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1日13:5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這是新時代新征程黨中央對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部署,對於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是我國一個基本國情,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始終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把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作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取得令世人矚目的重大成就。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隨著這些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持續實施,我國區域一體化不斷發展、經濟布局持續優化、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布局框架初現,區域發展相對差距逐步縮小,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加快構建,欠發達地區等特殊區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總體趨近,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更加均衡,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呈現嶄新局面。
雖然我國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實踐中還存在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不健全,區域間地區分割保護和行政壁壘影響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跨行政區域產業協同水平較低,行政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足等問題。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宏偉目標對區域一體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是打破各地自我小循環,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協調中央和地方關系、地方間關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具體說來,這有利於打破區域壁壘,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更大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利於不同行政區發揮各自優勢,通過跨行政區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形成促進發展的合力﹔有利於促進先發地區帶動后發地區加快發展,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一是健全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加快構建地區間融合發展新模式。統籌推動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共同發展,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推動建立跨行政區合作的收益共享成本共擔機制,構建醫療、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一體化體系。二是推進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和公平競爭制度,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加快推動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優化人口流動機制,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地區順暢流動。健全協同創新機制,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體系,鼓勵不同區域科技信息流動。三是優化區域產業互助機制,創新完善跨區域產業轉移建設運營模式,鼓勵轉出地和承接地合作共建等新路徑。深化東中西部產業協作,強化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深化東中西部組團式人才協作,促進東部地區高素質人才向中西部地區流動。四是支持部分區域率先推進一體化建設。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率先推進實施一體化發展戰略,提高政策協同,深化區域間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產業等方面合作,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