自治區首屆優秀志願服務項目”“全區普法依法治理創新案例”等榮譽,成為內蒙古政法系統一張亮眼的名片。
王愛林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05 版)
相關新聞: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