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威震南天的百色起義

——百色起義紀念碑碑文敬讀

侯琳

2024年08月16日08:27    來源:學習時報

百色起義紀念碑園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城東路后龍山上,鵝江和澄碧河在山腳交匯,形成聞名遐邇的右江,向遠方流去。百色起義紀念碑高高聳立在后龍山紀念碑園的中央,潔淨的白色碑體上方凸顯的檸檬黃色嵌字“1929”,這是百色起義的年份。碑座正面是鄧小平親筆題寫的“百色起義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13個金色大字,兩側分別是鄧小平、張雲逸率領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來到百色,韋拔群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兩幅浮雕,背面鐫刻著百色起義的紀事碑文,全文如下: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深重災難。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瘋狂掠奪、封建土司制度殘酷壓迫、軍閥連年混戰,右江大地生靈涂炭,哀鴻遍野,到處燃起人民反抗的烈火。

192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和張雲逸、李明瑞、陳豪人、雷經天、韋拔群等領導由我黨掌握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教導總隊和右江地區農軍,勝利舉行百色起義,創建了中國紅軍第七軍。中共中央任命鄧小平為紅七軍前委書記、政治委員,張雲逸為軍長。同日,在恩隆(今田東)縣平馬鎮召開右江地區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右江蘇維埃政府,雷經天任主席,韋拔群等10人任委員。隨后,右江地區有16個縣相繼建立革命政權,形成全國矚目的擁有3萬平方公裡、100萬人口、逾萬人武裝力量的右江革命根據地。

1930年11月,紅七軍主力部隊奉命離開右江,經過桂、黔、湘、粵、贛5省邊界7000裡的艱苦征戰,於1931年7月到達江西與中央紅軍會合,被編入紅三軍團,成為人民軍隊南征北戰的一支勁旅。

紅七軍主力部隊北上遠征后,國民黨桂系軍隊瘋狂“圍剿”和屠殺根據地軍民。中共右江特委領導紅七軍第二十一師和根據地人民進行了兩年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斗爭。右江革命根據地喪失后,共產黨繼續領導各族人民建立滇黔桂邊游擊根據地,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革命斗爭再現洶涌澎湃之勢,一直到新中國的誕生。

右江地區軍民在創立、建設和保衛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在紅七軍北上的艱難征途中,在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戰斗中,在百色起義以后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歷盡了人間罕見的艱辛,付出了英勇慘烈的犧牲,顯示了驚天動地的氣概。韋拔群、陳洪濤等5000多名革命英烈,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右江人民革命歷史最英勇壯烈的篇章。

威震南天的百色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又一次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武裝起義,極大地動搖了西南半壁的封建反動統治,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百色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的成功典范,為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經驗,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英雄立天地,浩氣蕩千秋。為銘記百色起義這一光榮的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以旌偉業,慰忠魂,激勵在世,啟迪后人,1984年12月百色市人民政府修建了百色起義紀念碑,又於2006年12月修繕此碑。

百色起義的英雄業績光照千秋!

百色起義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百色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一日

碑文回顧了起義的歷史背景和組織情況,記錄了右江地區軍民在百色起義之后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歷盡了人間罕見的艱辛,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讀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

實事求是、勇於求變的革命斗爭。1929年7月,鄧小平作為黨中央代表被派到廣西領導革命斗爭。中共六大雖然肯定了建立根據地是決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動力之一”,但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9年10月,中央要求廣西黨組織“應立即加緊梧州、南寧及沿梧、邕交通線的職工運動”,呈現出明顯的“城市中心論”傾向。在俞作柏、李明瑞受國民黨改組派策動、倉促出兵攻打廣東軍閥陳濟棠的緊要關頭,鄧小平等起義領導人並沒有機械地執行中央以城市為中心工作的指示,而是深刻分析了當時廣西的革命形勢,毅然將所掌握的武裝力量轉移到了群眾基礎較好、蔣桂力量難以控制的右江農村地區。11月中下旬,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副隊長蒙志仁率部在龍州叛變。根據形勢變化,鄧小平決定改變左右江同時舉行武裝起義的計劃,重新部署,右江先行起事,最終於1929年12月11日,在廣州起義兩周年之際,成功發動百色起義,在民族邊疆地區探索走出了工農結合、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成功道路。

審時度勢、團結奮斗的統戰實踐。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共干部來到廣西后,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既注重對上層的“將變”,亦重視部隊中下層官兵的“兵變”。他們同俞作柏、李明瑞真誠交往,坦誠合作,使得在大革命失敗兩年后,廣西出現了中共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密切合作的局面。

在鞏固右江蘇維埃政權時期,中國共產黨巧妙地將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有機結合起來。1930年制定了右江地區的《土地法暫行條例》和《共耕條例》,使無地缺地少地的少數民族同胞分到土地,增強了農民的革命熱情﹔右江蘇維埃政府還廣泛吸收少數民族同胞加入軍隊,創建了右江赤衛隊,領導人民打土豪、懲軍閥,大部分赤衛隊成員后編入紅七軍成為革命主力。正是由於黨不斷發揚團結奮斗的工作作風,才使百色起義取得最終勝利。正如碑文中寫到的“百色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的成功典范”。

百折不撓、對黨忠誠的信仰豐碑。百色起義中涌現出無數不怕犧牲、對黨忠誠的革命先烈,韋拔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被廣西各族人民親切地稱為“拔哥”。

1930年10月,紅七軍集中在廣西河池整編,韋拔群堅決服從黨組織的決定,把第21師1000多名優秀的官兵毫不猶豫交給了即將遠征的兩個主力師,僅留下100余人留守右江蘇區繼續戰斗。其間,右江革命根據地遭到反動軍閥的瘋狂反扑,韋拔群被叛徒出賣並遭殘忍殺害。縱觀他的一生,出身富裕家庭,為了革命事業,6次變賣家產:土地、耕牛乃至妻子的嫁妝。他全家20余人,有18人為革命獻出生命,沒有留下一個直系后人……表現出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和對黨絕對忠誠的崇高境界。根據碑文記載,有5000多名優秀的各族兒女,在浴血斗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紀念碑后方坐落《英魂千秋》雕塑,上面鐫刻著百色起義時期犧牲的3989位烈士名錄,他們留下的偉大革命精神,永遠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