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陳志剛

2024年08月08日07:45    來源:經濟日報

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其中包括“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寶貴經驗。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古今中外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們黨對制度建設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積極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使當代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一個新特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深刻闡述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各方面必須堅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如,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不斷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並不斷加以完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不斷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等等。

實踐充分証明,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最根本的是因為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了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斷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題中之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需要完整理解和把握。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要求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進一步說,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國家制度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依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隻有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使制度優勢不斷彰顯,並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艱巨任務所決定的。一方面,經過長期探索,我國改革開放走過波瀾壯闊的歷程,積累了寶貴經驗,有必要把這些好的探索、經驗加以總結提煉,並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另一方面,隨著實踐發展,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顯現,面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艱巨任務,強化制度建設,有利於啃下難啃的硬骨頭,渡過激流險灘。隨著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充分發揮制度指引方向、規范行為、提高效率、維護穩定、防范化解風險的重要作用,能夠進一步有效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既要堅定制度自信,又要積極推進制度創新。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定制度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同時,堅定制度自信並不是要固步自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越來越成熟、優越性進一步顯現。我們從來不排斥任何有利於中國發展進步的他國國家治理經驗,而是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黨的二十大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戰略部署。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涉及問題之多、領域之廣、矛盾之深前所未有,要解決許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提高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就要求加強對各項改革關聯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同時,還要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現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框架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加強對改革的整體謀劃、系統布局,能夠確保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破與立是事物發展變革中的一對重要概念,二者相輔相成。在破與立的循環往復中,事物不斷向前發展。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終以清醒頭腦把握好破與立的辯証法,破立並舉、先立后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做到謀定而后動,避免出現制度缺位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其中,根本制度相當於根基,必須筑牢﹔基本制度是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大影響的制度,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必須不斷完善﹔重要制度是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一些具體制度,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以及新領域新實踐的不斷發展,需要持續創新,以填補制度空白,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隻有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既堅定制度自信,又不斷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才能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