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廣州多措並舉,保護傳承利用好傳統中軸線文化遺產

攬山水入懷 續千年城脈(視線·城市更新)

本報記者 王雲娜

2024年10月05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廣州市越秀區起義路街景。
  圖②: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步行街。
  圖③:廣州傳統中軸線示意圖。
  圖④:廣州市越秀區海珠廣場鳥瞰圖。
  黃 劍攝(人民視覺)
  圖⑤:廣州“雲道”越秀山段。
  圖⑥:廣州市越秀區越秀山鎮海樓。
  圖①②③⑤⑥均為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

  廣東省的雲山珠水間,古城廣州從2200多年前走來。時光流淌,瑰麗多姿的山水、繁華熱鬧的街區、特色鮮明的建筑串珠成鏈,形成廣州傳統中軸線。

  南越國宮署遺址、北京路、華安樓、蘭圃……千年城脈延綿不絕,記錄下這座古老商都的巨大變遷,也濃縮著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認識到傳統中軸線蘊含的巨大文化價值,廣州多措並舉,保護傳承利用好傳統中軸線文化遺產,帶動老城新生。

  “推進傳統中軸線申遺工作”寫入2024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傳統中軸線是廣州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靈魂所在。”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鄧毛穎說,“通過規劃先行,我們大力挖掘傳統中軸線的歷史、文化和當代價值,大力開展歷史文化街區連片保護提升工作,講好山水間的廣州故事,讓傳統中軸線釋放經典魅力,迸發時代活力。”

  保護提升老街區

  釋放發展新活力

  夜幕降臨,地處廣州市越秀區的北京路步行街燈光璀璨,人潮涌動。市民李靜趕來赴一場老友之約。

  在一家美食小店,幾個“發小”重逢,點上蝦籽撈面、門鱔魚蛋、爽口魚皮等地道美食。當鮮甜在唇齒間綻開,李靜連日來的疲倦一掃而光。

  品完美食,接上city walk,李靜再次細細打量這條老牌步行街。

  步行街上,北京路在唐、宋和明代的路面,訴說彼時的商貿故事,清代廣州城坊示意模型,展現當年的城市布局﹔道路兩旁,騎樓有序排列、熠熠生輝……不久后,便到達了廣州城市故事的“原點”——始於秦朝的南越國宮署遺址。

  在北京路漫步,仿佛時光倒流。一件件古跡,打開了廣州的過去。在李靜看來,“這裡不光能吃喝玩樂,更能觸摸歷史,品味底蘊。”

  廣州傳統中軸線包括古代中軸線和近代中軸線,是南北向並行的軸線束,長約8公裡、寬約800米,濃縮了廣州2200多年來不偏移、不斷代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中軸線之一。而北京路,則是廣州古代城市中軸線的地標、廣州千年不變的心臟,也是自清代以來廣州城最繁華的商貿中心。

  “隨著城市發展,北京路面臨環境老化、文化衰弱、吸引力缺乏等問題。”廣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管委會書記、常務副主任雷金源介紹,2018年,以商務部全國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為契機,廣州啟動北京路街區連片保護提升工作。

  連片保護提升,強調系統性、整體性和精細化。按照保護規劃要求,北京路採取連片改造方式,在風格上保留街巷格局和肌理。同時,對歷史建筑沒有大拆大建,而是通過一棟一策、修舊如舊的方式,修復了“橘香齋”“陳李濟”等376棟騎樓建筑。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內街裡巷環境提升、外立面整治、三線下地、完善配套休閑設施等工作。

  既要空間美化,也要提升文化。廣州不斷挖掘北京路的價值和特色,增設清代廣州城坊示意模型、非遺文化展示櫥窗、廣府特色文化游徑等點位,講好千年城脈故事。

  在環境優化、特色提升的基礎上,北京路步行街發展首店經濟、小店經濟和夜間經濟,引領消費全面升級,品牌由750個增加至1057個,其中國際知名品牌161家。一幢幢老建筑中,萌生“新經濟體”。

  “如今的北京路,古老與現代交融,美譽度和吸引力不斷提升,成為市民游客游玩打卡點,釋放發展新活力。”雷金源說。

  老建筑變展示館

  工業遺產“活”起來

  “小朋友們,戴上VR眼鏡,來了解一度電的旅程吧!”近日,廣州電力展示館迎來一批研學青少年。已成為科普研學熱門地的廣州電力展示館,由廣州傳統中軸線上的華安樓活化而來。

  華安樓始建於1936年,在1950年成為廣州電力系統生產調度、營業、電表修試、科研和管理的場所,被譽為“廣州電力祖屋”,承載著華南電力工業的記憶,也是寶貴的工業遺產。2016年,市政府將華安樓認定為“廣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開始對華安樓進行全面修復加固及活化利用。

  “我們按材質和色彩原貌修復外牆殘損部位,最大程度上保留相應的構造與裝飾,讓建筑符合傳統中軸線的相關保護要求。”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電力展示館運營管理中心副主任高劍輝說,這是一座有80多年樓齡的老屋,團隊按照《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廣州市促進歷史建筑合理利用實施辦法》等規定,加固結構,保留有價值的構件,修復有歷史意義的設施。

  “繡花功夫”讓老建筑逐步優化。例如,活化全樓437根柱子,將一部分佔據視覺中心的承重柱改造為屏幕、浮雕牆、藝術裝置、建筑模型等。優化全樓195扇窗,將外立面窗戶設計為具有嶺南特色的窗樣式等。

  “精心修葺,使老建筑保留了原汁原味。”高劍輝說,在此基礎上,廣州供電局賦予華安樓“電力綜合展示館”的新使命,並專門組建專班對電力工業歷史進行系統性的挖掘。

  從那時起,工作人員前往西村發電廠、五仙門發電廠、省市檔案館、圖書館等,翻查史料,面向全網征集資料、工器具等,搶救性發掘了眾多具有歷史價值的物項。同時,深度訪談電力老員工和親歷者,留下寶貴的口述歷史檔案資料。廣州供電局將這些珍貴的史實材料精心整理。

  2019年,以修繕后的華安樓為載體,廣州電力展示館正式開館。展示館以“電力點亮美好生活”主題貫穿百年歷史,通過VR技術、4D影院、全息投影等生動展現了中國電力工業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同時,開發“好奇電學堂”研學課程,實現價值“活化”。

  如今,不只是華安樓這一工業遺產再度“活”起來,傳統中軸線上不少歷史建筑都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黨建學習、粵港澳青年交流等活動的重要陣地,迎接公眾參觀實踐。

  營造綠美新空間

  擦亮生態金名片

  9月,已經退休的廣州市民曾先生、劉女士夫婦,來到越秀山腳下的蘭圃景區。他們每人購買一張4元錢的半價票,踏進這座嶺南園林,從城市的喧囂切換到山野的寧靜。

  “20世紀90年代,我們倆剛結婚時,常來這裡喝茶散步。”曾先生說,這次前來,蘭圃既熟悉又陌生,“既有那片熟悉的小森林、老房子,又有一些新變化,讓人耳目一新。”

  “蘭蕨秘境”藝術花展讓他印象深刻。在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第二蘭棚裡,蝴蝶蘭、跳舞蘭、萬代蘭等數十種蘭花,不再是以傳統的盆栽形式展出,而是和好朋友蕨類一起,立體呈現著它們在熱帶雨林中的生長環境。

  “我們請來專業的園林設計團隊,以千姿百態的蘭花為主角,輔以蕨類、苔蘚等伴生植物,用現代審美來打造自然景觀,展現詩情畫意。”負責蘭圃管理的廣州市人民公園管理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汪波說。

  蘭圃以蘭花命名,但這裡不隻有蘭花,還有園林。沿著幽幽小徑,可穿越茂林密竹、跨過小溪河流,抵達春光亭、芳華亭、借雲庄等一座座亭台樓閣。蘭圃內的園林建筑,多採用嶺南地區的木雕、磚雕、刻花玻璃等工藝,充滿古典韻味,也見証著嶺南園林的藝術發展。

  “蘭圃地處傳統中軸線的北端,是以栽培蘭花為主的專業性公園,也是廣州第一批歷史建筑和歷史名園。我們對歷史建筑群進行保護修繕活化利用,園區內多處均活化利用為以蘭花為主題的文化展示點。同時,將林木、花卉資源與建筑等人文景觀結合起來,打造綠美新空間,擦亮生態金名片。”汪波介紹。

  為吸引更多年輕人,蘭圃捕捉潮流熱點,塑造了“蘭花+”文旅四大核心IP品牌,讓蘭圃在四季都有獨特的打開方式。同時,裂變各種新玩法,將蘭花、詩詞、雅樂有機融合,開辟文旅演藝新賽道。眼下,蘭圃正開發蘭花咖啡、鮮花茶、鮮花伴手禮等一系列產品,讓市民游客體驗感更強。

  “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海”,廣州城外山環水抱、城內山水相連,是一座在自然山水格局中發展而來的城市,白雲山、越秀山、蘭圃等生態環境要素,更是廣州近代傳統中軸線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攬山水入懷,續千年城脈。鄧毛穎介紹,在保護傳承傳統中軸線的過程中,廣州不斷加強城市中心綠色生態空間建設,努力在密集的城市肌理中打開一個個“透氣孔”,還綠於民、還景於民,為人們提供接近大自然的優質綠色空間。

  如今,廣州還打造了6.2公裡的“雲道”空中步徑,從中心城區可步行直達白雲山麓湖景區。沿途串聯8個城市公園,“雲道”也將城市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資源連接起來,讓傳統中軸線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5日 05 版)

(責編:彭靜、陳羽)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