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四川黨的建設
分享

成都市郫都區“情系三農·固本”工作室

當好鄉村振興“引路人”

2024年08月15日13:54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夏日炎炎,水稻陸續抽穗,田間翻滾著綠浪。在成都市郫都區紅光街道漢姜村,“情系三農·固本”工作室導師、郫都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孫懷舉現場給選調生們講解病虫害監測站的應用,“點開手機,我們就可以判斷病虫害數量變化趨勢,從而合理安排防治時間和方法,這是咱們區智慧農業的內容之一。”

這是“情系三農·固本”工作室開展培訓的一個場景。今年4月,成都市郫都區成立“情系三農·固本”工作室,發揮省“記一等功公務員集體”的經驗優勢與能力優勢,以工作室引領當地選調生、新入職干部在基層一線實戰歷練、增長才干。

搭建平台——

師帶徒 培育“三農”力量

從村民口中“生面孔的男娃”變為“有辦法的小王”,郫都區三道堰鎮秦家廟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王德琦頗為激動。他說:“這都要感謝工作室的老師們的‘傳幫帶’。”

近年來,郫都區農業農村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實施規劃、產業、科技、改革、黨建五個點亮鄉村行動,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走前列、爭示范。今年2月,郫都區農業農村局榮獲省委、省政府“記一等功公務員集體”。為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兩個月后,在成都市委組織部指導下,郫都區農業農村局與區委組織部依托郫都區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成立“情系三農·固本”工作室。

“顧名思義,我們工作室的目標就是鍛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干部人才隊伍,厚植農業農村工作情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郫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當前農村工作缺乏青年人才、年輕公務員處理基層復雜矛盾問題經驗不足等痛點,工作室將新入職干部、新進選調生、返鄉創業者以及后備村干部作為培養對象。

如何快速提升培養對象的綜合能力、實現工作目標?“師帶徒”是最好的方式。

隨著王德琦等50余名選調生成了工作室的第一批學員,區農業農村局班子成員、區委組織部班子成員以及一批基層先進代表成為了他們的導師。涉及理論研究、鄉村建設、農村改革等領域的導師通過言傳身教、壓擔子、教方法,指導選調生開展實地調研、了解村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

“要了解村情、傾聽民聲、記下心得”“去農戶家板凳要坐,水要喝,要肯學肯問”……王德琦對區鄉村振興推進中心主任高露與秦家廟村黨委書記孫朝波兩位導師的教導記憶猶新,“高老師讓我對‘三農’工作有了整體了解,孫老師教會了我很多群眾工作的技巧。”

走進農家小院與群眾拉家常、積極參與宅基地測量和苗木清退等村中大小事……王德琦將老師們的指導化為實踐,也總結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要做到換位思考,多想想我能給村民們帶來什麼。”

平台牽線——

精准培訓 實踐基地取“真經”

6月初,一場主題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培訓在郫都區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召開。

台上是問題之法、發展之路,台下的選調生何青鬆奮筆疾書。這堂課,是他“點單”的課程。

選調生們調研的方向各有側重、面對的問題各有不同,如何讓培訓更“解渴”?關鍵是精准把握選調生的需要。

以需求為導向,工作室不僅圍繞選調生們普遍關心關注、實踐運用較多的內容打造鄉村國土規劃、鄉村產業發展、農業農村改革、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基層黨建等六大專題課程,還隨時根據選調生提出的需求與當前工作的重點難點推出自選類、點單式課程。

一周一座談、一月一培訓、一季一實訓。“依托科研院所、產業基地、典型村等資源,工作室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實訓基地。”孫懷舉說,“一方面,可以讓年輕干部以最直觀、最鮮活的方式了解農業上最先進的做法與技術,另一方面也為他們做好國情調研鏈接資源。”

“都江堰市石羊鎮順江社區以林盤經濟促農商文旅體融合、大邑縣新福社區立足本地特色發展精密加工……”翻開何青鬆的調研筆記,圍繞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調研主題,他詳細記錄了各典型村發展的可行性路徑。他的體會是:“鄉村振興沒有照搬照套的模式,每個地方要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盡可能延長產業鏈。”

精准的培訓與調研也結出了不少“果實”。前不久,何青鬆結合培訓、調研情況整理的以信用積分推動村容村貌整治的方案得到了三道堰鎮鄰城村村“兩委”的認可與採納。下一步,鄰城村將探索以信用“小積分”兌現“大文明”。

雙向賦能——

“壯苗出穗” 助力鄉村一線

“叮咚”一聲,郫都區錦寧韭黃生產專業合作社的韭黃在拼多多平台又售出一單。從6月下旬起,這樣的“叮咚”聲每天要響300次-350次。

“最近正值韭黃上市,半斤韭黃的線上售賣價格為4.2元,但同時間市場上售賣價格隻有2.5元。”錦寧韭黃生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志倫算了一筆賬,“一天可以多掙近600元。”

幾年前,有著幾十年從業經驗的李志倫曾嘗試過在線上售賣韭黃,但是一直“不溫不火”。直到前不久村裡的選調生劉曉娟來到合作社開展輪訓,線上售賣情況才有了起色。

“為了讓我們更了解‘三農’工作,工作室會安排我們到產業基地輪訓。”作為錦寧村黨委書記助理,劉曉娟了解到當地韭黃在銷售環節存在的問題,於是將電商主播帶貨、線上購物社群等前期調研、思考的內容結合當地實際細化為數條建議交給了李志倫。

今年6月,通過工作室“牽線”,合作社與拼多多平台簽訂協議。如今,僅一個平台就可以解決20畝韭黃的銷售問題。下一步,李志倫還打算在美團等多個平台繼續拓寬銷售渠道。

在郫都區,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不只是單向地開展培訓與實訓,作為鄉村經營主體與青年人才之間的“橋梁”,工作室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創造條件鏈接資源,持續助力青年人才賦能鄉村建設。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王瑾)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