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答好“林改四問” 引領革新綠潮

——福建三明市持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2024年08月02日08:23    來源:農民日報

夏雨潤澤下的福建三明,千山疊翠、萬木爭榮,處處綠意涌動著改革活力。近年來,作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要策源地的三明緊緊圍繞“林改四問”(山要怎麼分、樹要怎麼砍、錢從哪裡來、單家獨戶怎麼辦),在明晰產權、優化林木採伐管理機制、創新林業金融、發展規模經營等方面不斷深化改革。2023年,全市林地面積佔82.7%,農民人均涉林收入近7600元,佔總收入的近1/3。

明晰產權,激發活力

靠山“吃”不了山,林木不值錢,亂砍濫伐之風卻屢禁不絕,生態和生計該如何權衡?就像烈日炙烤下的山林,亟待一場集體林權改革的甘霖滋潤。

唯改革才有出路。1998年9月28日,永安市洪田村在村干部帶頭、村民集體決議下,第一個“吃螃蟹”,形成“分山到戶”方案,開啟艱難的林改破冰之旅,洪田村成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小崗村”。隨后,全市1500多個村採取建立村林業股份制和村林業股東會的辦法進行林改,村民按照股份多少分紅。

針對林改中遇到的利益關系不明、村民和股東大會之間矛盾突出等問題,1999年至2001年,全市開展以“明晰產權、分類經營、落實承包、保障權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經營體制改革,基本解決用材林經營管理問題。

改革要常講常新。2004年4月起,三明圍繞“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的要求,在全國最先開展農民承包權與林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並於2005年底,在全省率先完成明晰產權的主體改革任務,使每個農戶有了《林權証》,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據統計,三明全市頒發林權証3.5萬本,確權950萬畝,推行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及權籍勘驗全免費服務,為群眾節省費用1500萬元。近三年,促進流轉林權近150萬畝,為后續的林業經營與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優化採伐,放活林權

樹要怎麼砍?如何在生態保護紅線前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是三明林改面臨的又一挑戰。

破題之要,唯在還權於民。三明積極創新林木採伐管理機制:實行指標分配陽光化、採伐申請簡便化、伐區監管信息化﹔推行林木採伐告知承諾制改革﹔創新開展按面積審批人工商品林採伐試點﹔在林業站推廣“一站式”共享聯辦服務,實現當日申請、當日辦結,進一步放活林權。

按照傳統採伐審批,要在採伐証中填寫採伐株數、出材量、蓄積量等,但實際採伐中常出現採伐量與審批蓄積量不符的情況。未按規定要求採伐可能涉及林業案件,面臨“濫伐”的法律風險,部分林農寧願多批少砍甚至不砍,導致森林經營水平不高。

2022年8月開始,沙縣試點放活採伐政策,在全國率先開展人工商品林皆伐與撫育間伐按面積批准林木採伐,從蓄積量控制向面積控制轉變,林農操作更加簡便靈活。

“之前出現過採伐証上的採伐蓄積量與實際存在誤差,不僅多花了數周設計時間,還為此多付了數千元設計費。”林農羅發清是高砂鎮椒畔村人,在全區各鄉鎮均有經營的林地。他坦言,改革后辦理採伐証簡便快捷、減輕負擔。

為實現少砍樹不砍樹也能致富,三明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2021年至2023年,落實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5.6萬畝,發放生態公益林補償、天然林停伐管護補助8.3億元。

“兩山”轉化,實現雙贏

綠水青山留住了,林農期盼的“金山銀山”從何而來?

聚焦“兩山”轉化,三明加快生態價值實現,挖掘森林生態價值,拓寬“兩山”轉化通道,促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我們村一棵樹沒砍,靠‘打包賣空氣’就掙了14萬多元。”將樂縣高唐鎮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說。2021年5月18日,他代表全村領取了一張編號為“0000001”的全國首張林業碳票,村民每人分紅150元現金,實現了“碳票”變“鈔票”。

改革需有爬坡過坎的韌勁。2019年,三明率先在全國探索林票改革,把合作經營林地林木資產折資量化,以林票的形式發放給林農。2023年,與上海交易集團合作,創設了林業生物資產票據的“林票2.0”,將林木所有權等產權折資量化形成一類創新資產憑証,使森林資源資產對社會資本真正具有吸引力。今年7月26日,全國首單林業生物資產票據(林票2.0)成功上市交易,標志著三明林票正式開啟了市場化交易路徑。

不管是“林票”還是“碳票”,林權流轉均實現線上交易。2022年9月成立的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累計交易額突破19億元、溢價率達15.8%,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三明創新實施林業碳匯“三建兩創”行動,探索“碳匯+”等應用場景,2023年至今,累計開發林業碳票碳減排量112.2萬噸、實現交易額201.3萬元。

整合資源,規模經營

“單家獨戶怎麼辦”問題,本質上是破解林業生產管理“碎片化”問題。

三明在深化林改過程中,聚焦規模經營,著力促進林農受益,創新聯合經營模式,發揮金融助力作用,引導林地適度規模經營。全市近六成的林地實現規模經營,森林蓄積量達到2.1億立方米,近三年淨增2000萬立方米。

“林改讓我們林農得到了實惠。原來這竹山年平均畝產值不足500元,現在已經提高到2000元左右。”永安市洪田鎮吳啟南組建的永安市凱森林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經營,現有社員120多戶,林地經營面積擴大到3000畝,成為國家級示范社,列入全國森林經營試點單位,社員都說眼前的“綠色銀行”是“綠得流油”。

沙縣區富口鎮吉瑞家庭林場採取大戶經營,受讓農民承包山林1100畝,年經營收入達520萬元﹔將樂縣福建金森林業股份有限公司與萬全鄉上華村實行“村、民、企”合作,共同做大“綠色蛋糕”……各類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如同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加快了林業資源整合,建立了更加緊密和諧的利益共同體。

為解決融資難題,三明強化引資入林,發揮福建省綠色金融試驗區的優勢,成立專業的林權收儲機構,建立金融風險防控機制,發放全省首筆林權公証貸款,全市累計發放各類涉林貸款275.6億元。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蔡茂楷 見習記者 陳章群)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