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前七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從報關單看外貿新動能(深度觀察)

本報記者 羅珊珊

2024年09月04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一列中歐班列貨運列車正通過內蒙古滿洲裡鐵路口岸。
  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
  圖②:河北平鄉縣一家童車生產企業的員工正組裝童車准備出口。
  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圖③:山東港口日照港集裝箱碼頭。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圖④:一汽—大眾青島基地總裝車間,智能機械臂在組裝汽車。
  梁孝鵬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加快建設貿易強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積極應對貿易數字化、綠色化趨勢。”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

  今年以來,我國著力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實施一系列促貿助企政策措施。在國內外困難挑戰有所增多的形勢下,我國外貿運行穩中有進,貨物貿易展現出較強韌性和市場活力,呈現量增、質優、份額穩的特點。前7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6.2%,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報關單,是企業通關時向海關申報進出口信息的表單,也是觀察外貿活力的“晴雨表”。一張張報關單,見証著中國外貿提質增效的不懈努力,刻錄下外貿體制改革的發展軌跡。近日,記者來到江蘇、山東、廣東、新疆等地,透過一張張報關單,探尋中國外貿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從報關單看產業基礎——

  一艘船駛出競爭新優勢

  8月初,江蘇南通,一張特別的報關單引起南通海關重視:

  一艘嶄新的汽車滾裝船“禮諾極光”號申報出口,有什麼特別?

  這艘全球最大的環保型汽車滾裝船載貨量達9100車、總噸位84074噸﹔是首批能夠使用氨燃料運行的清潔船舶,已取得挪威船級社“氨燃料就緒”和“甲醇燃料就緒”入級符號,預計2027年轉為使用氨燃料,實現淨零排放。

  建造速度創紀錄。“這艘船由挪威禮諾航運公司訂購,從最初提出建造設想,到交付並投入商業運營,隻用了不到4年時間,開工建造時間不到1年半。這一創紀錄的速度証明了我們在高端船舶建造領域的努力與突破。”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關務經理施列超介紹。

  “除了‘禮諾極光’號,同級別的另5艘船均已開工建造,2號船也已迎來海試,后續將有更多訂單陸續投產。”施列超介紹,“截至8月上旬,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出口總貨值約1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3.7%。”

  從南通海門長江碼頭駛向英國南安普頓港,“禮諾極光”號的綠色征程是中國制造不斷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生動例証。

  據南京海關統計,今年前7月,江蘇省出口各類船舶總值560.7億元,同比增長59.8%。“當前,船舶行業進入新一輪周期式增長,市場需求增長較快,我國船企訂單量穩居高位。特別是在綠色發展方面,我國造船工藝在綠色船型建造、配套綠色化、特殊減排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領先優勢。”南京海關副關長毛雅君介紹,該關對揚子江船業、新時代造船、招商局金陵船舶等船廠的調研結果顯示,各家在手訂單已排至2028年。

  上半年,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即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繼續穩步增長,全球領先,三大指標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55%、74.7%和58.9%,並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速發展。上半年,中國新接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國際份額達到71.7%。

  正如中國造船業一樣,在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中國企業不畏艱難、踏浪前行,持續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正在形成中國制造的創新優勢。今年前7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8.41萬億元,增長8.3%,佔我國出口總值的59%。

  順應全球綠色發展新趨勢,我國已累計與39個國家達成《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國際經貿合作框架倡議》,新能源汽車出口至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商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研究出台綠色貿易發展專項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綠色貿易支撐保障體系,提升外貿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能力。

  從報關單看數字賦能——

  一張網打開出海新路徑

  從9610(直郵出口)、1210(保稅電商出口)到9710(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9810(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2014年以來,報關單上海關監管方式代碼的陸續增加,印証著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借助互聯網,更多優質中國商品走向了世界。

  前不久,記者來到山東濟寧,這裡是工程機械的產業聚集地。

  “門前凱旋路上的機械廠,基本都通過阿裡國際站做跨境電商出口業務。”濟寧薩奧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廣非介紹,從2021年開始,借助跨境電商,薩奧的外貿訂單迅速增長。今年上半年,薩奧在阿裡國際站上的訂單交易額同比增長了50%以上,下一步正計劃在中亞國家建設海外倉。

  從線下展會拓客到線上電商平台尋求商機,傳統外貿B2B(企業對企業)業務加速線上化,一個個產業帶涌入跨境電商平台,開拓出海新路徑。4月以來,濟寧新入駐阿裡國際站的商家數量同比增加76.2%。

  為何有此趨勢?阿裡國際站濟寧區域負責人郭正奎說,原因有二:一是國際市場需求增長,東南亞、中東等地區正處於基建潮,對中國的工程機械設備有巨大需求﹔在歐美市場,質量過硬、功能齊備的中國機械能夠滿足多元化應用場景需要。二是跨境電商平台在技術上的創新和應用讓在線拓客更加直接、高效。

  此前,阿裡國際站通過引入AI技術,幫助商家快速生成產品圖片、介紹文案和視頻內容,加速產品的線上化進程。今年7月,阿裡國際站發布AI外貿產品升級計劃,推出極簡發布產品功能,將商品發布時間從60分鐘縮短至最快60秒,同時AI自動接待功能實現零時差全天候回復,大幅提升客戶回復率。

  山東恆旺集團總經理劉明濤對此有切身體會:“雖然我不懂平台運營,但電商平台推出的新產品、新工具,我都會積極試用,譬如AI生意助手等產品,能幫助我們降本提效。”

  目前,全球已有3萬家中小企業訂購使用阿裡國際站的AI工具做外貿,AI優化后的商品在海外的曝光量提升37%。

  亞馬遜全球開店8月發布的《2024中國出口跨境電商發展趨勢白皮書》顯示,過去兩年,在亞馬遜銷售額超過100萬美元的中國賣家數量增長近55%。中國出口跨境電商產業蓬勃發展,標杆性企業和品牌不斷涌現,這是中國外貿邁向高質量出海新階段的堅實基礎和強勁動能。

  今年,商務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拓展跨境電商出口推進海外倉建設的意見》。跨境電商運用新技術、適應新需求,已經成為推動外貿發展的重要力量。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表示,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速達到10.5%,高於外貿整體增速4.4個百分點。下一步,商務部將繼續堅持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落實好跨境電商專項政策,支持跨境電商賦能產業帶發展,指導地方培育一批發展標杆。

  從報關單看開放格局——

  一輛車開拓國際新市場

  “你知道現在什麼中國產品在中亞國家最受歡迎嗎?”

  “是汽車。”

  深夜12點的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燈火通明、車流滾滾,一張張面向中亞國家出口汽車的報關單,在經查驗貨單相符后陸續放行。“為了滿足井噴式的出口需求,我們開設商品車申報‘專用窗口’,提供7×24小時通關服務,單日出口最高可達1000余輛。”霍爾果斯海關監管一科科長李農介紹。

  西承中亞五國,東接內陸省份,地處亞歐經濟板塊中心,霍爾果斯口岸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黃金通道。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日益密切,霍爾果斯口岸報關單量不斷攀升。2023年,霍爾果斯口岸出口商品車30.4萬輛,同比增長307.5%,成為全國最大的汽車出口陸路口岸。今年前7月,霍爾果斯口岸出口商品車18.7萬輛,同比增長39.9%。

  霍爾果斯昊誠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經理梁浩2020年進入外貿公司,幾年時間裡,他所在的公司規模不斷擴大,業務種類從貨運代理拓展到國際運輸、車輛銷售,整體效益持續向好。

  “我們對國產汽車出口前景十分看好。預計今年我們公司代理出口的車輛將達1.5萬余輛,銷售車輛1000余輛。”梁浩表示,一方面,國產汽車設計精良、質量上乘,受到越來越多中亞及歐洲國家消費者的青睞。另一方面,“雙西公路”(中國西部—西歐)全線貫通、直達歐洲,公路、鐵路運輸網絡更趨完善,汽車出口通道更暢通。

  在新疆各大口岸採訪,一張立體交通網地圖隨處可見:東起浙江、江蘇,途經重慶、陝西,西至新疆霍爾果斯、阿拉山口,再經由哈薩克斯坦,串起中亞五國、歐洲國家等,貿易往來暢通無阻。

  烏魯木齊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對內優化開放布局,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加快形成。與此同時,對外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與更多國家和地區商簽高標准自貿協定,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外貿朋友圈越來越大。

  2011年3月,全國首趟中歐班列從重慶發出,經阿拉山口鐵路口岸出境開往德國杜伊斯堡,開啟了中歐班列發展的序章。截至今年8月中旬,經阿拉山口海關監管通行的中歐班列累計突破4萬列。

  阿拉山口海關查驗一科副科長張昭暉介紹,隨著中歐班列通行數量持續增加,運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目前經阿拉山口鐵路口岸通行的中歐班列線路累計達122條,搭載的貨物涉及汽車及配件、電子產品等200余種。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成為重要的貿易伙伴。前7月,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11.72萬億元,增長7.1%。我國與24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立貿易暢通工作組,與共建國家簽署了15個自貿協定,在已經成功舉辦的前6屆進博會上,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參會企業累計超過7000家。

  從報關單看改革效能——

  “一港通”跑出通關新速度

  兩張變一張,少的可不僅是一張單據。

  廣東佛山北滘港閘口前,集裝箱卡車有序進出。“每天平均600至700個貨櫃,主要是空調等家電品類,產品一下生產線就送過來了。”佛山市美的報關有限公司關務經理張焯良說,採用“一港通”模式后,隻需填寫一張報關單,貨物運送到北滘港后就能送上接駁船發往廣州南沙港,快速裝上國際貨輪出海。

  “一港通”的背后,是通關監管的改革創新。2020年11月5日,廣州海關創新推出“一港通”模式,以南沙港為樞紐港,內河碼頭和鐵路陸港為支線港,形成“兩港如一港”的作業模式,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傳統“內河轉關”出口需要報關單、轉關單兩張單據,“一港通”隻需要一張報關單。“最直觀的變化是整體物流時間從原來5到7天縮短至1到2天。”張焯良表示,對於外貿企業來說,物流時間縮短,帶動生產、研發周轉加快,降低倉儲、物流、人工等成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自然提升。

  “珠江三角洲是外貿生產制造的重要基地,貨源豐富,出口需求大,企業對物流成本高度敏感。”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綜合業務工作處副處長張超介紹,廣東海關分別在深圳、廣州創新推出“組合港”和“一港通”模式。如今,深圳鹽田、蛇口和廣州南沙等國際樞紐大港,與東莞、中山、佛山、肇慶等珠江內河港口“兩兩組合”,港口信息互通,海關監管互認。改革實施以來,享惠企業超過6000家,為企業節省物流等相關成本已超2億元。

  一張報關單,不僅在廣東暢通無阻,也正實現港澳對接互認。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會同香港和澳門海關創新探索“一單兩報”改革,通過將企業在廣東“單一窗口”申報的出口數據,自動轉譯生成港澳進口貨物申報數據,無需企業重復錄入。

  張超說,“一單兩報”模式下,香港企業在港原需人工錄入的公路艙單數據必填項由9項減少為0項,澳門企業在澳錄入的進口一般貿易貨物申報必填項由24項減少為3項,極大地減輕了企業人工錄入工作量,實現數據的跨境共享共用。

  從廣東看全國,一張報關單的演進歷程,改革貫穿其中。從紙質報關到無紙通關,從海關、檢驗檢疫兩次執法、兩道手續到新時代海關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改革不斷為海關監管通關賦能增效,企業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企業不跑腿、業務隨時辦。如今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我國加快打造“一站式、大數據、多功能、標准化、便利化”的跨境貿易綜合服務平台。目前平台已實現了30多個部門的“總對總”系統對接,建成上線24大類889項服務功能,注冊用戶已達880多萬,日申報業務量2600萬票。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增連表示,下一步,海關總署將通過深化改革和科技賦能雙輪驅動,進一步增強改革創新的系統集成,強化口岸設施和數據共享,不斷為外貿發展增添新動能。

  (王馨玉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4日 17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