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抗日生命線”——史迪威公路

張冉

2024年10月14日08:23    來源:學習時報

2023年8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史迪威將軍后人,“史迪威將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對中國解放和進步事業給予了積極支持,對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人民對此不會忘記”。西點軍校畢業的史迪威不僅有著杰出的軍事才能,對時勢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深信中國共產黨抗戰意願的堅決,多次建議羅斯福總統將“援華物資分配給中共軍隊裝備與使用”。為了表彰史迪威將軍對中國抗戰的貢獻,中印公路又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這條路為中國抗日戰場輸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是名副其實的“抗日生命線”。

七七事變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妄圖3個月佔領中國。但中國人民的不屈意志和頑強抵抗瓦解了日軍“速戰速決”的美夢,日本被迫面對與中國進行持久戰的現實。在這種情況下,日軍開始寄望於通過切斷中國與境外的物資運輸通道,使中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日軍的接連打擊下,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迅速陷落,中國的海上重要港口被封鎖,海上補給線被切斷。為維持中國與外界的物資往來,中美合作開辟了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駝峰航線等陸、空國際交通運輸線。其中,中印公路是抗戰后期中國連接境外的唯一一條陸上物資運輸通道。

1941年3月11日,為支持各國對抗法西斯國家,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以法律形式確定美國將通過各種方式向盟國提供必要的戰爭物資。法案通過后不久,美國就開始援引這一法案向中國提供武器裝備和其他物資,以提振中國抗戰信心、“保持中國於戰爭之中”。為將美國援華物資成功運抵中國戰場,1942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開辟一條空中運輸線和一條陸上運輸線,即后來的“駝峰航線”和中印公路。根據羅斯福的這一計劃,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令史迪威“盡快開辟雷多和緬甸運輸線”。

史迪威時任中緬印戰區美國部隊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他認識到,開辟這條運輸線對強化和塑造盟軍在亞洲戰場的力量和存在的重要性,他甚至認為,盟軍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取決於中印公路的完成情況。史迪威斡旋於中國、英國、英屬印度之間,就筑路事宜協調各方達成合作意願並建立必要的協作。同時,為突破日軍的重重阻礙、順利打通這一國際運輸通道,還需擬制一個健全的軍事應對方案。最終,中、美、英決定,由史迪威指揮一支軍隊,從印度雷多出發,向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進軍,進而奪取緬北城鎮密支那和八莫,最后抵達雲南與中國遠征軍會合,以軍事行動為先導,同步推進運輸線路的修建。

史迪威指揮的這支軍隊由撤退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和新編第22師改編而成,名為“中國駐印軍”。中國遠征軍撤退至印度時,士兵多營養不良、軍需供給貧乏、武器落后,很多人甚至從來沒用過沖鋒槍,但史迪威認為,中國士兵實為世界上最為精良之部隊,倘有較優配備,自為無敵之勁旅。事實証明,這支在印度蘭姆伽基地經過了正規軍事訓練、配備了先進武器裝備的部隊,擁有極強的作戰能力。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正式向緬北地區展開反攻,按照原定計劃先后打通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等,並於1944年擊敗日軍王牌第18師團,沉重打擊了日軍氣焰,為中印公路的推進打好了頭陣。

中國駐印軍的推進為中印公路的修建逐步掃清了軍事障礙,但筑路工程隊依然面臨三重困難:一是復雜的地形。中印公路途經的地區遍布高山與河谷,顯著的海拔落差給工程施工帶來了極大的技術挑戰。二是惡劣的氣候。公路沿線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潮濕悶熱,且雨季降雨量大,導致各種山體事故頻發以及瘟疫和瘧疾的盛行。三是熟練勞動力的缺乏。公路修建初期,美國工程隊的主力由大量缺乏修路經驗的非裔勞工組成,到了技術難度高的地段和工程機械故障頻繁的雨季,工程推進速度嚴重滯后。

為解決這些困難,史迪威下令成立“中緬印戰區后勤補給部”,在公路沿線設立戰地醫院,改善了施工人員的健康狀況、提供了充足的后勤補給。施工后期,美軍工程隊也補充了接受過正規筑路培訓、有筑路經驗的工程兵,同時增加了新的技術設備,工程推進速度得到了有效提升。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畹町附近的芒友會師,中印公路全線貫通。中印公路修筑歷時2年零3個月,在這段時間裡,因戰爭、疾病、事故等傷亡人數眾多。可以說,修路的工程隊是跟著中國遠征軍的進攻步伐推進。中國、美國、英屬印度、尼泊爾等國工人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完成了修建中印公路的壯舉。

中印公路打破了日軍對中國抗日戰場的陸上封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世聞名的軍事運輸線。在物資極其匱乏年代,這些緊急援華物資鼓舞了中國人民、破壞了日軍通過封鎖使中國屈服的意圖,進而對二戰的整體戰局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印公路早在修建之初,史迪威便在公路的起點雷多放置了一面路牌,上書“此為直搗東京之路”。史迪威一直希望美國政府對中國戰場給予更多的重視。為了反攻緬甸、打通中印公路,史迪威甚至建議美國從別處抽調兵力在仰光實行大規模兩棲登陸。

然而,二戰期間,美國的大戰略是“先德后日”“先歐后亞”。時任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甚至認為,在英美的總戰略中,對德作戰居第一位,居第二位的是橫跨太平洋對日本列島的大規模陸海空聯合作戰,中緬印戰區處於可憐的第三位。這一戰略也體現在美國援助盟國物資的流向上。據美國官方1944年的統計,截至1944年6月30日,美國“運往各國的物資總值為二百八十億七千余萬美元。其中,英國所獲總值為九十三億二千余萬美元,而中國所獲物資總值僅為一億五千余萬美元”。中國從美國獲得的援助物資遠不能滿足中國戰場的需求。中國人民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原因在於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離不開中華民族在強敵面前團結奮起、無畏無懼的巨大犧牲。正是中國人民的頑強戰斗,大大減輕了太平洋戰場上盟軍的壓力,對盟軍集中兵力贏得二戰的整體勝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