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1日08:10 來源:農民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連日來,廣大“三農”科技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領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的戰略部署,特別是《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令他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大家紛紛表示,新時代新征程上,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拓創新,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實現農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振奮,明確改革方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鄧秀新認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科技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效能是改革的重點,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很重要。要給科技人員‘鬆綁’,把精力和時間放在創新工作和主業上﹔選題上堅持‘四個面向’,評價和激勵機制上要更加切合實際。同時還要改進科技獎勵辦法,如將過去的獎勵項目改為獎勵個人,激發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抑制項目包裝﹔對人才的評價實行分類指導,不能隻簡單看論文和點數。”鄧秀新表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正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抓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文生表示。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緊盯小麥、玉米、大豆、水稻、雜糧等農作物種業振興任務,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布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下,我們加強自身建設,加快布局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交叉學科,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搶佔農業科技創新的新賽道,形成新一輪新質生產力。”王文生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發棣感受頗深,他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謀篇布局,也為高等教育的綜合改革與創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令人振奮。”接下來,南京農業大學將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契機,堅持用好“改革”重要法寶,持續提升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步伐,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聚力,激發創新動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深耕水稻遺傳育種工作4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深知農業科技創新特別是品種創新的不易。他認為,農業科技創新是涵蓋基礎研究、產業應用等多環節、多主體參與的系統工程,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要想“唱齊唱好”,就要構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市場需求,以產業為導向、連接緊密、運轉高效的產學研聯合攻關體系,在其中突出龍頭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和風險控制機制,調動科研機構積極性,加強科企在育種平台、種質資源、育種技術等方面的共享,讓科研院所的資源“活”起來。“可以採用‘企業出題、科研機構答卷’‘揭榜挂帥’等方式對企業在科研創新方面的技術瓶頸進行重點攻關,快速縮短我國種企與國際先進種企自主創新能力的差距,服務種業全產業鏈創新發展。”錢前表示。
作為一名從事果樹資源與育種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員,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劉威生對育種創新充滿期待:“我認為加強果樹種質資源的發掘和保護,加快新品種選育,支撐果業提檔升級,實現果業品種自立自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挑戰。為此,要加大穩定支持力度,注重科企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推動中國果業現代化進程。”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劉文德表示,科技體制改革是激發創新活力的關鍵。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這些具體舉措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堅持以人為本,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的深謀遠慮和堅定決心。作為科研類事業單位,我們要進一步探索簡化科研管理程序,優化資源配置,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加寬鬆、更加包容的創新環境,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智慧和創造力。
北京科技大學生物農業研究院院長萬向元表示,強化交叉前沿領域、發展新興學科專業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戰場。研究院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把握“新農科”建設的歷史機遇,優化“新農科”學科布局,促進作物學、生物學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交叉融合,加快優勢特色學科建設步伐。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堅持科教結合、產教融合,大力推進以生物育種為代表的前沿農業技術創新與應用,有目標有組織開展生物農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
轉化,支撐產業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我們要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統籌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的組織機制和要素配置,完善國家和地方科研平台建設,優化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布局,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營造全民創新的氛圍。”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景權說。作為老百姓“菜籃子”的守護者,喻景權一直致力於蔬菜抗逆高產調控領域研究,在蔬菜抗逆栽培、連作障礙防控、栽培模式革新3個產業關鍵問題上取得原創性成果,為我國蔬菜產業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表示,未來團隊將加強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為蔬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表示,科研要以國家發展所需為導向,瞄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大豆在國家糧食安全中佔有重要地位,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支持發展高油高產品種”。為了解決大豆產業安全問題,蓋鈞鎰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科研,開展大豆優良品種選育工作。“我們學校去年獲批了國家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台,這是一個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開放性的國家級平台,目的就是要打通大豆生物育種產學研全產業鏈,突破大豆產業的‘卡脖子’問題,為實現國家大豆產業振興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蓋鈞鎰介紹。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譚偉明深耕作物生理與生物化學調控領域,研發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新產品在生產上實現了大面積應用。他在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后表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農業高校和農科院所專家的帶頭和主導作用,通過加強推廣隊伍的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確保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能夠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培育新質生產力。”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 趙藝璇 見習記者 陳楠)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