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08:2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開國大印”作為見証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標志性符號,曾與“國旗”“國歌”同行,它們共同見証了偉大新中國的誕生,是當之無愧的共和國符號。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籌備會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的常務委員會,秘書長為李維漢,副秘書長為余心清、齊燕銘等。
在籌備會為籌建新中國所做的各項准備工作中,刻制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印信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
當時,周恩來委托陳叔通邀請治印名家參與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治印事宜。但因陳叔通工作繁忙,齊燕銘副秘書長便為治印的籌劃花費了更多的精力。齊燕銘邀請了國內治印名家張樾丞、頓立夫、唐醉石和魏長青等共同探討,但隻有張樾丞擅治銅印,所以刻制國印的重任就落在了張樾丞的肩上。
1949年8月19日,政府印鑄問題座談會在北京飯店舉行,張樾丞等14人出席。會議制定了新中國政府印信的“型式”“字體”“質料”“字文”等印鑄問題,同時修正通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印鑄局組織條例”。
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以合乎法律規定的形式確定下來,國印印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也隨之被最終正式確定。
為了刻好國印,精於刻銅藝術並篆刻技藝卓絕的張樾丞開始了緊張的准備工作,翻資料,找印譜,畫出了隸、宋、漢篆、秦篆4種字體的印樣。隨后張樾丞將印樣交給齊燕銘。齊燕銘立即將印樣呈送中央領導審閱。為了讓群眾都能看得懂,毛澤東最終選定了宋體字的印樣。
1949年10月27日凌晨1時,齊燕銘將鐫鑄中央人民政府暨所屬各機構印信報告附設計說明上報,並預計中國人民印刷廠月底完成刊鑄工作。同日早上,周恩來和毛澤東批示后,首批印信即交付刊鑄。
國印最終完成於1949年10月31日上午九時,並被使用。印璽為方形圓柄,國印實物印面邊長9厘米、章體厚2.5厘米、柄長10.9厘米,使用質地堅硬耐磨的銅胎鑄字。整體造型有氣勢,15個字的宋體印文搭配對稱、嚴謹,印痕字跡雋秀清晰、美觀大氣。
在新中國誕生初期(1949年10月—1954年9月)這段特殊歷史時期,“開國大印”承擔了特殊的歷史使命。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任命書均鈐有開國大印,同時這枚國印也是頒發各種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權力時鈐印公文的憑証信物,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如今,開國大印被完好地保存在博物館內,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摘編自文匯網、檔案春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