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多元發展 未來可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一線觀察(下)

本報記者 富子梅 江 琳

2024年08月07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白色棚頂、各式招牌,在澳門漁人碼頭,一眼望不到頭的“國際美食大道”上,醬爆牛雜、泰式冬陰功魚蛋、鹵水鵝等美食令人目不暇接。

左手端陳村粉,右手拿胡椒餅,嘴裡嚼著潮汕魚丸,來自各地的游客紛紛感嘆:“太美味了,吃不夠!”

不久前舉辦的“澳門國際美食之都嘉年華”,匯聚了來自18個國家、29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代表參與,共吸引約10.7萬人次到場。“活動有助於持續豐富澳門‘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內涵,擴大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影響力。”澳門特區政府旅游局局長文綺華表示。

在傳承中成長,在創造中發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不斷推進、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回歸祖國以來的近25年,是澳門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時期,譜寫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華彩篇章。

濠江流彩,澳門持續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媽閣廟、鄭家大屋、大三巴牌坊……忘卻時間、沉浸式打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來自上海的張女士說:“這裡有許多處中西式歷史建筑、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積澱,十分震撼。”

古老與現代、寧靜與喧囂,交織出澳門的五光十色。今年上半年,澳門入境旅客累計超1600萬人次,日均近9.2萬人次。今年一季度,澳門獲評內地出境旅游者最滿意的目的地之一﹔不久前,澳門特區當選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

“澳門給人們帶來無限驚喜。”張女士對“中國白·德化瓷”精品展印象深刻。近百件經典白瓷作品,冰清剔透、溫潤如玉,令人充分領略白瓷的藝術之美。

落實“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澳門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游休閑業的同時,加快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等產業,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動能和綜合競爭力。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澳門要持續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澳門大賽車博物館二樓體驗區。騎上電單車,來自香港的梁先生開啟了虛擬現實速感體驗澳門格蘭披治電單車之旅。高速疾馳、大角度轉彎……“太刺激了!希望今年能到現場感受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速度與激情。”

大型演唱會、舞劇、話劇、音樂劇等頻頻上演﹔2024年世界女排聯賽澳門站、澳門國際龍舟賽、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等高水平體育賽事精彩紛呈……澳門著力打造“演藝之都”“體育之城”,展示出多元文化魅力。

澳門科技大學,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內,大屏幕顯示“‘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實時軌道”。“A星、B星所在經度、緯度、高程”“數據接收次數”等參數一目了然。“‘澳門科學一號’是‘一國兩制’下澳門與內地合作的成功典范。”在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院長張可可看來,作為中國地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澳門科學一號”已成為澳門一張硬核高科技名片。

車行經路氹連貫公路,一片嶄新的建筑綜合體吸引眼球。今年9月,這個澳門目前最大的醫療綜合體——離島醫療綜合體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以下簡稱“澳門協和醫院”)將正式運營。澳門協和醫院作為“一國兩制”下澳門特區與內地在衛生健康領域的重要合作項目,開創了合作辦醫的先例,也將成為特區政府實施“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平台。

今年4月,中葡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在澳門舉行。在澳門設立的中葡論壇,已覆蓋所有以葡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設立以來,中國與葡語國家貿易增長約20倍。

…………

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同比增長25.7%。“希望下半年能保持較好趨勢,今年能有雙位數的經濟增長。”賀一誠表示,廣大澳門居民要用愛國愛澳的具體行動,把澳門國際大都市的“金名片”擦得更亮。

愛國愛澳,民生幸福指數持續提升

傍晚時分,海風陣陣。澳門半島水塘步行道上,澳門居民周先生一邊散步,一邊熱情地給游客指路,“澳門雖不大,但底蘊深、故事多,我很開心能幫助來這裡的游客。”他說。

聊起生活現狀,57歲的周先生興致勃勃:“幸福指數越來越高。”他一一列舉:海邊休憩區、兒童游樂場、球類健身區等非常健全﹔兩個孩子享受15年免費教育﹔母親84歲了,剛參加“政府長者公寓”選房。

“老城區有不少唐樓,沒有電梯,長者上下樓不方便。”周先生說,“政府長者公寓”專為長者設計建造,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租金適宜,一推出就有很多長者申請,“母親喜歡,一家人開心”。

周先生一邊說,一邊打開手機給記者看圖片視頻:“公寓配了提醒服藥、跌倒監測、緊急呼叫等設備,樓下還有粵劇室、閱覽室等,母親住進去,我們很放心。”

在澳門居住50余年,深刻體會澳門與祖國骨肉相連,“澳門回歸祖國前,我們一直盼著回歸。”周先生感慨,“現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母親這樣的老一輩聊起今昔對比,更有說不完的話。我們感恩祖國、熱愛澳門,與內地朋友們常來常往,澳門的煙火氣裡,有濃濃的家國情懷。”

濠江流彩,蓮花盛開。廣大澳門同胞素有愛國傳統,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愛國愛澳核心價值在澳門社會居於主導地位。澳門安定祥和的民生畫卷不斷鋪展。

踏入畢業季,不少青年即將進入職場。長發齊肩,衣著筆挺,面對鏡頭,澳門青年葉女士分享就業心得,“大學快畢業時,我曾為前途迷茫,特區政府為畢業生提供不少實習就業機會。”她說,“通過參加實習計劃,我決定從事金融行業,工作第三年就晉升為公司風險管理部高級文員。”

打開澳門特區政府勞工事務局微信小程序。“‘職出前程實習計劃2024’提供1065個崗位”“澳門青年·電子競技專項實習計劃”……一系列資訊應接不暇,“特區政府為澳門青年發展、拓寬職業空間創造了很多機會。”澳門青年張先生感慨。

今年1至5月,澳門特區政府勞工事務局共舉辦約230個職業培訓課程﹔上半年,澳門特區政府勞工事務局成功匹配6669人次就業。今年3至5月,澳門總體失業率和本地居民失業率分別為1.9%和2.5%。

伶仃洋畔,打開廣闊發展空間

2021年,中央正式把106.46平方公裡的橫琴島作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擴大了澳門的發展空間。

橫琴澳門,一水一橋之隔。“橫琴對澳門發展是很大的支撐和機遇。”賀一誠表示,加快建設合作區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抓手。

走進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首個“橫琴生產、澳門監制”的澳門藥品“馬交牌千裡追風油”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展示包裝上“澳門監制”標志,澳門澳邦藥廠有限公司技術發展總監劉帝恆說:“小小標志,承載著發展新平台。”

“市場不斷擴大,但澳門空間有限,一定程度限制了產能。”劉帝恆介紹,通過“橫琴生產+澳門監制”,公司將部分產能釋放到橫琴。

“橫琴生產+澳門監制”“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琴澳兩地產業協同發展,帶來了廣闊空間。截至今年4月,在合作區的澳資企業總數達6208戶,比合作區成立時增長33.9%﹔2023年澳資產業增加值達到20.5億元,規模以上澳企總營業收入超208.85億元,同比增長35.7%。

隨著琴澳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許多澳門居民將目光投向橫琴。截至今年4月,在合作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達約1.6萬人,同比增長20.6%,就業人數達5009人,同比增長25.6%。

面朝碧波蕩漾的天沐河,一棟棟白色高樓錯落有致,這是粵澳兩地攜手合作、為澳門居民建設的首個綜合民生工程——“澳門新街坊”。

“剛收了房。”擁有8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在橫琴工作的澳門居民鄭女士很有幸福感,“房屋面積大,花園環境好,首次置業,首付比例能承擔,關鍵是我看好橫琴的發展前景。”

漫步“澳門新街坊”,朵朵“蓮花”盛放、花園步道交錯﹔走進樣板間,智能電子門鎖、可視對講機、浴室設備等設施一應俱全。

2023年11月開售,“澳門新街坊”提供約4000個精裝修住宅單位,配套學校、衛生站、長者服務中心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當前,“澳門新街坊”內趨同澳門的廣播電視、教育、醫療等配套措施一一落地。“既不改變原先習慣,生活空間還更好了。”鄭女士說。

“水果、牛肉干,都能從澳門帶到橫琴。”幾個月前感覺“很新鮮”,如今,澳門居民余先生已“習以為常”。

今年3月1日零時起,合作區正式實施封關運行。設立“新家園”便捷通道,符合條件的澳門4類居民攜帶7大類300多種動植物產品可快速通關﹔跨境車輛“一次排隊、一次採集、一次放行”,海關環節平均驗放時間縮短至23秒,效率提升40%……各項措施不斷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今年1至6月,橫琴口岸日均通關量近6萬人次,車輛達6000車次。

伶仃洋畔,澳門已打開更廣闊發展空間。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站在新起點,澳門必將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綻放更加絢麗的色彩,為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譜寫更加華彩的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7日 01 版)

(責編:彭曉玲、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