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心連心的“紅飄帶”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贛南地區堅持弘揚愛國擁軍傳統記事

2024年11月02日09:51    來源:中國軍網

今年10月,江西省信豐縣新田鎮百石村的老村支書邱賢鬆幾乎沒閑下來過。

“每天來展示園參觀的游客很多。”邱賢鬆告訴記者,“有自駕來的,還有軍地單位組織過來學習的。”

百石村,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后第一次突破國民黨封鎖線的地方。

2022年,百石村建成長征第一仗核心展示園。今年10月,適逢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展示園迎來參觀高峰。

不隻在這個展示園——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贛南地區,歷經90年風霜的長征遺址、近年修建的博物館和展覽館,迎來大批前來踏訪“紅飄帶”起始之地的游客。

那年,8.6萬余名中央紅軍將士星夜踏上征途,他們的身后,是人民群眾無怨無悔的支持。在贛南,到處都流傳著軍民患難與共的動人故事。“門板橋”“紅軍井”“萬斤農糧助紅軍”……在那些最為艱難的時刻,軍民之間的魚水情更顯彌足珍貴。

90年后再度踏訪贛南革命老區,這裡依然刻印著軍民生死相依的見証,依然流淌著軍民血肉相連的深情。

信豐縣

一倉糧·滿腔情

周末,江西省信豐縣思源實驗學校教師刁玉丹專程來到新田鎮。

“我剛從上猶縣調過來不久,對信豐還不是很了解,所以特地過來參觀學習。”刁玉丹告訴記者,她的丈夫是信豐縣人武部文職干事,前幾年兩人一直兩地分居。后來,信豐縣人武部了解到她因在上猶縣工作難以照顧家庭,就主動協調,將她調入信豐縣思源實驗學校任教。

“我沒想到工作調動辦得這麼快。”刁玉丹說,“來鎮上看了長征出發地相關展陳,我才了解到信豐縣擁軍傳統這麼悠久。”

在新田鎮金雞村官倉背小組,客家圍屋舊址修葺一新。這裡是刁玉丹“研學路線”的其中一站。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部隊轉移至新田鎮金雞圩時遭遇敵軍。當時紅軍已無軍糧,村民得知后,將一倉(約1萬斤)糧食借給紅軍。戰爭年代,這幾乎是一村人全部的存糧。得到及時補給的紅軍奮起反擊,成功擊敗敵軍。

“鄉親們認可紅軍是為窮苦人打天下的軍隊,都願意傾盡所有支援紅軍。有多少糧食,就拿出多少糧食。”長征第一仗核心展示園講解員陳功發說。

據記載,當時紅軍打了欠條,但由於國民黨反復掃蕩,借條沒能保留下來。而在贛南老區,有許多保存至今的“紅色票據”——借谷票、草鞋收條、公債收據……一張張紅軍留下的票據,記錄了贛南群眾對紅軍的擁護,也是紅軍嚴守紀律的見証。

斗轉星移,這份不計得失的擁軍情仍在這片土地流淌。

“我縣駐軍不少,每年都有一些軍娃、軍屬需要就學或安置。”信豐縣人武部干事陳金子說,僅今年,信豐就解決軍人子女上學、隨軍家屬崗位調動、退役軍人安置問題數十項。

近年來,信豐縣還升級改造國防教育服務中心、征兵體檢站,解決了駐軍部隊營房整修、訓練場加裝供水設備、訓練器材配備等實際問題,配齊了34個基層武裝部的物資器材。

地方傾力支援,官兵心無旁騖練兵備戰,駐軍多個單位被上級表彰為軍事訓練先進單位。2022年,嘉定鎮武裝部部長王友銀在群眾性比武中獲得全省專武干部組第一名。

興國縣

擴紅忙·參軍熱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此給予高度贊譽,稱贊興國縣為‘創造百萬紅軍的先驅’,充分肯定了興國在紅軍擴充和革命事業中的重要地位與貢獻……”10月20日,江西省興國縣委組織拍攝的紅色微電影《擴紅》在興國縣放映,軍民共同重溫當年擴紅運動的故事。

1933年2月,中共蘇區中央局提出“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目標。1933年5月,興國地方武裝“興國模范師”5161人集體報名參加紅軍,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譽為“創造百萬紅軍的先驅”。蘇區時期,興國縣共有9.3萬余人參軍參戰。據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記載,興國還是全蘇區捐獻軍糧最多的縣、推銷公債最多的縣、為紅軍做軍鞋最多的縣。

90年前,先輩跟著紅軍的隊伍,走上革命的道路﹔如今,后來人高擎火炬,沿著英雄的足跡繼續向前。

信息支援部隊某部興國籍戰士湯瑜,是家中第5代軍人。

“我的高祖父湯振連參加過湘江戰役、走過了長征。”湯瑜說,“作為紅軍后代,我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當過兵。祖輩們跟著紅軍走,真的讓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所以我們幾代人都選擇參軍報國。”

湯瑜告訴記者,在興國,許多有志參軍的青年都很熟悉擴紅的故事。“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跟著走?因為紅軍是人民自己的隊伍。”

近年來,為激勵優秀青年參軍入伍,縣裡還出台《興國縣入伍大學生優待安置辦法》等文件,採取提前預留崗位、量化評分安置、列入政績考核等措施,為退役大學生士兵暢通“后路”。

深厚的紅色底蘊,務實的優待政策,激發興國縣青年參軍入伍熱情。據了解,近年來興國縣應征報名人數大幅超過征集任務數,每年為部隊輸送200余名優質兵員,其中約兩成在部隊立功受獎。

瑞金市

紅井水·幫扶果

“紅井水喲,甜又清哎,手捧清泉想親人﹔喝上呀一口喲紅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一曲《紅井水》至今仍在江西省瑞金市的大街小巷傳唱,提醒著人們“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瑞金,以前好多村鎮都有紅井。”剛剛在瑞金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歷史紀念園紅五星廣場演出完畢的瑞金客家山歌表演隊隊員劉果林說,“甘甜的紅井水滋養了一代代瑞金人,這首《紅井水》至今打動著鄉親們。”

1933年,在瑞金沙洲壩,毛澤東同志發現當地群眾用水不便,就帶領軍民一同挖了一口井。為群眾挖井的事一傳開,同志們紛紛效仿,為沙洲壩其他各村挖井。有了紅軍的協助,很快各村幾乎都有了水井,群眾的飲水問題解決了。

“其實不光有紅井,瑞金還有紅軍橋、紅軍陂。”跟著表演隊走過瑞金各鄉鎮的劉果林說,“紅軍當時雖然處境艱難,但看到群眾有生產生活上的不便,仍想方設法解決,這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上。”

土地革命時期,紅軍為了人民幸福英勇奮戰﹔走進新時代,革命老區走上鄉村振興道路,人民軍隊同樣傾力支持。

“都賣出去了!”數著賣竹筍的收入,瑞金市大柏地鄉楊古村村民楊海生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告訴記者,幾年前竹筍銷路不佳,結對幫扶楊古村的部隊干部對他精准幫扶,找到了穩定的銷路。

“‘當年的紅軍又回來了’,現在村子發展得這麼好,離不開部隊對我們的支持。”楊古村黨支部書記黃建平說。

2023年12月,受寒潮天氣等因素影響,楊古村3000余斤臍橙滯銷。為減少村民損失,瑞金市人武部第一時間發動人員尋找銷路、幫助運輸。經過兩周的努力,滯銷的臍橙全部售出,最大限度降低了惡劣天氣造成的損失。

當年,一曲《十送紅軍》從贛鄱大地唱響﹔如今,在長征這條“紅飄帶”的起點,新時代軍民合奏的雙擁之歌嘹亮歡暢。(蘭善喜 付 艷 本報特約記者 郭冬明)

來源:解放軍報

(責編:宋美琪、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