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中秋月盈時,千裡共嬋娟(文化中國行)

2024年09月17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湖北武漢市漢口江灘邊,市民利用天文望遠鏡觀賞月球環形山。
  李長林攝(影像中國)

  南京大學天文協會利用天文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
  余 樂攝(人民視覺)

  北京市第八中學南斗天文社舉行天文科普講座。
  王文智攝(人民視覺)

  北京市第八中學南斗天文社同學在路邊觀測。
  王文智攝(人民視覺)

  北京景山公園萬春亭與超級月亮。
  資料圖片

  超級月亮 你期待嗎

  本報記者  姚雪青

  每年中秋,賞月都是重要的主題。今年的中秋月,不僅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還要迎來本年度第二個“超級月亮”。

  9月17日中秋節晚,太陽落山后,若天公作美,東方天空預計可看到近乎圓滿的一輪圓月從地平線上升起。隨著天光漸暗,圓月愈發明亮,皎潔的月光會為雲彩鑲上光邊,也讓群星“躲”了起來﹔而到18日上午10點35分,則將迎來最圓的“望”月。

  中秋適逢“超級月亮”,還是比較罕見的,為什麼這麼說?

  “‘超級月亮’在天文學裡並不是一個正式的概念,但從觀賞角度值得一說。‘超級月亮’指月亮在月圓的同時,恰好也處於近地點,從而顯得又大又亮,也就是‘最圓’和‘最近’同時發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員張旸介紹,這個現象,我們要從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運動,以及月相的變化規律說起。站在地球的視角觀察月相,月亮時圓時缺,周而復始,這一個變化周期叫作“朔望月”。每到農歷初一,月亮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背對地球,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個時刻叫作“朔”﹔而當月亮被照亮的那一半朝向地球,我們就能看到圓月,這時的月相叫作“望”,這就形成地球上看到的“月有陰晴圓缺”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朔望月”並不是正好的30天,而是平均29.53天。因此,滿月不僅出現在農歷十五,也常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甚至還可能出現在農歷的十四或十七。

  假如我們在某個遙遠的恆星觀察地球和月亮,就會看到月亮大致是沿著一個橢圓軌道繞著地球公轉,地球處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月亮在這個橢圓軌道上的公轉周期叫作“恆星月”,它也不是30天,而是大約27.32天。當月亮運轉到離地球這個焦點最近的位置時,就是到達了“近地點”,反之則是“遠地點”。月球在近地點時,距離地球36萬公裡左右,在遠地點時則超過40萬公裡。

  月亮運轉到近地點時,各種月相都有可能碰上。如果恰好趕上滿月,就會顯得比通常的滿月更大更亮。這一時刻在天文學上叫“近地點滿月”,天文愛好者稱為“超級月亮”。“超級月亮”究竟有多大多亮呢?張旸介紹,跟“遠地點滿月”即最小滿月比起來,“超級月亮”大約視面積大30%。

  “超級月亮”多久出現一次?

  張旸介紹,近似計算下“朔望月”與“恆星月”的最小公倍數即答案,大概是每隔14個月天空就會出現一次標准的“超級月亮”。不過對公眾而言,相差半天、一天觀察月亮,並沒有肉眼可見的顯著區別,因此將近地點附近一天內的滿月都算作“超級月亮”,這就導致我們聽說的“超級月亮”出現得有點頻繁。

  比如今年,就會有4次“超級月亮”,分別是8月20日、9月18日、10月17日和11月16日。其中,最受到人們關注的便是9月18日,也就是農歷八月十六的滿月。“中秋與超級月亮的‘牽手’,從概率上說也要十幾年一遇。”在張旸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對月亮情有獨鐘,中秋時節更講究“花好月圓人團圓”,因此今年的中秋節尤其值得賞月。

  這樣寄托著美好期盼的“超級月亮”,要如何欣賞和觀測呢?

  “最好在傍晚時分,在地勢較為開闊的場所觀賞。此時月亮剛剛升起,看上去會顯得更大,初升的滿月,顏色略偏紅黃,當月亮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會逐漸變成白色。”張旸建議,欣賞滿月不需要專業設備,裸眼即可。如使用小型望遠鏡,則可以看清月面上的細節,別有趣味。攝影愛好者也可以抓住好機會,“借景”當地標志性建筑或人文景觀進行創作拍攝。

  

  南京大學天文協會

  銀輪共賞話科普

  本報記者  白光迪

  “第一次這麼清晰觀看月亮,太震撼了。”中秋臨近,不少人聚集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草坪上,利用南京大學天文協會的天文望遠鏡觀測月亮。觀測前,天文協會的同學在草坪上搭設投影,先為大家上了一堂科普課。大一新生高士景來自內蒙古巴彥淖爾,在草原上月亮沒少看,可今天第一次近距離欣賞月亮,仍然很激動。

  這是南大天文協會連續第十年舉辦中秋觀月活動。

  “我們希望以中秋傳統佳節為契機,讓更多人了解月球,愛上天文。”南京大學天文協會副會長李佳聞說,他與天文結緣也是因為觀月。初中時,父親送給他一台天文望遠鏡,當他將鏡頭對准熟悉的月亮時,內心被穿越幾十萬公裡的景象所震撼,“我看到了,被震撼了,就愛上了”。

  觀月觀的是什麼?

  有人看到宇宙的玄妙、有人欣賞文學的浪漫,還有人找到美術的靈感。

  “越深入了解,我越能發現天文與傳統文化的聯系,找到不少樂趣。”李佳聞說,他現在所學為新聞專業,擅長結合歷史和傳統文化向大眾講述天文。例如:節氣與天文密不可分,流星、哈雷彗星都曾在古籍和詩歌中有所記載,李佳聞上學期就以先秦時期的流星作為主題為同學們授課。

  天文協會目前吸引了不同專業的學子加入。“總是喜歡抬頭看看星星,想象宇宙的樣子。”“天文讓我有了一種豁達,相比於宇宙萬物,當前的煩惱不值一提。”……說起愛上天文的原因,每個同學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南京大學天文協會會長薛靖航介紹,下一步,天文協會准備打造“街邊天文”,將天文的美好帶給更多人,不僅將望遠鏡留在校內,還要將望遠鏡搬到公園、路口。“每個人都會對星空、宇宙充滿好奇,將望遠鏡擺到人流量更大的地方,把璀璨星河‘搬’到大家眼前,讓更多人親眼欣賞我們的宇宙。”

  “這款望遠鏡比較特殊,目鏡在前部,要直身觀測。”中秋觀月活動現場,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劉慧根正在指導同學使用望遠鏡。

  劉慧根本科期間也是南京大學天文協會的成員,20年后又成為協會的指導老師。劉慧根回憶,當年社團活動以理論為主,一塊黑板,大家便開始天馬行空漫談,究其原因是沒有合適的設備,當時天文望遠鏡隻有1副,能夠熟練掌握天文望遠鏡操作的同學隻有1名,而校外活動也都是以答題為主的天文比賽。現在不同了,天文協會有專業天文望遠鏡6副,社團核心會員均掌握操作使用方法,活動更多是以實地觀測調研為主,在人員規模、活動形式、設備器材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提高。

  “當年完全不敢想在天文協會就可以進行天文攝影,以前看到的天體照片都是由專業機構拍攝的。”而現在天文攝影已經成為天文協會的日常活動,薛靖航介紹,天文攝影與普通攝影的區別主要在於:攝影者需要具備一定的天文知識,知曉目標天體軌跡。設備上需要借助望遠鏡和赤道儀,通過加長曝光時間彌補星雲、星系的光芒暗弱。“目前市場上所銷售的天文望遠鏡均具備觀月條件。”

  “小到一台天文望遠鏡生產制造,大到探月工程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內心無比自豪。”劉慧根希望借助天文協會的力量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天文、愛上天文,進而將興趣愛好變成畢生奮斗的事業,為我國輸送更多優秀的航天人才。劉慧根指著明月對同學們說:“希望有一天咱們天文協會也能在月亮上開展活動,站在月亮上看星星。”

  

  北京市第八中學南斗天文社

  月下少年星空夢

  本報記者  施  芳

  北京市第八中學西門外,教學樓樓頂的半球形天文台格外醒目。一年一度的中秋觀月活動將至,設計觀測方案、學習天文學知識、調試設備……南斗天文社社長、高一學生張家赫和同學們格外忙碌。

  算起來,這是張家赫第四次觀測月亮。2018年,張家赫當晚為了觀看百年一遇的“藍月亮月全食”,他和爸爸把家裡的一台入門級望遠鏡架在了北京西二環附近的人行道上。即便由於技術問題一直沒能調出清晰的圖像,望遠鏡前仍然排起了長隊。

  2023年中秋節,張家赫和南斗天文社的同學把望遠鏡架到一座天橋上,一邊觀測一邊為路人講解。好奇的行人停下腳步,一些小朋友被父母抱起來在望遠鏡前看了又看。天橋下車水馬龍,天橋上一輪圓月,那一刻讓張家赫和同學們至今難忘。

  張家赫所在的南斗天文社成立於2012年9月,第一次活動就是中秋賞月。在南斗天文社創始人兼首任社長張成鈺記憶裡,從決定組織活動到觀測不過四五個小時,沒想到竟來了20多位同學。待到月球在目鏡中現身,大家紛紛湊到望遠鏡前仔細觀察,隻見月球平坦的月海,明暗交錯的溝壑,或大或小、或孤立或重疊的隕石坑,一一展現在眼前。同學們嘗試用手機拍攝月亮,又不停轉動著月球儀,尋找著月海和隕石坑的名字。銀色的月光映照著同學們興奮的笑臉,大家紛紛合影留念,記錄著難忘的一幕。“原來有這麼多同學對天文感興趣!”張成鈺對天文社的未來充滿信心。

  “南斗宿列八,斗南容天下。”張成鈺將天文社命名為“南斗”,寓意創造與新生,並寫了一段說明,借以吸引所有對天文感興趣的同學。

  10多年來,數千名學生參與過南斗天文社的活動,包括太陽和月亮觀測、日月食、星空識別、流星雨觀測、望遠鏡使用等。“孩子們除了收獲知識、掌握天文觀測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深層次興趣,催生自我學習和鑽研的內驅力。”南斗天文社指導老師王文智說。

  “熱愛天文就要耐得住孤獨和艱苦。”張家赫體會深刻,每到假日,別人都去熱鬧的景點,天文社的同學卻要苦心尋找“漆黑又荒涼”的觀測地,不管是手指腳趾凍到失去知覺的冬夜,還是蚊虫相伴酷熱難耐的夏夜,每次觀測,基本要從傍晚日落持續到凌晨日出,“興趣,讓我們一路堅持。”張家赫坦言。

  這是一群10多歲的孩子,熱愛,讓他們把目光投向星空。

  小學三年級時觀看的一場英仙座流星雨直播,激發了沈子沫對天文的興趣。在一次次觀月過程中,他對月球的了解逐漸深入,“月球表面保留了豐富的原始信息。我希望能研究月球的地質特征,特別是其岩石和土壤的成分。”沈子沫今年上初二,未來他希望通過探索月球,揭開更多地球乃至整個太陽系的秘密。

  初三的韓熙源希望探索月球低成本合成飛船燃料與制造氧氣的月球本地礦物。“如果可行,人類在探索太陽系時,就可以在月球補充燃料,還可以減少火箭在地球上的起飛質量,最終可以增加航程,一舉多得。”韓熙源說。

  從最初用雙筒望遠鏡在陽台觀看月全食,到借助專業天文望遠鏡仔細觀察月面細節,一次次,高一學生周宣臣沉浸在浩渺的星空中,享受著天文帶來的深邃和靜謐。千百年來,人類對月球的關注從未中斷。但因為“潮汐鎖定”,月面隻有不到60%的地方能被人們直接看見,而月球背面始終是一個謎。周宣臣希望更加充分了解月背,研究月壤與地球土壤的異同,並尋求月球助力人類開展更深宇宙探索的新方式。

  今年6月,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消息傳來,南斗天文社的同學們興奮不已。“期待這批月壤可以揭開更多月球的秘密,加快人類探索月球的腳步。”“‘嫦娥工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那時候,也許我們也可以踏上月球,近距離感受這個星球的神奇與美妙。”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17日 05 版)

(責編:馬昌、溫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