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會林
2024年11月28日09: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積極創新對外傳播表達方式,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
我今年90歲了。如果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自己的一生,那麼我會選擇“生命不息,追求不止”。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座右銘。
在我16歲那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保家衛國,人人有責,我主動申請入伍,很榮幸被批准,之后便和戰友們跨過鴨綠江奔向了戰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戰斗,是保衛清川江大橋。戰斗持續了七天七夜,敵軍出動了上千架次的飛機。投彈、俯沖、掃射……許多戰友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上。作為幸存者,我有責任肩負使命,扛起戰友們的遺志。往后余生,為了祖國奉獻,沒有任何“價錢”可講,這是我和戰友們立下的誓言。
何謂“不講價”?在我看來,隻要是國家的需要、事業的需要,就要義不容辭去做、全力以赴做好。1958年,我畢業留校,成為北京師范大學的一名教師。從現代文學到現代戲劇,再到影視學科,從教60余年,我多次跨專業任教。1992年,學校准備創建全國首個綜合性大學的影視學科。臨近退休的我接到任務,開始“創業”。學科設計規劃、師資引進培養,編寫教材、確定招生計劃、設置課程……摸著石頭過河,一項項推進。3年后,學校獲批全國高校第一個影視學博士學位授權點。一次次從零開始,不少人問我:難嗎?但凡干事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總是越過一座山,再攀一座峰。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教學,沒有科研做支撐,就無法深入﹔脫離了實踐,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社團北國劇社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就是從我們的戲劇、影視教學中孕育生長出來的。主角無一例外都是青年學生。這些平台,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陣地,也成為以美育人的重要載體。當北國劇社的作品走上首都劇場等大舞台,當青年影人的作品閃耀於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我更深切地感受到,青年人創新創造活力無窮,關鍵是要為他們施展才華創造條件、提供舞台。
新時代的中國,讓我們有底氣也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影像敘事具有跨越時空、直擊人心的力量。由此,我們推出“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項目。14年來,百余個國家的千余名青年深度體驗中國生活、中國文化,拍攝紀錄短片,以他者視角講中國故事,以人文交流促民心相通。“看中國”搭建起中外青年溝通、交流、合作的橋梁,成為彰顯中國魅力、傳播中華文化的品牌項目。實踐証明,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有助於中華文化立起來、走出去﹔積極創新對外傳播表達方式,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將贏得越來越多理解、尊重與支持。
出生在風雨如晦的舊中國,成長於篳路藍縷的新中國,親歷時代的滄桑巨變,我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始終沒變的,是對祖國的赤誠,對中華文化的鑽研,對三尺講台的熱愛。至今,我仍堅持授課,鼓勵更多年輕人學經典、讀經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我會繼續在文化“戰場”上發光發熱,能多干就多干一點,盡心竭力奉獻所有。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本報記者呂曉勛、何娟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8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