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宏 周書奎 梁德武
2024年11月15日08:40 來源:學習時報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抗戰時期,被日軍驚呼為“奇幻戰爭”的中國地道戰,是解放軍軍史、戰史上的光輝典范。而這種戰術的創始人,就是新中國首次授銜的中將曠伏兆。
挖地道藏奇兵,打得敵人魂飛膽戰。曠伏兆1914年出生於江西永新,1929年參加革命,1932年參加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班長、指導員、營長、團政委等職。1943年3月,曠伏兆調任冀中軍區第10軍分區政委兼冀中地委書記。到任第二天,他在雄縣楊庄一農戶家聽地委副書記楊英匯報時,村庄突遭日軍包圍,被匆匆隱藏到這家的“蛤蟆蹲”裡躲避而僥幸脫險。事后,他覺得這樣太危險,設想將分散在各家各戶的“蛤蟆蹲”挖通連起來,並作為新的斗爭形式。他的這一設想得到了時任10分區司令員劉秉彥的全力支持。隨后,他們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和召開黨政軍民領導干部會議,決定在二聯縣米南庄進行試點,與鄉親們一起挖洞掘土,就地解決難題,創造性地建起了能打、能走、能攻、能守的戰斗地道,使得整個村庄成為完整的“天(房上)、地(地面)、陰(地下)三通”戰斗堡壘村。接著,曠伏兆又將這一經驗推廣至地委轄區的(北)平、(天)津、保(定)地區,將原本散落在家家戶戶的“蛤蟆蹲”建設成為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地下長城。曠伏兆發明的戰斗地道充分發揮人自為戰、村自為戰,以守代攻、以逸待勞的村落游擊戰的作用,能持久堅持武裝斗爭,在平原游擊戰爭中,逐漸成為其他各種斗爭的支柱,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創舉,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1966年八一電影制片廠以此為原型拍攝的戰爭故事片《地道戰》,公映后迅速紅遍大江南北,使抗戰時期冀中的地道戰名揚世界。
挖石油尋寶藏,組織華北勘探會戰。1960年4月29日,周恩來總理簽署命令,任命從朝鮮戰場回來后在高等軍事學院深造的曠伏兆為地質部副部長,協助部長、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和黨組書記何長工開展工作,主要分管石油勘探和與石油部的協同等生產工作,之后又任黨組副書記兼政治部主任。
到任后,曠伏兆熟悉工作后,即根據李四光針對黑龍江大慶和吉林扶余相繼勘探出石油而作出的“看來鬆遼油區,大局已定,今后該是我們跳出門檻,往南移動”的科學判斷,率地質學家朱夏、關世聰以及地質部有關司局、政策研究室同志,奔赴鬆遼地區就勘探隊伍南移問題展開調查研究。曠伏兆和工作組同志先是在長春聽取了地質部基層地質、物探工作者意見,然后又轉到哈爾濱聽取石油部從事實際工作以及石油部和黑龍江省領導的意見並達成石油勘探共識:缺油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關系鞏固國防和社會穩定的大事,為國家分憂就必須加快石油勘探速度,迅速形成石油生產能力。要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通過會戰加快勘探,形成石油生產能力。其間,曠伏兆與黑龍江和石油部領導會商確定,鬆花江以北以石油部為主組織會戰,以南由地質部統一指揮。隨后,曠伏兆又在地質部各勘探隊伍中進行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的學習教育,在勘探隊伍中有效樹立了大局觀。
1960年9月,地質部黨組在天津組織召開了在我國石油勘探普查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華北石油地質工作會議,也稱“天津會議”。會上,曠伏兆根據“鬆遼地區通過會戰加速勘探普查,今后石油地質勘探普查力量部署,重點應由鬆遼向遼河、渤海及華北地區轉移”的實際,強調:為了打好華北戰役,勘探普查工作力量部署必須採取重點突破與區域普查相結合的方法,統一規劃,統一指揮,各兵種聯合作戰,緊密配合,互相銜接。在這次會上,曠伏兆基於對冀中情況的熟悉和情感,還提出了將博野坳陷改名為冀中坳陷,為華北地區油氣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礎。會后,在曠伏兆組織指揮下,華北油氣勘探普查大會戰迅速掀起熱潮,山東東營、北京大興河營、天津大港等地不久就相繼突破了出油出氣關。這次大會戰為大港油田、勝利油田的開發建設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曠伏兆在地質戰線奮斗了15個春秋,為組織領導地礦、石油資源勘探開發,為地質隊伍建設、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挖隧道修鐵路,鑿穿山梁貫通天塹。1978年5月,曠伏兆被任命為鐵道兵第二政治委員,在司令員陳再道、政委呂正操領導下,主持黨委日常工作。鐵道兵是一支工程部隊,技術含量高,且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曠伏兆經常深入施工一線、科研單位、院校及工廠等單位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問題。
1979年4月,他在太(原)嵐(縣)鐵道兵第二師鐵路施工工地視察時,聽說位於呂梁山深處的崇山峻嶺中的一座1000余米長的隧道在施工中遇到了一些技術問題,導致施工進度緩慢,立即驅車前往那座隧道親自察看。隧道石質破碎,頂部不斷往下滴水,接近坑道的部位,還有塌方的痕跡……他憑借在地質部學到的地質知識和積累的豐富地質經驗,經過仔細觀察岩石構造,與現場工程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排險方案,很快解決了施工進度緩慢的問題,干部戰士們稱贊“曠政委是內行”。他在另外一座隧道施工工地視察時獲知,因整體道床施工缺一種型號的鋼軌,即將影響到工程進度,便立即通過同行的鐵道兵司令部領導責成后勤物資部門請求鞍鋼給予支援,七八天后,210噸鋼軌順利運到工地,確保了施工進展。
曠伏兆到鐵道兵工作后,始終把自己看作是一名小學生,認真學習鐵路施工知識,虛心聽取專家和官兵意見,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地工作。他大抓部隊的艱苦為榮、勞動光榮、當鐵道兵光榮的“三榮”思想教育,有效激發和保持了鐵道兵部隊的旺盛斗志。他歷經了京原線、兗石線戰備鐵路修建和引灤入津工程等重大任務,足跡遍布鐵道兵在大興安嶺、天山南北、呂梁山區、沂蒙山區等各個工地,為鐵道兵部隊建設和圓滿完成國家賦予的鐵路修建等重大任務作出了卓越貢獻。
曠伏兆不管是在軍隊還是在地方,也不管工作崗位如何變換,總能“挖”出一片新天地,創出一片新輝煌。這源於他對黨和人民事業的赤膽忠誠,得益於他始終保持老紅軍政治本色和戰斗作風,得益於他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尊重人才、尊重群眾的科學精神。他“挖”出了一世輝煌,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永遠值得學習和弘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