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海
2024年07月18日08:18 來源:中國軍網
今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也是紅軍“通道轉兵”90周年。盛夏時節,我來到位於湖南、廣西、貴州三省交界的通道縣。
碧水悠悠,青山綿延,清澈見底的雙江水流湍急,江畔吊腳樓鱗次櫛比,一座座風雨橋橫跨江上。民族特色鮮明的侗寨、有數百年歷史的大戊梁歌會、古朴美麗的侗錦……我的眼前,仿佛鋪展開一幅生動的侗鄉文化圖景。漫步在山城古鎮,陽光游弋在亭台樓宇間,微風裹挾著濕潤的水汽扑面而來。
通道縣位於雪峰山余脈的延伸地,古時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帶,素有“南楚極地,百越襟喉”之稱。宋崇寧元年,在此設羅蒙縣,翌年又改為通道縣,取其“交通南北”之意。
這是一座紅色之城。中央紅軍長征時,原計劃經此北上與紅2、紅6軍團會合。后因敵情變化,紅軍由此轉兵西進。這就是著名的“通道轉兵”。在此駐扎、停留、戰斗的紅軍隊伍,留下了眾多感人故事。位於通道縣城西北方向的大坡界、東南方向的梨子界上,那一座座紅軍墓,告訴后來人在這裡發生過的一場場激烈戰斗﹔“一副擔架”“一擔皮籮”的故事,生動詮釋著魚水情深的軍民關系。
蒙蒙細雨中,我漫步走過溪口鎮小水村的風雨橋,沿著山路繼續往前,便來到大坡界山。順著蜿蜒的石階向上攀登,在一處較平坦的高地,坐落著紅軍烈士合葬墓。墓碑上鮮艷的五角星,在高聳的絕壁懸崖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
1934年9月,紅6軍團由黃桑坪向杉木橋前進,前衛第18師行至通道縣大坡界時,突遭敵人襲擊,部隊被分為兩段。紅軍迅速作出反應,安排30余名戰士擔任掩護任務,以確保主力部隊突圍。他們迅速搶佔大坡界的另一高地,向敵人猛烈開火。敵軍人多勢眾,武器優良,彈藥充足,輪番發起進攻。紅軍戰士的子彈打光了,就搬起石頭狠狠砸向敵人。
最終,大股敵人沖了上來。為了不被敵人俘虜,戰至最后的8名紅軍戰士,毅然縱身跳崖。
跳崖的8名戰士中,有6名壯烈犧牲,另外兩名因身負重傷,不幸被俘。為了讓他們說出紅軍大部隊的去向,敵人軟硬兼施。這兩名紅軍戰士不為所動,英勇就義。他們沒有留下豪言壯語,我們也未能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是千千萬萬烈士的代表,以浩氣凜然譜寫了一曲英雄壯歌,至今動人心魄。
90年時光倏忽而過。我站在當年紅軍跳崖的地方,目之所及,隻見溪水潺潺,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稻欣欣向榮,昔日硝煙彌漫的戰場如今一片安寧。
沿著彎彎的山路,我又來到梨子界戰斗遺址。深山幽谷中,一座紅軍烈士墓掩映在高大的樟樹林中。
1934年12月,紅軍到達梨子界。敵人發現后,對到達此地的紅軍展開猛烈轟炸。彈藥像雨水般落下,敵機來了一波又一波,數十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
通道縣文聯主席楊航濤介紹,當年戰斗結束后,附近的群眾自發地行動起來,將烈士遺骸集中埋葬在一棵被敵機炸斷的樟樹旁邊。
這棵曾經遍布彈痕的樟樹如今依然青枝綠葉。經過歲月風雨的洗禮,它仿佛已經淬煉出一副鐵骨,屹立在梨子界山崗上,向人們講述著90年前的那場激烈戰斗。
沿著紅軍的足跡,我懷著深深的敬仰之情,來到位於通道縣城西北40余公裡的通道轉兵紀念館。
紀念館斗拱翹檐,一座栩栩如生的群雕聳立在紀念館廣場上。雕像中的毛澤東,從容淡定,意氣風發地大步向前。他微微揚起的手,堅定地引領紅軍前進的方向。走進紀念館,我看著一件件鐫刻著時光記憶的展品,眼前仿佛浮現出當年驚心動魄的場景。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負責人在一間簡陋的屋子裡激烈爭論。此時,紅軍頭頂“烏雲密布”。湘江戰役后,紅軍損失很大,通道縣城以北還有數十萬敵軍“張網以待”。然而,博古、李德仍然堅持紅軍主力北上,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毛澤東提出必須西進貴州,往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最終多數參會人員支持毛澤東的主張。
當天19時半,中革軍委向各軍團、各縱隊發出准備西入貴州的電令。這是一封標注“萬萬火急”的電報,可見這一決定的重大、緊急和必須馬上執行的緊迫。次日,紅軍主力在通道境內分兩路轉兵西進。紅軍行軍路線的轉變,把敵軍拋在湖南的西南地區,使敵人在湘西消滅紅軍的企圖破滅。
紅軍轉兵西進的足跡已經遠去,但紅軍與侗族人民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依舊在流傳。1934年9月,紅6軍團一路西征,到達河岸邊的老王腳村時已是人困馬乏,於是就在村子裡宿營。次日,在村民的幫助下,紅軍用樹藤、繩索和卸下的門板扎成浮橋渡河。臨行前,紅軍將財物分發給村民。王震等指揮員向當地老百姓承諾說,等到革命勝利后,要為老王腳村修一座橋。共產黨人的承諾重如山,王震一直牽挂著老王腳村的百姓。20世紀80年代,大橋修建時,王震滿懷感慨,為其題名“民族團結橋”。如今,這座橋橫臥河上,給人們帶去通行便利,也靜靜訴說著民族團結、軍民團結的一段佳話。
長征北路、長征中路、長征南路……離開通道縣時,我看到一個個紀念紅軍長征的地標名字。這些紅色地名,表達著通道人民對紅軍的無限緬懷,也讓人不由得想起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發生過的那些故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