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源
2024年10月12日08:23 來源:人民政協報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姚子青帶領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九十八師二九二旅五八三團第三營於寶山城垣處血戰不休、與城偕亡。與此同時,上海境內百萬軍民共衛申城的日夜鏖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凝聚了全國民眾抵御外侮的決心。
如今,舊日戰墟之上已建成紀念上海抗戰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30余年中,上海民革持續為推動淞滬抗戰紀念陣地的不斷完善而努力奔走。
館基始成
“寶山是兩次淞滬抗戰的主戰場,我們要再現淞滬抗戰的光輝業績,讓后人永遠記住這段歷史!”作為抗日戰爭的親歷者和戰斗者,民革黨員、寶山區政協委員彭望禔在20世紀90年代深情呼吁淞滬抗戰紀念館的建設。
全面抗戰爆發之時,彭望禔尚在武漢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彼時聆聽周恩來在珞珈山下的一次演講,改變了彭望禔的一生。他從此棄筆從戎,成為黃埔軍校十四期生。黃埔畢業后,彭望禔赴滬參加地下斗爭,與無數抗日英雄並肩作戰。抗日戰場,尤其是淞滬抗戰中將士們的浴血奮戰,使他刻骨銘心。在和平年代,抗日將士們身死不屈的愛國精神始終回蕩在他的心中。
1993年,彭望禔向上海市寶山區政協三屆一次會議遞交提案,呼吁修建紀念淞滬抗戰重大歷史紀念物,並於同年12月16日參加上海市政協有關建立淞滬抗戰紀念館的會議。他還先后以個人或聯合提案方式提出修建英雄墓、烈士像、紀念碑等建議,引起了市、區相關部門的重視。同期,時任民革寶山區委會主委的朱權也提出《淞滬抗戰紀念館應由政府負責籌建》等詳細建議。
1994年6月,中共寶山區委召開淞滬抗戰紀念館籌建工作會議,成立籌建辦公室,並於次年選址寶山友誼公園奠基。在之后的一段時間裡,工程長期處於籌備狀態,並未得到進一步推進。為使紀念館盡早面世,1996年至1998年期間,民革寶山區委會、寶山民革黨員龔德明、朱權等先后提出重視紀念館建設、理順籌建體制等建議,並於1999年迎來了紀念館的正式動工。
2000年1月28日,紀念館竣工落成。其主體是一座高53米的塔式建筑,塔館合一,共11層,建筑面積3490平方米,全方位展現了淞滬抗戰中國軍民抵御侵略的英姿。
建成開放后,淞滬抗戰紀念館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參觀瞻仰,在弘揚抗戰精神和愛國傳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於200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更新充實
“從無到有”已經完成,此時亟待解決“從有到優”的問題。
上海民革各級組織及黨員的目光始終關注著淞滬抗戰紀念館的成長。2012年起,民革上海市委會持續向市政協遞交提案,建議補充淞滬抗戰紀念館展示內容,以求全面客觀真實,同時以寶山淞滬抗戰紀念館為基礎,建設國家級紀念場館和主題公園。
2013年,委員們向上海市十二屆政協一次會議提交的《關於改擴建淞滬抗戰紀念館 建立國家級抗戰文化主題紀念館的若干建議》指出,紀念館軟硬件條件有限,不能全面地反映兩次淞滬抗戰的歷史全貌。館外周邊水系圍繞,環境局促,難以舉辦大型紀念活動。
2014年上海市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民革上海市委會作《強化城市記憶提升歷史正能量》的大會發言,以深入調研為基礎,對上海淞滬抗戰遺址、紀念館保護提出了8條建議,也收獲了眾多與會委員的共鳴和認同,推動市級層面的進一步關注。
淞滬抗戰紀念館屬地的民革寶山區委會更是不遺余力,圍繞打造“抗戰文化”品牌,提升淞滬抗戰紀念館建設水平,向區政協、民革市委會遞交了關於改造、建設抗戰文化主題紀念館、紀念公園等多份建言、提案。基於多年來對上海抗戰遺址遺跡現狀的專題調研,寶山民革黨員陸軍、宋田斌和馬鄂雲於2012年召開《做好抗戰遺址保護及場館建設,保護和傳承城市文脈的建議》課題成果發布會,深入對接館方負責人。而后,該課題轉化為市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028號提案,得到市、區政府的採納。
在民革人調研提案的持續推動下,淞滬抗戰紀念館的改建被列入寶山區“十二五”規劃,改擴建工作於2014年11月啟動。臨江公園更改為淞滬抗戰遺址主題公園,園內多處改造,維修警世鐘,拆建淞滬軍民抵抗日軍大型雕塑,新建紀念廣場。對紀念館內外進行整修,擴大室內展廳面積至1500平方米,室外近8000平方米。
2018年,又在老館東側新建了一個約5000平方米的新館。展覽內容在改擴建中得到重新規劃,新增了許多珍貴文物和室內藝術品。僅一期改擴建期間,紀念館便新征集文物千余件。新設“八一三”主題常展——“血沃淞滬”,展出文物194套(件),其中新增文物162套(件),部分文物系首次公開亮相。
民革上海市委會提出的重新規劃、充實展覽內容,增加海軍、空軍作戰展示等建議,也在此次更新中得到採用並得以實現,紀念館由此更加全面地展示了上海14年抗戰的歷史過程。
再賦新意
上海民革與淞滬抗戰紀念館的深厚宿緣,不止於對紀念館建設的建言與推動。近年來,民革組織與館方通過紀念活動、特別展覽等交流合作,深化聯系。
“八一三”淞滬抗戰75周年時,民革上海市委會攜手上海廣播電視台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開展了淞滬抗戰珍貴影像巡回展暨“同心教育”活動,聯合發布歷史文獻片《歷史親歷者:淞滬抗戰》(共五集)。文獻片中首次公開的拍攝於“八一三”抗戰時期的最早的上海彩色影像、冒著生命危險為四行倉庫守軍送國旗的女學生楊惠敏留存於世的唯一影像、以及紀念“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追悼大會等珍貴影像,均是制作組面向海內外搜集征選而得,豐富了淞滬抗戰的史料積累。同年12月,為進一步激勵民革黨員傳承先輩遺志,繼承高尚品格,民革上海市委會第28期中青年骨干培訓班與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志願者服務基地簽約,黨員們在參與志願服務的過程中,搜集積累淞滬抗戰歷史素材,積極對外宣傳推廣淞滬抗戰紀念館,拓展了上海民革同淞滬抗戰紀念館的合作模式。
文創產品也是承載上海民革與淞滬抗戰紀念館合作的重要形式。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民革上海市委會聯合民革寶山區委會、民革景德鎮市委會,以淞滬抗戰紀念館館藏的1945年抗戰勝利后景德鎮出品的一隻特型紀念瓷壺為原型,共同限量復制了70把彩繪版“抗戰勝利壺”,寓意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民革上海市委會將編號為“No.1·28”“No.813”的兩把特制壺捐贈給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作為館藏,其余一部分贈予台灣有關部門收藏,另一部分向社會公開拍賣,並將所得款項全部捐獻給抗戰老兵。
2020年8月13日,時值全民族抗戰暨“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83周年。民革上海市委會、上海市黃埔軍校同學會主辦,淞滬抗戰紀念館與民革寶山區委會承辦,“小文創大歷史:抗戰文物文創作品展”開幕,展覽邀請了多家抗日紀念館、民革組織及科研單位參與,共展出110余件文創、文物,收獲了大量社會關注和良好反響,為傳承抗戰記憶,賡續淞滬精神寫下民革篇章。
未來,民革上海市委會還意欲申報淞滬抗戰紀念館為民革黨員教育基地,進一步盤活上海民革思想教育資源。
(作者單位:民革上海市委會)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