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中國和埃及著手推動白鶴梁題刻與羅達島尼羅尺聯合申遺——

“攜手推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之舉”(新時代中非合作)

本報記者 沈小曉

2024年08月12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 唐 奕攝

  埃及羅達島尼羅尺外部建筑。
  新華社記者 隋先凱攝

  在中國重慶,長江中一道長約1600米、平均寬約15米的石梁——白鶴梁上,以題刻的方式,記錄著長江涪陵段千余年間的枯水水文資料,用於指導農業生產﹔在埃及首都開羅,尼羅河中羅達島上測量水位的標尺——尼羅尺,幾千年來被用來測量尼羅河汛期水位,預測每年的農業收成。相隔萬裡,白鶴梁題刻和尼羅尺,同為世界大河流域的水文遺存,展現了不同文明具有共通性的水位測量智慧。

  目前,中埃相關方面正著手准備將白鶴梁題刻與羅達島尼羅尺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自2021年啟動水文遺產聯合申遺可行性論証工作以來,中埃團隊往來考察,積極探索聯合申遺路徑、策略和方法。聯合申遺不僅有望填補《世界遺產名錄》在水下遺產方面的空白,也將進一步促進中埃文明交流互鑒。

  “埃中兩大古老文明的見証”

  在重慶涪陵,當地流傳著“白鶴繞梁留勝跡,石魚出水兆豐年”的古諺。白鶴梁,因早年常有白鶴群棲息而得名。常年淹沒於水下的白鶴梁上刻有兩尾石魚,古人觀察發現,通常在石魚露出水面后的次年是豐收之年,由此總結出“石魚出水兆豐年”的規律。

  “熙寧七年,水齊至此。”“元豐九年……江水至此魚下五尺。”古人根據水位相較於兩尾石魚的變化,在梁上題刻了一系列水文觀測的記錄,記載了自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以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文資料。白鶴梁因此被譽為“古代水文站”。

  三峽大壩蓄水后,白鶴梁永久淹沒在江底。為對此歷史遺存作更好保護,當地修建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游客可以通過電梯到達長江水下,一睹白鶴梁石魚以及題刻的風採。

  在北非,古埃及人用尼羅尺測量尼羅河汛期水位,測量歷史超過5000年,記載下來的有1300多年,連續的水位記錄長達662年。

  尼羅尺的測量數據不僅用於預測年度農業收成,也作為稅收額度的參考等。尼羅尺現存形式主要包含垂直柱、河岸階梯、涵洞深井等。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館長蔣銳說:“中國白鶴梁題刻和埃及羅達島尼羅尺都是世界大河流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體現了古老文明的傳承。中埃兩國都是文明古國,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兩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挖掘兩國傳統文化,將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推動世界文明多樣化發展。”

  2023年11月,白鶴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重慶市涪陵區召開。來自7個國家的10余名水文遺產專家從全球視野對此次中埃聯合申遺展開深入交流,進一步增強了聯合申遺的信心和決心。今年5月16日,重慶聯合申遺工作代表團來到埃及開羅中國文化中心,與埃及旅游和文物部、埃中友好協會、開羅大學等部門和機構的專家就聯合申遺展開深入討論。

  埃及旅游和文物部人力資源及培訓事務助理、水下考古專家艾哈邁德·雷赫瑪仍記得去年11月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參觀時的經歷:乘坐長90多米的隧道式自動扶梯漸入水下,橫穿146米的水平長廊,到達長江水下約40米深的參觀廊道。透過廊道兩側的玻璃窗,他看到1000多年前中國古人留下的文字題刻和雕刻得活靈活現的石魚。

  “白鶴梁題刻與尼羅尺是埃中兩大古老文明的見証。”雷赫瑪表示,埃中兩國的文明發展與大江大河密不可分,埃方非常重視與中方聯合申遺,聯合申遺將對人類文明的傳承產生重要影響。

  “中埃聯合申遺有助於喚起世界對環境變遷和氣候影響的關注,也是兩國攜手推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之舉。”重慶市涪陵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夏強偉表示。

  “兩國遺產保護合作的良好開端”

  尼羅河上至少曾有20個尼羅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阿斯旺地區和北部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帶。此次與中方聯合申遺的是位於埃及開羅羅達島的尼羅尺,始建於公元715年。

  羅達島尼羅尺遺址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石砌井和大理石柱。井的頂部呈矩形,底部呈圓形。井中央矗立著一根八角形大理石柱,柱上有刻度指示水位。井一側有三個孔,一條狹長的隧道將尼羅河水與這三個孔連接起來。

  “羅達島尼羅尺保存的完整性、真實性以及它延續1000多年的尼羅河水文記錄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考察了羅達島尼羅尺遺址后,蔣銳對記者表示,二者的相似性有助於申遺工作的開展,也將推動中埃在遺產保護、學術研究、考古發掘等領域開展更多交流合作。

  在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伊斯蘭及科普特文物司司長賈邁勒·穆斯塔法看來,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經驗豐富、申遺專家團隊成熟,“聯合申遺將是兩國遺產保護合作的良好開端”。

  據了解,中國文物保護部門採用了“無壓容器”方案對白鶴梁題刻進行原址原貌保護,即在白鶴梁外修建一個鋼筋混凝土“罩體”,與長江水隔離,“罩體”內充滿過濾后的長江水。“罩體”基本處於水壓平衡狀態,能防止江水對白鶴梁梁體的長期沖刷損壞。此外,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建設了針對文物本體的監測預警系統,實現了對文物保存環境的實時在線監測。

  據雷赫瑪介紹,為保護海洋和水文遺產以及水下文物,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專門成立了一個水下考古部門,通過中央修復和保護管理局,定期進行檢查和修復。“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建設和中方的文物保護技術及理念,都為埃及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提供了經驗借鑒。”雷赫瑪說。

  “將進一步增進兩國民心相通”

  目前,中國白鶴梁題刻與埃及羅達島尼羅尺聯合申遺工作正穩步推進,已委托專業機構編制聯合申遺文本,力爭盡快完成編制工作。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姜波表示,白鶴梁題刻和尼羅尺都是古代水文的珍貴記錄,二者異曲同工、交相輝映。“中埃同心協力、聯合申遺,必將為全球范圍內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提供新的范例。”

  “中國和埃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古老文明,雙方的未來合作非常值得期待。”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穆罕默德·伊斯梅爾·哈立德表示,白鶴梁題刻和尼羅尺聯合申遺,是中國和埃及的共同夢想,希望雙方在推動簽訂聯合申遺備忘錄的基礎之上,共同努力達成合作申遺成功的目標。

  去年10月,埃及尼羅尺的復原模型在重慶市涪陵區錦繡洲廣場亮相,復原了階梯和立柱式樣的尼羅尺,向重慶民眾展示了古埃及人民的水文智慧。不少市民表示,尼羅尺的展覽使自己了解到不同水文化的相似之處,增加了對古埃及的認識和了解。

  埃中友好協會副主席阿裡·希夫尼表示:“埃中聯合申遺是兩國友好關系的體現,將進一步增進兩國民心相通。”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文物保存與文獻司司長希沙姆·萊西表示,埃中都是文明古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雙方將從文物考古、文化遺產申報等領域的合作中受益,促進相互了解,深化友好合作。

  (本報開羅8月11日電)  

 

  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2日 03 版)

(責編:彭靜、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