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愛國愛教 弘法利生

藏傳佛教積極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本報記者 楊 暄 袁 泉 紀雅林

2024年11月14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西藏,拉薩,日光之城。

  白雲低回處,千年八廓街。仰面,是湛藍純淨的天空﹔身旁,是白壁紅檐的藏式民居﹔腳下,是青石鋪就的“轉經道”。僧眾徐行,游客打卡,商鋪比鄰。

  桑煙大昭寺,巍然“會盟碑”。歲月流轉,被稱作“拉薩的足跡”的八廓街融合傳統與現代,見証“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一般的民族親情,也成為觀察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一扇窗戶。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這是一個不斷演進並深化的過程。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堅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持續加強和改進寺廟管理,深化拓展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教育,扎實推動藏傳佛教更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如今,宗教更和順,社會更和諧,民族也更加和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各民族文化在這裡交流交往交融,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這裡其樂融融。”

  任何宗教的生存發展,都必須同所在社會相適應,這是世界宗教發展傳播的普遍規律

  “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做好藏傳佛教工作是促進西藏長治久安的一個重點。縱觀世界,宗教本土化是各宗教生存和發展的普遍規律,藏傳佛教正是我國佛教中國化的產物。公元7世紀,佛教自中國內地和南亞傳入青藏高原,為供奉佛像,鬆贊干布下令修建大昭寺、小昭寺兩座寺廟。

  千余年來,大小昭寺金頂熠熠生輝,門前香火繚繞。我國佛教也在這片土地上不斷融合藏地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區域特點、中華文化烙印的藏傳佛教,融入西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宗教的生存發展,都必須同所在社會相適應,這是世界宗教發展傳播的普遍規律。

  歷史從來都是以具象的方式,存留於記憶之中。千百年來,藏傳佛教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清晰脈絡,通過一件件歷史遺存生動呈現。

  山南市扎囊縣,桑耶寺作為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吸收唐朝及古印度的佛教文化,融合藏、漢、印建筑風格,見証了佛教在西藏的初步本土化﹔

  拉薩大昭寺,金奔巴瓶歷經200多年仍光彩熠熠。作為乾隆年間認定達賴、班禪等大活佛的法定程序,金瓶掣簽制度已成為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必須遵循的定制和儀軌,也是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宗教事務加強管理、密切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的歷史見証。

  “藏傳佛教適應時代、主動變革的歷程,就是在漸進地中國化。”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梁俊艷說,中國化是藏傳佛教傳承至今形成的重要歷史經驗。

  如今,藏傳佛教以更積極的姿態適應著社會變化、時代變革。

  參與生態建設——

  拉薩市南北山綠化工程實施以來,色拉寺、大昭寺、哲蚌寺、乃朗寺等宗教活動場所積極響應號召,多次組織寺管會干部、僧眾在劃定片區植樹造林,助力南山公園從曾經的缺林少綠變成滿眼翠綠。

  “每年植樹季,僧人們積極參與,有的培土圍堰,有的引水澆植,為拉薩添綠貢獻力量。”哲蚌寺管委會主任巴桑次仁說。

  投身文物保護——

  很多藏傳佛教寺廟本身就是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保存了大量文物、非遺。哲蚌寺內的貝葉經、孝登寺內的釋迦牟尼佛殿、大昭寺裡的佛像……在保護文物、傳承文化方面,寺廟和僧人主動加強古籍修復、文物保護,研究和發掘文物、古籍中蘊含的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教育引導信眾——

  在阿裡地區普蘭縣科迦村,幫當地農牧民收割青稞,是科迦寺僧人的一項傳統。休息時,村民談到村裡的一起小糾紛,科迦寺僧人索朗仁青主動建議:去找警察和村裡的駐村干部。

  每年法治宣傳月,索朗仁青都要和寺管會干部一起到寺廟、村庄宣講法律。如今“遇事找法、做事依法”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那曲市嘉黎縣斯定咔村,45歲的村民扎西曲真剛剛搬進新家。“以前,我們生病或遇到難事時,都會去寺廟。”扎西曲真說,現在僧人越來越多地引導大家生病要就醫、宗教消費要適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藏傳佛教的發展,要有利於人民生活改善,有利於社會穩定。”作為社會的一部分,藏傳佛教積極倡導扶貧濟困、弘法利生、簡朴節約的理念,服務信眾、服務社會,在順應社會發展、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充分彰顯了藏傳佛教界的家國情懷。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特別是宗教活動場所管理

  吃過早飯,昌都市芒康縣色登寺僧人丁增鬆布起身前往寺廟大殿。9點剛過,法會正式開始,僧人們誦經、祈禱,有條不紊。

  在西藏,1700多處藏傳佛教宗教活動場所有序運行。宗教和順,離不開宗教事務管理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的穩步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宗教工作理論和方針政策,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特別是宗教活動場所管理。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內容。這不僅是藏傳佛教適應社會發展、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充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持宗教領域持續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

  一條條法規頒布施行,刻錄著藏傳佛教宗教事務的規范化進程——

  2007年,《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施行,從制度層面使宗教傳承方式得到充分尊重,活佛轉世有序傳承得到充分保障。截至2022年底,已有93位新轉世活佛得到認定。

  2017年,修訂后的《宗教事務條例》通過﹔2023年,《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施行﹔《西藏自治區實施〈宗教事務條例〉辦法》等地方性法規頒布實施……循法而行,依法而治,藏傳佛教在法律法規的保障下健康傳承。

  一項項制度出台完善,映射藏傳佛教寺廟管理方式的現代化變革——

  從高僧大德、僧尼代表和干部一起組成寺廟管理委員會或片區管委會,共同進行管理服務﹔到修訂完善寺規僧約,執事委員會等機制出新﹔再到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加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教育……寺廟管理長效機制在守正創新中不斷建立和健全。

  2023年9月,在那曲市孝登寺,經過前期推薦、綜合考察、集中醞釀、投票選舉,13人組成的第一屆執事委員會成立。“一批年富力強、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僧人被選出來,為寺廟管理注入了活力。”孝登寺管委會主任羅布旺秋說,執事們在寺管會的指導下,不斷加強創新寺廟管理,分工做好衛生、治安、后勤、佛事等工作,充分調動了大家積極性。

  一項項服務配套提升,見証保障宗教界人士合法權益的務實努力——

  提及這些年寺廟的硬件改善,正在西藏佛學院學習的邊巴次仁有著切身體會。他自幼在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朱拉寺修行,曾經缺水缺電。在自治區“九有”工程推動下,地處小山村的朱拉寺通了水電,柏油路鋪到了寺門口。“寺裡還辦起了寺廟書屋,我平日裡會通過手機和各種媒體獲取信息、了解世界。”邊巴次仁說。

  “宗教界人士也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也應享受到國家在醫療、教育領域的發展紅利。”四川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拉加當周說。

  雪域高原上,寺廟僧尼社會保障待遇逐年提高,已實現在編僧尼醫保、養老保險、低保、意外傷害險和健康體檢的全覆蓋,絕大部分寺廟實現通路、通信、通電、通水、通廣播電視……廣大僧尼的學習生活條件越來越現代化,寺廟和僧人權利得到更好保障。

  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各項宗教活動進一步法治化、規范化,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獲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強的僧眾,更加愛國愛教。

  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

  西藏自治區政協禮堂,第九屆藏傳佛教教義闡釋交流會上,200多名僧尼代表齊聚一堂,交流探討。

  阿裡地區措勤縣門東寺僧人西繞丹巴說,我們要弘揚互愛、互助、互相尊重的中華傳統美德,佛經教義與當代社會發展需要是互相契合的。這樣的觀點,得到了在座僧尼一致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

  教義教規是宗教界人士的思想和行為准則。教義教規闡釋要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彰顯愛國的思想底色。

  “愛教要以愛國為前提。”在山南市乃東區達杰林寺每周舉行的學習會上,經師平措朗真經常講述歷代愛國愛教僧人的故事。

  “六世班禪一生維護祖國統一,喜饒嘉措大師發動僧俗團結抗日……”平措朗真說,藏傳佛教經典繁多,杰出人物眾多,其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理念,抑惡揚善、平等寬容、扶貧濟苦等積極思想,至今仍值得僧人和信眾繼承發揚。

  開展講經闡釋,要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在經典教義闡釋上,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

  今年33歲的瓊布·阿旺強巴堅贊,是日喀則市謝通門縣扎西吉培寺第三世瓊布活佛。“釋迦牟尼佛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與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懲惡揚善的優良品德本質相同。”瓊布在教義闡釋中注重運用現代人的思維、語言和文字表達方式,關注現實中的社會問題,對經典作出符合時代需求、信眾喜聞樂見的新闡釋。

  培養愛國愛教、學問精深的現代僧才,不僅要在研闡譯上力求突破,還需在教學改上與時俱進,使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相契合、傳統學位與現代學銜制度相銜接。

  在西藏佛學院,教室布局很有特色。這裡沒有課桌和椅子,取而代之的是矮幾和藏毯﹔教室一側擺放著講台,另一側則是坐榻。

  “這種布局巧妙地將現代學院式和傳統經院式的教學相融合,更加貼近藏傳佛教的傳統修行方式。學員們席地而坐,上完文化課,轉過身來就能跟著經師學習佛學經典。”西藏佛學院副院長張德強介紹。

  在科研樓閱覽室桌上,攤開的人民日報藏文版十分顯眼。多年來,人民日報藏文版發行至西藏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涉藏州縣的行政村,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僧尼了解國家方針政策、社會發展成就,學習法律知識,培養愛國情懷的重要平台。

  西藏佛學院學員白瑪旦增對報紙上沙漠植樹的照片印象深刻。在西藏佛學院學習了3年多,除了傳統經學,白瑪旦增還有更多機會了解學習國家政策、法律法規。“過去,我也知道要保護樹木,但都是出於教義上的理解。現在讀了報紙、學了知識、了解政策后,就能更清楚地認識到生態保護的必要性。”白瑪旦增說。

  舉辦藏傳佛教講經闡釋交流會,出版《藏傳佛教教義闡釋(試講本)》《藏傳佛教教義闡釋研究文集》等10余部成果著作,推進“三級學銜”制度建設……藏傳佛教教規教義研究日益精深,人才培養不斷加強。截至2024年9月,各藏語系佛學院共培養“三級學銜”獲得者3446人,其中363人獲得藏傳佛教最高學銜“拓然巴”學位。

  ★★★ ★★★

  夜色下,拉薩城燈光璀璨,八廓街古韻悠長。晚風中經輪輕轉,吟誦著千年的虔誠與祈願,講述著今日生活的悠然與美好。

  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歇。歷經歲月洗禮的大昭寺傾聽著這片聖潔的土地奔向現代的強健足音。新時代新征程,藏傳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將不斷穩步深化,促進宗教和順、社會和諧、民族和睦,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徐雷鵬、張佳瑩、李凱旋、盛玉雷、趙帥杰、張藝開、賈豐豐、鮮敢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4日 01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