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黨史上的三中全會 

李慶剛

2024年07月19日08:29    來源:學習時報

正確認識黨史上的重要會議,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備受矚目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勝利閉幕之際,正確認識黨史上的三中全會,對於全黨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更好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改革開放之前的三中全會。自1921年黨成立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共舉行了11次,黨的三中全會召開了4次。黨的一大至五大沒有召開過中央全會。1928年黨的六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央委員會應按期召集全體委員會之會議”,除因“文革”而未能召開黨的九屆三中全會外,其余三中全會均按期召開。

改革開放之前召開的4次三中全會分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六屆三中全會(1930年9月24日至28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七屆三中全會(1950年6月6日至9日)、八屆三中全會(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十屆三中全會(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六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在全黨的統治﹔七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召開的,會議提出的策略路線和行動綱領,對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復國民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改進工業管理體制的規定(草案)》等文件,力圖改進國家行政體制和經濟管理體制﹔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宣告鄧小平在“文革”結束后正式復出。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中全會。伴隨黨的各項制度逐漸健全完善並得到嚴格貫徹執行,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今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三中全會已如期召開了10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自此,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1984年10月20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改變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提法,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從計劃價格體制到市場價格體制的轉變。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1988年9月26日至30日)承擔起探路任務。全會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推進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的指導方針和政策、措施,通過了《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等。

經過治理整頓,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基礎上,1992年黨的十四大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據此,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成為20世紀9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1997年黨的十五大對我國跨世紀發展作出部署。實現跨世紀發展目標必須保持農業農村的穩定發展,與此同時,總結農村改革20年的成就和經驗也很有必要。因此,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方針。

進入21世紀,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后,針對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初步建立但市場發育程度較低的實際,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經濟體制改革作出規劃和部署,提出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等。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加之三農問題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再次聚焦農村改革,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等,為推進科學發展夯實基礎。

2012年黨的十八大之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新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再次聚焦改革,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共推出336項重大改革舉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新時代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相比,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還存在不適應的狀況。基於此,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2018年2月26日至28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旨在通過機構改革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組織保障。

2022年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在一中全會、二中全會完成人事安排和推進機構改革的基礎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2024年7月15日至18日)隆重召開,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這次全會,是黨的歷史上又一次意義非凡的三中全會。

三中全會的特點。如上所述,黨史上的14次三中全會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10次三中全會,一棒接一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決策,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重要節點。雖然每次三中全會的主題以及作出的重大決策各不相同,但個性中包含有共性。三中全會往往體現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綱領,是在人事安排和機構改革后,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誓師大會。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三中全會,可以說,“改革(開放)”“制度”“經濟(發展)”,是其共同的關鍵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的改革開放,是黨的一次偉大覺醒,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也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沒有改革,我們就不可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如何推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唯有改革。二十屆三中全會乘勢而上,聚焦改革,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從新時期到新時代,歷次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策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越來越重。改革越是不斷深化,觸及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就越多,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就越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就越強,相應的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就越重。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這一主線,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繼承、發展和運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后的歷次三中全會皆圍繞經濟發展做改革文章。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系列重大改革決策都表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