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最新報道
分享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雪域高原煥新貌:“石榴籽家園”飄蕩幸福歌聲

2024年09月10日10:32    來源:新華網

6日上午近10點,吃過糌粑,喝過酥油茶,年過花甲的藏族居民次仁旺姆帶領社區文藝隊隊員,最后一次排練即將參賽的曲目《一個媽媽的女兒》,“身穿不同民族服飾,表演融合了各民族元素的歌舞,很驕傲!”

次仁旺姆家住西藏日喀則市江洛康薩社區,漢、藏、回、蒙、東鄉等13個民族的群眾在此居住,少數民族人口佔比96.8%。記者跟隨“雪域高原煥新貌”調研採訪團來到這裡,感受各民族互幫互助、親如一家的真摯情感,聆聽各族群眾心手相牽、團結奮進的動人故事。

9月2日,江洛康薩社區文藝隊在排練間隙休息。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在社區“石榴籽家園”,次仁旺姆告訴記者:“18歲那年,我從昂仁縣亞木鄉來這裡創業,起初資金、人員、場地什麼都沒有。”想起那段苦日子,次仁旺姆仍有些哽咽,“當時多虧漢族、白族同胞教授技藝,慷慨解囊,我這才開起了民俗飾品店,現在每月銷售額上萬元。”

因為“淋過雨”,次仁旺姆更願為他人“打把傘”:幫回族朋友聯系貨源、替漢族朋友銷售手工藝品……多年來,次仁旺姆不僅幫助10多名有相似創業經歷的各族同胞渡過難關,還經常邀請他們來家中喝茶聊天。

“在社區組織下,我還帶著200多名各族居民,學習彈奏藏族傳統彈撥樂器‘扎木念’,編排非遺歌舞,講述民族團結的故事。”次仁旺姆說,大家像一家人一樣其樂融融,心與心的距離更近了。

9月2日,江洛康薩社區黨支部書記次旦央吉介紹社區情況。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記者看到,古色古香的社區街道上國旗隨風飄揚,身著多彩民族服飾的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孩子們在陽光裡撒歡兒奔跑,青壯年緊忙著做工……雖已入秋,社區裡卻涌動著一股團結的熱浪,各族群眾目光清澈、笑容淳朴,讓人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和諧、幸福和喜悅。

穿過幾條街巷,在一家售賣藏族服裝、服飾的店鋪前,回族老板馬尕東正用標准的普通話向來往游客展示項鏈。記者跟隨他走進位於店鋪二層的家中,西北特色的土炕上有一張藏式風格小桌,上面擺放著“蓋碗茶”和酥油茶杯。“逢年過節,我都會叫各族朋友來家裡做客,不少當地藏族朋友也喜歡上了枸杞、冰糖和茶葉泡制的‘碗子’(蓋碗茶)。”馬尕東笑著說。

1988年,20歲的馬尕東從甘肅臨夏來日喀則打工謀生,后來跟當地藏族姑娘扎西拉宗組成家庭。2006年,在妻子和朋友支持下,馬尕東開始做藏裝生意,“從拉薩進貨,保質保量,每件掙3元,薄利多銷。”

9月2日,馬尕東和妻子在家待客。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日子越過越紅火,馬尕東也有了新的想法:開辦藏裝手工工坊,帶動各族群眾就業。“就想做件帶大家致富的事!”他租場地、買縫紉機,召集周邊縣區農牧民共同學習藏裝制作技藝,“如今收入最多的群眾一年能掙七八萬元”。

隨記者一同調研採訪的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一級巡視員程越說,社區是抓好民族團結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帶領各族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責任﹔要加快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努力創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把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陽光洒落日喀則宗山腳下,社區文藝隊的歌聲,唱出了各族兒女的心聲。(王明玉、李寧)

(責編:陳羽、唐宋)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