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常 欽 張文豪
2024年10月11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哨頭村村民在改良后的鹽鹼地收高粱。 |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廣大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都積極行動起來,一步一個腳印,把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奠定基礎。”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穩步向前。近日,本報記者深入田間地頭,聚焦高標准農田建設、先進農機應用、高素質農民培育、鄉村道路建設等,探訪各地新探索新實踐,觸摸田疇沃野的發展脈動。
糧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耕地是人類永久的飯碗。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標准農田建設持續推進,耕地質量總體進入持續改善、穩中有升階段,鹽鹼地治理和綜合利用協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取得顯著效益,一系列“藏糧於地”政策舉措落實落細,生產向綠、效益向優,為保障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智慧良田,數據成了新農資
金秋時節,希望田野鋪展斑斕畫卷。走進河南蘭考,黃澄澄的玉米顆粒飽滿,一串串花生從土裡拔出來沉甸甸……一派豐收場景。
新技術聚集到高標准農田。前不久,儀封鎮紅薯種植大戶張聚群開著農用車來到地頭,掏出手機,點開“農田易管家”小程序,田裡的噴灌系統開始作業,汩汩細流滋潤田塊。“以前澆水費事,老得在井邊守著。如今,遠程控制,智能監測,省力又省水。”張聚群說。
在紅廟鎮高標准農田裡,七八輛大型收割機在玉米地盡情馳騁,顆粒歸倉。“大農機、大數據、物聯網都成了種地好幫手,今年村裡玉米畝產預計1300斤。”紅廟鎮青龍崗村黨支部書記林志強介紹,引進“5G+智慧農業”系統,土壤墒情、病虫害等精准監測,良田配良技,糧食豐收有了雙重保障。
打造智慧農田,數據成了新農資。田間的數據源源不斷匯集到“5G+高標准農田”指揮調度平台。蘭考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孫玉博介紹,AI大模型為農戶推送科學的水肥施用建議﹔根據墒情變動,遠程操控無人機、平移噴灌等設備,及時作業,產前、產中、產后等一系列應用場景落地。“購買農資、預約農機、學習農業技術,都能在手機裡完成。種地不僅要抬頭看天,還要低頭看屏。”張聚群說。
近年來,蘭考縣加快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地落實,一體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應用。2023年,全縣高標准農田示范區11.84萬畝建設任務基本完成,今年新謀劃建設高標准農田18.9萬畝。高標准農田成為全縣糧食產量連續13年穩定在10億斤以上的有力支撐。
“作為全國首批整縣級推進高標准農田試點縣,縣裡按照‘投融建運管’一體謀劃,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積極發展‘5G+智慧農業’,讓高標准農田更智慧。”孫玉博說。
高標准農田建設事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面積超過10億畝,建成各類田間灌排渠道1000多萬公裡、小型農田水利設施2700多萬處,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綜合利用,鹽鹼地變成米糧川
秋風起,高粱紅。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辛店街道哨頭村,又迎來了豐收。很難想象,眼前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曾是白花花的鹽鹼地。
“小時候,地上鋪了一層鹽霜,‘種一葫蘆收半瓢’。”哨頭村種糧大戶李秀濤感慨,“如今鹽鹼地成了豐收田,今年高粱畝產預計能破千斤。”
向鹽鹼地要食物,先要改造土地。“在這塊田的地下,有一張精密的‘排鹽管網’。兩層暗管鋪設在土層裡,上邊的洗鹽和下邊的控鹽,能盡量把更多的鹽分排出田塊。”辛店街道農業辦負責人張光梅介紹。如今,當地已經形成了暗管排鹽、深耕深鬆、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多種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的方式。
耕地提質量,還要以種適地。“高粱抗旱、耐澇、耐鹽鹼,村裡推廣‘汗青1號’,建成近400畝高粱種植基地。”哨頭村黨支部書記李帥介紹,村裡和企業簽了訂單,種下去就知道能賣出去,每畝能增收500元左右。目前,哨頭村全村流轉改良后的鹽鹼地1200畝,村集體收入增加5萬多元。
風吹稻花香,東營區文匯街道蘭趙村,水稻進入收獲期。“去年採取機械化深耕技法,耐鹽鹼水稻每畝產量達到1000多斤。今年從土地翻整、育秧播種、插秧收割再到烘干存儲等環節都能實現機械化作業,又是一個豐收年。”蘭趙村黨支部書記周海彬說。
耐鹽鹼生態稻米成了金字招牌。今年,文匯街道全力擦亮“赤雲糧倉”生態大米這一鹽鹼地特色農產品名片,地域相連、產業相近的蘭趙村、王營村、韓家村、張蓋村整合資源,推廣富硒水稻種植技術,種植面積由320畝擴至1500畝,種植戶數由19戶增至84戶,預計稻谷產量比以往增產一成以上。
綜合利用,讓越來越多的鹽鹼地變成米糧川。東營市編制《鹽鹼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方案》,確定實施40個片區、75個項目的鹽鹼地綜合利用。與此同時,因地制宜發展水稻種植、設施漁業、海洋鹽業、休閑旅游等產業。“市裡的鹽鹼耕地佔比由上世紀80年代的80%降至60%。2023年,全市糧食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長’。”東營市農業農村局發展規劃科負責人李岩介紹。預計到2025年,東營市將完成鹽鹼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6.39萬畝,鹽鹼耕地提質改造后預計畝均糧食增產300斤。
鹽鹼地是“潛在糧倉”。從增產潛力來看,我國約1億畝鹽鹼化耕地基本屬於中低產田,在已有水資源保障條件下提質改造,按畝均增產100公斤核算,1億畝鹽鹼化耕地年均可增產100億公斤。農業農村部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推動實現鹽鹼地綜合高效利用,發展優質糧棉油、特色瓜果蔬等產業,構建鹽鹼地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土地全域整治,小田變大田,大田變良田
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第二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典型案例,江蘇省建湖縣高作鎮試點入選。
秋高氣爽,高作鎮萬畝稻田種植基地裡,稻浪連綿起伏。
“嗡嗡嗡……”植保無人機來回穿梭,水霧均勻洒向稻田。“水稻全部進入灌漿期,5台無人機同時作業,兩天就能完成3800畝葉面噴肥。”種糧大戶孫井華說,經過土地整理,田塊連片,適合無人機作業,服務費平均下來每畝隻要四五塊錢。
過去,高作鎮因村庄布局分散、地塊零碎,土地利用率較低。合興村黨總支書記楊定高介紹,“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小田變大田,大田變良田。”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成為富民強村的重要抓手。”高作鎮黨委書記智中華介紹,鎮裡科學編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方案,開展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復墾等,新增耕地6746畝,農田集中連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一子落,滿盤活。智中華介紹,每個村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鎮上與省農墾集團等合作,大力發展優質水稻種植,全力打造糧食全產業鏈,做大做強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建湖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孫育軍介紹,縣裡繼續扎實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全力實現耕地保護與人居環境改善、產業發展與鄉村風貌重塑協同發展,讓良田增產、產業增效、生態增綠、農民增收。
“實踐証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已經成為守牢耕地保護紅線、激活鄉村產業用地要素、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城鄉共同富裕等的重要平台。”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副司長李建中說,2019年以來,自然資源部在全國部署開展以鄉鎮為基本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25個省份實施試點1500多個,投入資金6700多億元,完成整治總規模720多萬畝,實現新增耕地66萬畝,建設用地減少16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1日 1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